文化大革命促进中华民族智慧的增长
渡痴禅师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28375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为什么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文革破除并重建劳动人民的身份认同——突破思想的边界
身份认同是一种潜意识的存在,平时我们并不会总是想着“我是谁”这个问题,但我们平时的一切思考和言行,无不是基于自我的身份认同的。而每当我们的身份认同出现偏差的时候,各种困惑也就随之而来了。这里先摘录一段鲁迅《故乡》里面的文字: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这一段描写就是“身份认同”感的一次挣扎,闰土脸上露出“欢喜”神情的那一刹那他是“闰土哥”,他面对的是儿时玩伴“讯哥儿”;而当他面露“凄凉”的时候,
他的身份已经从二十几年前回到了现实,他是一个生活困顿的农民,他面对的是大城市回来的“老爷”。鲁迅并没有将那“一层可悲的厚障壁”的明写出来,那层厚壁障其实就叫“阶级”,当然这个概念因为政治意义太明显而被很多年轻人拒绝,但“高富帅”、“矮矬穷”、“富二代”、“穷二代”、“土豪”、“屌丝”这些
称谓可是年轻人们自己发明的。壁垒无处不在,承认或者不承认,它们都在,至于是叫“壁障”或者“阶层”或者其他什么概念,那反而是无所谓的。反正它在,而
我们时时刻刻都受着它的束缚,想要摆脱它,就得付出代价。
那么,如果我们将这段文字再往后拉二十几年,将故事放在农村土改之后的环境之下,“闰土”和“迅哥儿”的见面将会是怎样呢?这里来个狗尾续貂,将上面那段话改写几句: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先站住了一下,脸上现出惊喜的笑容。然后跨前一步,拉着我的手,爽朗的说: “迅哥儿,真的是你回来啦?家乡还住得习惯吧?回来就好,现在家里分了地种了西瓜,明天就要回去收瓜,不然明天一起去我家尝尝新鲜西瓜?明年打算再种.....” 他的手粗糙而有力,拉着我一直不放,一边说着他现在的境况和他将来的计划,满心的欢喜满心的期望,突然觉得有些羡慕他。】
后面这一段文字的闰土是自信的闰土,是一个在自我意识中与“迅哥儿”平等的闰土,如同少年闰土一样,在他心里没有什么壁垒。心里面任何壁垒都是对自由思
维的限制,而每一种身份认同都会有各自特有的壁垒。“老爷”有“老爷”的壁垒,奴才有奴才的壁垒,只是奴才心里面预设的壁垒会比老爷们多得多。所以,当一个人内心的身份认同被重置之后,他就有可能会突破很多心理上面的“壁垒”,特别是从壁垒多的身份转换为壁垒少的身份,这种变化会更明显。 二、劳动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极大的释放了老百姓对客观世界的热情
前文说了,一个人的接收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限制来源于身份认同感,也就是“我是谁”会决定一个人接受信息的类别和范围。其次就是感官的“灵敏度”和“频宽”,其中灵敏度取决于专注度,而“频宽”则与主体对客观环境的热情有关,而“热情”这个东西往往只存在于自信的人心里,而自信不是飞来的,自主的人才会自信,对于一个什么都被别人决定的人来说,说“自信”还不如说是自欺。所以,能当家做主往往是热情的基础。用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吧,比如一个人去住宾馆,他或者她通常是注意不到房间的格局缺陷的,也不会想到怎么布置或者收拾房间的;但如果他或她买了新房子,自己的房子自己要住进去,那么怎么装修怎么布置,于主人而言就是一个大问题了,于是他们眼中房子的各种信息都会凸显出来——这里少了一张台,那里多了一个洞,窗外需要养两盆花,房间需要放屏风.....,主人通常是热情的,而客人则客随主便。在那几十年里,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都会有我们是国家的主人的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促使中国人民对改
造客观世界保持了极大的热情,而这种热情体现在智商上面就是当时国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 三、文革中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批判——锻炼了劳动人民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于中国人民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文化大革命那几年老百姓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年大字报其实起到了全民扫盲运动的效果,很多人通过大字报识文断
字。而那时候的大批判练就不不少人的思维能力,学哲学用哲学是那时候通常的社会现象,而学哲学正是一个人思辨能力提高的捷径。前两年坐出租车时,遇到一个
下岗工人,很惊诧他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佩服他滔滔不绝口才和逻辑清晰的表达,当时真的很感慨高手在民间。一打听才知道他当年造反派的经历。所
以,文革促进了中国社会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这点应该没有什么疑义。 四、公有制环境——让知识产权没有意义,全民“开源”运动加速科技创新
前文提到法布施,说法布施会得无量智慧,就是让别人明白,自己也会变得更加明白。另外提到当前IT世界里面的“开源”趋势。这在文革其实根本就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所有的人都将这当成理所当然。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浓厚,部分原因其实和当年公有制体制下没有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有关。那时候只要
兄弟单位需要,不光会送图纸过去,甚至还会送专家过去,全国一盘棋,除非保密需要,新的知识会在整个产业体系里面自由传播,这种全方位开源的知识管理体
系,怎么不能导致技术更新的大跃进?如果一直坚持这种完全开源无私相助的科技管理措施,那么中国现在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也许会多得多。 总之,在那个年代,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智慧高速增长的时期。百年之后,再回望那个年代,我们一定会以之为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