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没有书, 只是估计。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39,711人。 元朝共开科十六次,取進士1,139人,国子学积分及格生员参加廷试录取正副榜284人,总计为1,423 人。明朝二百七十七年開科八十九次,取進士24,536人。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次,進士二萬六千人。 以一代25年计算, 明清某一时段活着的进士总数大体在2000人到2500人之间。 如果举人和进士比例在10到20人之间。 某一时段全国举人总数大体在2万到5万之间。 秀才总数随时代而变, 大体总数在百万之下。 有学者把这个群体考虑为传统中国的士绅集团。 我个人看法,秀才是否能列入士绅集团还可争议。 如果全国人口为一亿五千万, 户均五口, 那么充其量, 秀才以上儒者在总人口比例为2-3%。 举人以上在人口比例只占千分之二三。 如果认为科举制度选拔出来一半有某种科举背景, 一半为道地平民出身, 我们也可以估计科举为人才提供的上升几率。 从一方面说, 中国官场的需要量更少。 明初(文)官僚总数不过6,7千人。 即使后期大大膨胀,冗官无数, 也还满足不了需求。 明清官场, 进士出身并不能保证得到一个实职官位, 更不用说举人出身。 举人大挑就是万不得已为举人开的一条道路。 中国历朝历代, 都有人口问题。 汉唐明清, 和末期相比, 初期人口多不到末期四成。 从科举角度而言, 平民子弟通过科举鱼跃龙门的几率大不一样。 这也就是末期底层知识分子日趋激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中国官僚不多, 那么靠什么控制社会呢? 通常答案是乡间士绅。 这个答案并不完全。乡间士绅本身就是科举产物,新朝初期, 退休官僚不多,自然也就没有强有力的士绅集团。 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 就朝代后期, 县级以下衙门中的书吏和衙役构成另外一大集团。这个集团不受科举制度影响, 几成世袭集团, 人口有百万之多。 从古人著作看, 科举制度产生的官员到异地(不是本人家乡)在很大程度要受这个集团的控制。 没有他们的协助支持, 政务处处受阻, 寸步难行。 这个集团总人数可以达到总人口5%以上, 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要的一层, 为上层和百姓连接的桥梁, 也常常是千夫所指的对象, 但历来不受研究者的重视。 这个集团教育程度不高, 缺少理想, 并不那么忠君。就经济而言,几乎全靠陋规生存。一方面权力很大, 一方面地位很低,随时可以被县官等处罚。 在整个传统社会中,他们应该又代表一种文化, 和上层儒家又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