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同的社会,收“仆从”的代价不同。 英国中世纪的大贵族,为了得到小贵族的拥戴,需要自己贴钱。实际上,整个封建社会,就是上层领主用土地换取附庸的效力。 中国秦制社会则不同。权力越大,“仆从”越多。这里“仆从”并不一定局限狭义的“仆人”,也可以包括投效的官吏。 中国的“仆从”经常需要“进贡”以取得“仆从”的地位。 从高位者角度看, “仆从”越多,自己好处越大。 那么,从”仆从“的角度,他们到底得到什么回报呢? 权力。 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明清社会,一大特点就是为上者用权力换取“仆从”的效力,“仆从”利用权力“自谋富贵”。“仆从”"进贡“越多,得回的权力越大,自己的报酬也越多。 因为两者的区别,欧洲传统社会为上者的仆从远少于中国传统社会。 一个要靠自己掏腰包支持自己的排场,一个排场意味更多的收入。 之所以有这种区别,因为两者社会结构大不一样。 传统封建(欧洲日本)社会, 产权分割非常清楚, 天下没有没有主人的财产。传统中国郡县社会(秦制社会), 理论上皇帝拥有所有财富,天下为“公”,但所有权势者都可以”盗窃““公产”, 化“公”为私。 弱者为“仆从”的食物。 中国传统社会, 养“仆从”的代价经常是“无形”的。 现在世界结构,应该说更类似封建社会而不同“郡县”, 世界财富产权分割非常清楚。 唯一可以竞争的就是外贸领域, 能者多得。在现在世界里面,无论收“小弟”或“仆从”代价都相当大,没有白来的“小弟”也没有白来的“仆从”。 当然,“仆从”投靠强国,利用强国之势力再去并吞其他更弱国家的可能也非没有,只是不大而已。 因此帝国是要付代价的。帝国的“荣誉”是要付代价的。 “仆从”国家无利不起早,有时还可能把“主人”拖进自己不欲的麻烦中去。 从这个角度看战后的外交和军事史, 才可以读出新意,读出真谛。 美国基本是个商业文化占主流的文化。 商人无利不起早。 再另外一方面, 就是可以忍受一时一地的失败,赚钱第一,面子第二。 中国目前商业文化抬头,但农业文化(包括争夺资源的农业文化)和秦制文化恐怕还在思维里扮演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 当然, 不少强国依然沉浸于历史的幻觉中,付出了很高代价。前苏联则为一个。 这也许有“不得已”的因素。 前苏联为了历史上的“荣耀”不得不卷入许多对自己并无真实好处的冲突。 美国也为帝国的身份付出相当的不必要的代价。 基辛格曾对美国外交政策批评不遗余力。 他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 美国由于自己的历史经验和地理位置,完全不能体会欧洲各国的体验。美国的律师文化也全然不能应付二战后美苏对峙的情景。 在某种意义, 美国二战前基本是个孤立国家,没有对二战后做好精神准备。美国外交的演变其实也是一个学习过程。 中国大陆也在学习。 在冷战高潮中美保持华沙会谈一条渠道。长期以来会谈毫无成果, 美国希望从小事开始谈起,中国希望先谈大事。 有意思的是毛死前承认自己犯了错误, 承认美国的办法更好。 为什么中美双方立场不同,除了意识形态区别外, 国家和个人历史经验差别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附 据说,十九世纪乃至二十世界初,美国驻欧洲的大使非豪富不办, 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大使需要自己掏腰包维持排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