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寡言的博客  
我思故我在  
https://blog.creaders.net/u/6479/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转载: 合资占主流的中国汽车产业为什么无法强大? 2013-01-29 09:46:21

pia因中国汽车工业引起一场争论。 pia博眼里,中国汽车工业似乎形势大好,但是,从个人标准不同, 我实在看不出如何好法。 有资料说,按车辆数目,合资外资企业占中国汽车总产量6成, 按产值八成, 按利益讲九成。 路上跑的汽车中国知识产权只占35%

说到引进技术, 中国一大问题就是花钱不够。 下功夫不够。 请看下列资料“当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妨碍了技术示范效应的发生。据报道,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1997年到2003年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平均也只相当于技术引进费用的8%。虽然这一比例在2004年上升到1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日本、韩国为例,这两个国家用于消 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平均为技术引进费用的7”。

别的就不多说了。懂经济的常春藤毕业生也许可以把下列文章批的体无完肤。我们等着他的批判文章。

原文

中国汽车产业在改革开放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是,面对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的桂冠,中国离汽车强国的距离仍遥遥无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以合资为主流的中国汽车产业,其业态无法形成汽车人才内生培养的良性机制,正向开发能力(见注解)受人才的制约,难以形成并提高。本文探讨合资对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影响,说明合资之路是无法使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强大的。

一、汽车工业走合资之路是改革开放之初历史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在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支撑下,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的背景下,如何迅速发展汽车工业成为了当时最为紧迫的课题。

对中国汽车工业而言,技术缺乏和资金缺乏是当时发展的最大障碍,完整的工业体系,加之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特别是进口汽车在耗费大量宝贵的外汇资源情况下,合资生产,利用国外的技术和资金,使得中方的原有生产场地、设备、人员得以充分利用,尽快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既可以减少外汇的支出,又可以满足国内的快速增长的需求,还能快速提升技术水平,面对如此一箭数雕的正面效果,合资顺理成章,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

当时的主要汽车制造商一汽、二汽、南汽、上汽、北汽、广汽等都走上合资的道路,通过合资的道路,发展汽车工业正是顺应形势的主动明智之举,而远非现在合资迫于市场压力的被动无奈之策。

二、中国汽车产业具有明显的合资依赖症特征。

中国汽车工业合资,以第一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签约算起迄今29年,随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合资成为了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主流,自主品牌汽车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在40%以下徘徊,出口更是没有形成规模,以2011年出口成绩最好的年份为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1年,汽车出口81.4万辆,还不到当年产量的5%,目前市场上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外资品牌,加起来上百个,比全世界其他地区品牌总和还多,消费者选择面宽大到无所适从的地步,造成自主品牌在本土市场上处境艰难,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继去年下降3.37个百分点之后,今年前4个月销量 同比再降5.2%,市场占有率再度减少3.2个百分点。

外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经过30年的经营已经有口皆碑、家喻户晓,中国汽车产业犯上明显的合资依赖症

三、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演变与合资的演化。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六十年的历史可以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1951年-1983年)和合资时代(1984-目前)。

1951年中国一汽在长春破土动工,标志着我国的汽车工业的首次创业。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下线,意味着新中国完成了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的转变。

由于起步初期的中国汽车工业是按照苏联模式发展起来的,汽车工业被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汽车是生产资料,而不是耐用消费品。因此,中国汽车产业的初创期可以称作卡车工业时代
初创期的汽车制造技术以学习模仿为主。以当时作为领导高级公务用车的红旗和上海凤凰牌轿车为例,红旗是仿制法国的西姆卡凤凰仿制奔驰220S。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闭门造车,导致汽车制造技术停滞不前,远落后于欧美,至1981年红旗轿车停产。

技术上高起点的一汽建设和投产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和锻炼了宝贵的人才队伍,从此中国汽车工业有了自己的黄浦军校,由于一汽是集全国之力建成的,技术上与国际几乎同步,国有国营体制为技术扩散和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扫清了制度性的障碍,同时一汽的建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体系提供了一个标杆,为以后二汽和遍及大江南北的汽车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中国汽车工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出现提供了平台和摇篮,造就象郭孔辉院士等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尤其是二汽的建成投产,使得科研人才队伍汽车产业计划时代达到了顶峰,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有技术创新、有产品开发能力的汽车产业科研人才。

1978年我国开始实现改革开放,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汽车产业也成为了历史的选择。1984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诞生。19853月,中德合资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大众的成立意味着中国开始融入国际汽车产业体系。通过大规模的中外合资经 营,汽车产业完成了改型换代,建立起汽车工业的现代化体系,尤其是实现了轿车的跨越式发展。汽车合资经营造成了合资品牌一支独大的产业局面。

汽车合资经营模式的思路是以市场换技术,吸收和引进技术提高国产化率为发展目标。自主研发平台几乎被悉数抛弃。在汽车产业链上,设计、研发、供应链、 后服务等诸多环节统统为强势的跨国公司所把持,仅制造与营销环节保持了发展,时至今日,仍造成中国汽车企业主流厂商产业链不完整、战略细化缺失,重大技术、共性技术难以突破的不利境地。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梯队建设被忽视,客观上造成了今后人才梯队的断层。

四、合资无法形成正向开发能力的分析

汽车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保证产业安全,就必须形成正向开发能力,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汽车工业没有正向开发能力是极端危险的。

对于后进国家中国而言,培养人才,重视研发是走向正向开发之路的必然选择,而长期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发展方针强化了合资外方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地位,对中方培养人才和研发的发展形成了障碍。高起点使技术路线由低到高的发展路径被截断,大批量强化了外方的技术垄断和管理优势地位,专业化打压了民族自主企业发展的生存空间。

最后合资的结果是外方不断调整战略,积累优势,合资企业永远无法获得正向开发能力。合资企业既无法培养正向开发能力所需研发人才,也无法通过学习获取正向开发的技术手段,合资中方的唯一优势在于市场,而人才、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外资悉数掌握,合资主导权的争夺中外资无疑占绝对优势,因为一旦合资企业形成正向开发能力,外资就将失去主导权,所以外资尽一切可能阻止合资企业形成正向开发能力。在强调自主产权的今天,合资自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是合资外方化被动为主动,是维持其主导权的战略调整而已。

五、对合资叫停,培养自己的人才。

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欧美等汽车强国凭籍其先发优势地位自主发展,而后发国家日、韩为了赶超上来曾经走合资之路,但其合资限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段,合资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为自主发展和人才培养赢得时间,而中国汽车工业对合资的范围和时间没有限制,合资本来应该是实现自主发展的手段,却演变成为了合资本身一 种目标---发展汽车工业的目标,合资已成为自主的最大威胁,成为自主技术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
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对合资叫停。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必须对合资叫停!在多数合同规定合资30年到期即将来临的当下,下决心调整产业政策正是时候。

今后汽车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该会同行业协会一起进行,比如汽车工业协会、流通协会、贸促会、汽车工程协会、汽车人才研究会应在政策和战略预判上占有更大的发言权,以避免外资背景咨询公司,严重影响甚至左右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使得合资企业把持和绑架中国汽车产业难以改观的局面,长期存在。

附: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采访刘正白材料:

2012329日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访谈东风汽车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千人计划发动机专家、同济大学博士导师刘正白教授时,这位在国际高校、产业界多年从事发动机研发的国际著名专家就合资问题和汽车高端研发人才培养谈了自己的体会。(录音整理:卢好门)

国外现在做的东西跟国内不一样,我现在学到一个词,叫套牌,国外肯定是真的,国四就是国四,国五就是国五,到那天你达不到,一点不客气,罚款,当时搞国四,相当于国四的时候,美国卡特皮勒公司很牛,我就不走你这条路,到日子没做出来,我这里十几万人的汽车公司,你看怎么办,美国一点不客气,生产一台柴油机罚九千美元,罚得他直瞪眼,又不能不卖,国外定的东西就要执行,.......美国没有东西可以抄,你只能创新,只能干,通过干,把东西研发出来,不是 说国外比国内人聪明,我从来不这么认为,他见识比国内人多,他经历了这个开发过程,你经历这个开发过程,你把成果也搞出来了,人也培养出来了,所以我说我们国家这么多年汽车工业,一汽二汽这是国家队,国家投了巨资,这些年没搞出自己的东西,没搞出东西来,人也就没培养出来,我感觉归根结底问题在这个地 ......

国内头些年,一二十年了吧,合资,当时想的挺好,技术引进,拿市场换技术,就是说把市场让给人家,这一下本来国内还有一些生产厂家,汽车厂,一合资国内这些汽车厂全都死了,国外东西一进来,质量、成本,什么都比国内好,本来国内还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后来实际上全死了,结果呢事与愿违,国外是到中国来生产, 他把你当生产基地,销售基地,他技术不拿进来,他研发中心全在国外,全在,留在母国了,名义上和我们五十五十的合资计划,分红各占50%,但实际我们能拿 百分之二三十就不错了,根本就拿不到百分之五十,好,这个项目,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他要高价卖给你,他卖给别人绝对卖不了这么贵,卖给你合资企业,他 就卖这么高,你必须得买,因为它也是企业的轮流董事长,我说了算,必须得买,不能买别人的,那么这钱一大块流给他,而且产品更新换代,在发展,还得用他来 咨询,继续付高价咨询费,生产咨询,流水线管理咨询啊,还得靠他付高价咨询费,关键零部件,也得通过它来买,他又高价卖给你,最后剩下那么一点点再来跟你.......

所以这些年我们国内合资都赚钱,自主品牌也想搞,起不来,根本起不来,质量上不去,一汽、二汽,上汽都如此,......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结果呢科学技术没拿到,所以这次李源潮干了一件好事,搞这个千人计划,......从国外聘请一批尖子回来,......有人才就有技,......这些人已经回来了,你要用这批人带着一批人干,要是国内创造条件让他来干,经过若干年,中国技术人才和技术水平会真正挑起(大梁)来的, 但现在呢,国内需要一个配套政策,国内现在还在继续批,各省市都是为了自身地方利益,继续跟国外谈合资,发动机厂合资,汽车厂合资,如果这些合资还要继续 搞下去的话,你将来国外聘请的这些高级专家,他们就没有用武之地,作用就不那么大了,现在国家除非万不得已,要合资,搞合资项目,一般情况下不应该批 ()了。

最近知道,发改委还在继续批呢,有几个还在谈,有几个省市还在谈,合资呢,我觉得这一条你们要马上向上面反映上去,起码先暂停,总结一下,反思一下我们以 前的路,先缓一缓......你把这些人引进来,你要给他个条件让他做,如果大家把精力还继续用在合资上去了,引进上去了,国外引进的人他肯定就不重视 ,因为这些人要做出来的东西,和合资直接拿过来卖的东西肯定要慢一点,我们都有任期,急功近利,肯定希望越来越快,而且我本位主义嘛,反正马上得到效 ,所以上面应该采取一点行动。.......这个我觉得比较急,不能等,.....发改委有些项目停一停,放慢点,多讨论,这样才能给回来这些人,就是 说国内确实需要这些人,重视这些人,把产业的人培养起来,......这些人回来是让他带一批人搞起来,你要把这个搞起来了,国内自主品牌真正搞起来了, 队伍也培养了,我觉得这是关键。我个人认为这是主要的,国家政策跟引进人才要能配套。......一汽、二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愧对国家......

柴油喷油器,油泵油嘴,现在是博世垄断中国市场,我最看不惯,它技术确实好,不过也有些企业也在干,小打小闹干不成,这个真是高科 ,第一高科技在发动机上,汽车主要是发动机,......发动机里最核心是燃油器,燃油器中国没有,中国国内根本不行,实际上国家要是一汽、二汽,国家 投资,培养一批人来干,能干成,这个东西全世界就那么几家,不超过十家,燃油器生产厂,博世啊,西门子啊,电装啊,美国德尔福,......中国应该有一家,中国现在根本就没重视。中国没组织力量搞这个,搞发动机,搞燃油系统,搞控制系统。......你要这么整,人才引进来,引进来发挥不了作用,人家就不干了,人家不能跟你在这儿耗时间,真的,现在我知道有一些千人计划现在,回来了发挥不了作用,所以就跳,跳来跳去,自己都不干了,.....现在就卡 !不能合资!就必须得自己研制嘛。而且现在干,现在我们有人了,以前没有人,我们现在有人,我们已经有这么多年的合资经验,不能全盘否定合资,生产啊, 管理啊,流程我们都知道了,我们现在有人进来了,所以可以放开手脚干了。说句心里话,现在搞博世这些东西,我哪个我不会搞啊,国家你要重视啊。......

注解:正向开发就是汽车工业从设计开始,依靠海量数据库和研发平台、走设计、测评、试验、验证、制造、组装成品的产品开发路线。欧美汽车工业因具有技术先 发优势,具备正向开发能力,后发国家如日韩在发展之初经过模仿、吸收、借鉴等逆向工程的基础上,已经具备正向开发能力。面前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吉利、奇瑞、 长城、比亚迪初步具备正向开发能力,上汽集团荣威950和一汽集团红旗项目实施,表明三大集团正向开发能力正在形成。上海安亭具备国际一流的正向 开发公共服务研发平台,包括风洞、设计、测评、F1赛道、新能源汽车等。(供稿:卢好门)

 

浏览(9547) (0) 评论(13)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2-03 13:55:57
关于中国汽车的二流,寡言博的原话是:"但有的东西,质量不同意味能用不能用, 或没有市场。在这个意义,对于这种产品,谈二流就没有意义。 一流生,二流死。"

我的回答:"无论什么产品都有一流,二流,大家都能活。"

我的回答:"那么我们就用二流的中国汽车为例子,来看一看寡言博的正常判断分析能力:
--二流的中国汽车是否因为质量不同意味不能用?大陆满街都有中国汽车跑,"不能用之说"显然是不尊重事实。质量不同意味价格不同。
--二流的中国汽车是不是没有市场?大陆满街都有中国汽车跑,说明有人买说明有市场,"没有市场之说"显然是不尊重事实。
--逻辑而言,中国汽车存在,就说明它能用而且有市场。"

我清楚的回答了寡言博的论点与假设:
--无论什么产品,二流也能活。指所有行业,包括汽车行业。
--"不能用之说","没有市场之说",不成立。

寡言博的原话我都给了白纸黑字的回答,请寡言博指出断章取义的地方。"无论什么产品,二流也能活", 这是全盘否定寡言博的论点(包括汽车行业),清楚的很。
回复 | 0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2-03 13:32:47
我们以后还会有许多讨论,希望少留疙瘩,这样能多一些就事论事。在诚信方面我对寡言博留下如下印象:

我觉得寡言博有断章取义的痕迹,原因如下:
我的原话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当然可以生产发动机和离合器,二流而已。中国太多东西只是二流,在追赶之中。过去是二流并不意味永远二流。"
寡言博解读为:"在pia博眼里,中国汽车工业似乎形势大好"
--我只是白描中国的汽车而已,不过二流。寡言博上升为"看好"。
--这是断章取义,不诚实。

我觉得寡言博在这个问题上忽悠的成分多一点,原因如下:
--寡言博轰轰烈烈的提出"二流必死论"的论点,论据却空空荡荡,说不出东西。
--我一再追问论据,寡言博始终顾左右而言它,根本拿不出论据。
--这是忽悠,不诚实。

我觉得寡言博在不能自愿其说的时候,靠玩偷换概率以期浑水摸鱼,原因如下:
--我们一致认为中国汽车二流,争论的是"二流的中国汽车是否必死"。
--寡言博根本拿不出论据,就一直试图靠玩偷换概率以期浑水摸鱼,故意将讨论引向"做大或做强",这是个与争论毫无关系的新题目。
--这是偷换概率,不诚实。

这是我的主观印象,若有误会寡言博的地方,希望直接指出。
回复 | 0
作者:寡言 留言时间:2013-02-03 09:14:06
请把我泼妇大骂的原文引在下面好了。让别人也看看泼妇泼妇如何大骂?

你说了不算,我没有说过的话也不会承认。

你一直不是咬定我”一流生,二流死“多可笑,我指出你砍掉我前半句的条件断章取义后你怎么不反驳了, 你既然能断章取义一次,你别的话还有多少信用?
回复 | 0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2-01 15:19:54
您还是谢谢老几博,听他劝那我就再对您客气一回,希望这回您领情。

这次讨论也曾对您有礼貌的客气过,您反而泼妇般的破口大骂。先有人品再有学品,若您这回依旧不领情,还望不骂街。

今后还会遇上,希望不要玩偷换概念这种小儿科,浪费时间无意义。也希望能够就事论事不感情用事。上网也就是换换脑娱乐一下,还是"若轻",不红脸的好。
回复 | 0
作者:寡言 留言时间:2013-02-01 09:56:07
任何事情都要讲求条件。我的分析处处都有对条件的描述。 即使提到一流活二流死,前面也有好几句提到条件。

批判别人,引别人原话,不加歪曲,这是学术的起码要求。我本来不愿和某人纠缠,在这里转贴国内人士对汽车合资的两三篇文章,也是为了不纠缠无益争论。

某人要有不同意见,最好自己发长贴,如果认为吉利能崛起,从二流汽车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请自行发文。

网上有长文分析吉利购买Volvo的得失,股票分析家也整天分析中国各家汽车工业。

至于某人从汽车攻击到本人其他方面,只能一笑置之。天下什么人都有,明明自己扯到题外去攻击别人,倒硬装成被攻击者,这不好笑。

要辩论,请引全别人全文。请搞懂别人讨论中的条件,别动不动就要抽出什么普遍结论。世界二流企业当然有发展成为一流的例子,但更多不少二流企业失败的例子。

说到中国,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大环境在那里。 妨碍中国自主企业从二流到一流的不是我这种外行,恐怕主要是政府导向搞出来的合资企业。

如果这个条件变了,我当然会有别的结论。但到现在为止,中国汽车工业还是合资外资企业占上风的局面。

世界汽车业产能过剩,欧美日韩都在中国都投入巨大力量,,争夺市场。在这种情况,中国自主品牌在国内争不到市场,要走出去探索一条新路,成功的可能又有多大?

又有多少可能打进欧美日那些趋近饱和的市场? 不是没有可能,但大发展的可能又有多大?

谈工业,条件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吉利这样的企业,如果早腾飞二十年大有希望, 如果中国国内没有这末多合资企业也大有希望。 丰田起飞最重要一段大概就是65到75年这段。 丰田60年失意美国,65年卷土重来,在这十年成为世界企业。 不幸的是那段正是中国文革搞得如火如荼的年代。再倒回到五十年代初,丰田一定比一汽有绝对优势, 不见得。 原因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硬从别人具体分析抓出一句两句,上纲上线,硬说别人发明了什么普遍真理,再对所谓普遍真理加以痛斥,这不是正人君子所为。我自然不可能和那种人有什么共同语言。
回复 | 0
作者:寡言 留言时间:2013-02-01 07:53:45
如果你并不觉得中国汽车工业形势大好,我和你没有区别。 我并没有直接解读你的话。如果你觉得中国汽车形势大好,我解读就没有错。如果你觉得中国汽车形势不好也不坏,你倒是可以指责我解读错误。但不管如何,和你原话都无关。

反之,你对我“一流活二流死”是直接解读,删去我前半句的前提。从这方面,我并没有断章取义,断章取义的是你自己。

你要是觉得中国汽车工业形势大好,你可以和我继续争下去,如果你断言因为日本韩国汽车工业从二流进入一流,这也可以争论。事实是,日韩和中国汽车工业走的根本不是一条路。 现在吉利购买Volvo,大力向国外发展,某种意义是被国内合资汽车企业挤出去的。所以,日韩汽车工业能从二流到一流,并不能推出中国汽车工业也能从二流到一流的必然性, 为什么,条件不一样。

几大国产品牌,奇瑞现在情况不太好,一直寻求和国外合资,比亚迪情况也不好,低价销售政策严重影响利润,利润剧减,当然吉利还可一看。

本来中国汽车市场很大。如果没有合资企业挤压,吉利等有极大希望做大,做大就有从二流进入一流的可能, 至少有些自主品牌有相当希望。但是国内汽车工业走的路十分奇特。现在吉利奇瑞等规模都在半百万以下,面临严峻问题就是规模问题。

吉利购买的Volvo其实也有规模问题, volvo产量也就是四五十万, 和吉利相仿。面临剧烈竞争,欧洲汽车业不少老名牌都先后陨落, 一大原因就是规模,就是国际汽车巨头也无法让其起死回生。

现在世界汽车产能有20%-30%产能过剩,现在形势和日本汽车工业崛起时大不一样。 现在规模在400万以下的日系,法系,意系汽车集团,其实都面临极大压力。2012年汽车四大巨头,丰田,通用,大众,现代几乎占世界销售的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自己的汽车工业相当不乐观。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潜力需要具体分析, 并不是别人可以从二流做强, 我们也可以一句就行了。国内呼吁限制合资的人主旨也是希望国内能让一部分市场给中国汽车企业,给自主品牌一个生存机会, 如果国内合资企业对奇瑞吉利等压力没有那么大, 也许情况不同。

过去几十年能从二流到一流,汽车工业能闯出国门的国家其实不多,亚洲就是日本和韩国。香港制造业忽视科研,现在已经出局,台湾高科技颇有成果,但汽车工业并不在其中。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如奇瑞等极力扩大出口,想在第二第三世界打出一条路子。据说奇瑞出口汽车在海外制造比例已经达到55%。奇瑞和吉利这条路子走得通走不通呢? 还有待事实验证。至少国内有不少人并不乐观,不乐观的根源并不一定在吉利这些企业本身,而在国内汽车制造业的大环境上。大陆合资汽车企业未见得会给自主品牌一个发展的机会。

日本韩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说根本就没有这个问题。

========================================

我的原话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当然可以生产发动机和离合器,二流而已。中国太多东西只是二流,在追赶之中。过去是二流并不意味永远二流。"
寡言博解读为:"在pia博眼里,中国汽车工业似乎形势大好"
--是不是断章取义,读者们可以自己判断。白纸黑字的。
回复 | 0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1-31 03:32:21
对企业经济发展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Michael Porter的书 (competitive advantage, five forces model, core competence, value chain);对企业成败之道感兴趣的话,可以翻翻Jim Collins的书(Good to Great, build to last)。入门之后,您肯定看到的是另一个风景,或许会嘲笑现在的自己。

对分析数据感兴趣的话,那么您多想一想我给您的方法提示,后视镜开车与"regime shift"。分析数据如同靠后视镜开车,后视的time windows不同,看到的pattern不同。调整time windows,可以任意调整pattern。明白了这个,您肯定会理解后视镜对前瞻并没有多少帮助。这时候就要找辅助线了,注意力放在regime上(conditionality,stationarity等)。经济学的理论多建立在平衡论基础上(equilibrium),所以解释不了中国现象。加上regime shift,可以看的多一些。入门之后,您肯定看到的是另一个风景,我们或许也可以化敌为友。
回复 | 0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1-31 01:56:18
我的原话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当然可以生产发动机和离合器,二流而已。中国太多东西只是二流,在追赶之中。过去是二流并不意味永远二流。"
寡言博解读为:"在pia博眼里,中国汽车工业似乎形势大好"
--是不是断章取义,读者们可以自己判断。白纸黑字的。
--断章取义之后,还不诚实,那就是人品问题了。
--这也是个缩影,一叶知秋,读者们可以知道寡言博研究历史的风格。


寡言博的"二流必死论"既无逻辑又无常识。寡言博至今有论点无论据。还请寡言博细说"二流必死"的所以然。读者们等待中,也好看一看寡言博的分析能力。寡言博不要总是躲。


寡言博似乎以理论家自居,正常的判断分析能力不能一点没有吧。寡言博认为:"但有的东西,质量不同意味能用不能用, 或没有市场。在这个意义,对于这种产品,谈二流就没有意义。 一流生,二流死。" 那么我们就用二流的中国汽车为例子,来看一看寡言博的正常判断分析能力:
--二流的中国汽车是否因为质量不同意味不能用?大陆满街都有中国汽车跑,"不能用之说"显然是不尊重事实。质量不同意味价格不同。
--二流的中国汽车是不是没有市场?大陆满街都有中国汽车跑,说明有人买说明有市场,"没有市场之说"显然是不尊重事实。
--逻辑而言,中国汽车存在,就说明它能用而且有市场。

"能用有市场"是个白纸黑字的事实,寡言博似乎少一点尊重事实的习惯。稍有逻辑的人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误判,寡言博似乎无所谓逻辑严谨。寡言博的很多文章都是这个风格。

另:经济问题方面我们相差太远,讨论不起来的。我这里也只是萝卜白菜的提醒最基本的常识。
回复 | 0
作者:寡言 留言时间:2013-01-30 16:39:18
很不幸,断章取义的另有别人。 我一流生二流死,前面还有半句话,把我前面半句敲掉的人恐怕才真叫断章取义。

到底谁在断章取义,我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 读者看了自有公义。你要觉得我上面转贴关于汽车工业文章有倾向,请贴代表你观点的文章。

我一直请你在自己博客发帖表明你的观点。 请贴点长贴。 我引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系列数据,你不同意,请贴你的数据。 这应该是名校毕业生起码的素养。

-----------------------------

但有的东西,质量不同意味能用不能用, 或没有市场。在这个意义,对于这种产品,谈二流就没有意义。 一流生,二流死。
回复 | 0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1-29 14:51:35
方法上友情提示:
--看问题也像开车:你可以向后看,依靠后视镜开车。你也可以向前看,靠着自己的眼睛与判断开车。看问题大致也是这两种流派。依靠后视镜开车的,眼睛里都是过去,脑子里是过于等于现在。眼睛向前看开车的,都是发展的思维看问题。
--过去是二流并不意味永远二流。这方面重要的一个细节是:regime shift。忽略了这个细节,中国的事不容易看的清。
回复 | 0
作者:pia 留言时间:2013-01-29 14:44:08
下面是我的原话,请寡言博改一改断章取义的习惯。做人要诚实。
"中国的汽车工业,当然可以生产发动机和离合器,二流而已。中国太多东西只是二流,在追赶之中。过去是二流并不意味永远二流。"

寡言博的原话:"一流生,二流死"。按这个逻辑而言,中国的汽车工业是个死胎,中国也差不多是个死胎,中国太多东西只是二流。

争执很简单:寡言博的"二流必死论"既无逻辑又无常识。寡言博至今有论点无论据。还请寡言博细说"二流必死"的所以然。"必死"与"做不大或做不强"不是一个概念,请不要偷换。



另:寡言博念各种分析报告的经验也许不多。经验多的都会知道,分析报告有说北的,就有说南的。说世界经济崩溃,马上可以找一大堆有关分析报告。说世界经济形式大好,也马上可以找一大堆有关分析报告。有经验的都知道,通过一两篇分析报告并看不出所以然。
回复 | 0
作者:寡言 留言时间:2013-01-29 09:51:49
ZT: 日本發動機技術對中國汽車工業的貢獻
  
  看到這個題目也許會有人不以為然,但稍有點汽車知識的人都會知道,在90年代中國汽車工業開始大發展的階段一直到今天,有兩款發動機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那就是丰田4Y和三菱4G64/63發動機。

  丰田4Y發動機,該發動機在當年隨丰田海獅車型一起被引入國內,是最早實現國產化的一款發動機,與当时國內生產的發動機相比,這款發動機技術成熟,結構更為緊湊,性能穩定,制造成本低廉的優點。因此丰田4Y發動機在当时也是大放異彩。在國內也開始了對丰田4Y發動機的大規模國產。四川綿陽、沈陽金杯、北汽福田、長城汽車都開始了自己的4Y產品生產,并將其定名為491發動機

  在眾多國外車企對中國自主企業嚴密封鎖技術的時候,三菱汽車公司毅然將旗下当时來說比較先進的4G64/63系列發動機技術轉讓給了中國,由沈陽航天三菱發動機公司生產,從此中國的眾多車企總算是有了一個不錯的動力選擇,時至今日該發動機仍然自主汽車的主力機型,長城、比亞迪、吉利、奇瑞、中華、眾泰等數不過來的車型來都用過這款發動機,這是一款動力強勁、可靠性很高的機器。

  以上這兩款發動機在中國的普及,可以說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以至于到現在他們仍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反觀來到中國最早的大眾公司,老掉牙的桑塔納和捷達發動機至今沒有轉讓技術,更不要說解密普及了。說到這我不禁感嘆当时國家汽車工業相關部門的睿智和遠見,國內各汽車工業廠家能夠打破壁壘、密切合作的寬廣胸襟,才促成了國內汽車工業在那個階段能夠資源共享,快速發展;今天汽車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國際車企巨頭之間的合作互利技術共享已經形成趨勢,同一車型換個外殼和車標就上市銷售的情況非常普遍,但國內車企的合作卻非常罕見,真的希望我們的長城、奇瑞、吉利和比亞迪聯起手來共同發展壯大,成為中國汽車品牌的驕傲
回复 | 0
作者:寡言 留言时间:2013-01-29 09:48:45
ZT: 中国汽车合资功过论

不应该因汽车市场波动、自主品牌市场受到影响,就完全否定合资。

中国汽车业“用市场换技术”再一次引起广泛争议,缘于汽车市场的波动。

  今年1~7月,由于汽车市场变化,乘用车自主品牌销量下降趋势明显,共销售352.34万辆,同比下降1.0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37%,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06%。随后,市场有观点认为合资企业挤占了市场空间,占了市场却没有给中国核心技术,“用市场换技术”失败的论调此起彼伏。

  任何市场都会产生波动。不应该因市场波动,自主品牌受到影响,就完全否定合资。汽车工业合资是一个历史性的选择,是一段无法否定的历史,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合资。

  合资在当时是惟一选择

  历史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合资有深刻的记录。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合资是一种必然。

  80年代以前,中国汽车工业很难得到外来技术,资金也极度短缺,更不用说大规模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市场规模很小,投资条件也很差,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不大。

   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层领导人第一次听到“合资经营”这个词。李岚清在回忆录中说:那一年,通用汽车代表团访华,向中国人介绍了他们与外国企业合作的若干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合资生产经营,也就是“Joint Venture”。李岚清说:“这是一个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通用董事长墨菲形象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李岚清说:“当时我想:你们是资本家,我们是共产党,怎么能同你们搞合资经营呢?你是大资本家,我是共产党员,我能同你结婚吗?”

  这个信息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批示“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嘛”。当时在谈判中的重型汽车、北京吉普和上海轿车等技术引进项目因此有了进展。

  合资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和产品销售的经验;不断地将跨国公司的产品改进,将先进制造技术及时给予合资经营的企业;跨国公司在产品出口方面可以提供方便和帮助;跨国公司对合资企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方面提供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合资可以快速获得我们急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

  1983年北京吉普率先拉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序幕。自此,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延续着合资之路。

  合资后过度依赖引进技术

  合资最初的感觉,是外方不但拿来资金,还带来产品和技术,包括滚动技术,合资简直是太好了。但是没有意识到跨国投资也可能对当地企业技术能力的培育造成负面影响,一是可能造成当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失去的动力;二是外资企业可能凭借品牌、技术、资本等优势,在东道国市场获得垄断地位,从而抑制当地企业的研发活动。

  除此之外,中国汽车业对技术的理解也是不够的。比如,当初上海轿车项目,是一个30万辆的CKD(完全进口散件组装)项目,从表面上看,CKD可以迅速形成整车生产能力,在当时可以获得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通过CKD能学到什么呢?

  据大众公司原董事长哈恩的回忆,大众在谈判中首先要求在合同中解决立法问题,以在发生纠纷时能有一个有效的司法解释,但是当时中国没有合资法、专利法、投资保护法等等。中方为此加快研究出台了《中外合资经营法》。到目前为止,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各国对中国意见最大的方面之一。

  在谈判中,大众首先提出了配套体系的问题,后来发展成中国政府的国产化政策。而中国人对国外的技术认证办法始终耿耿于怀,到现在还有人说这是外资在卡中国。现实是:由于当初严格按照德国标准配套,现在桑塔纳的质量还是可以信得过,但是切诺基、夏利的质量水平如何呢?由于坚持德国标准,当初为桑塔纳配套的企业中成长出一批在国内领先的零部件企业。

  还有技术溢出问题。按照经济学的理论,技术溢出属于跨国投资的外部效应,主要通过四个渠道增强当地企业的技术能力:一是后向和前向联系,即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当地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例如前者为后者设立更高的技术标准、提供产品质量控制的经验;二是人力资本流动,即外资企业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流动到当地企业中;三是竞争效应,即外资企业加剧了东道国的市场竞争,促使当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应用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四是示范效应,即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或新产品为当地企业提供了模仿的对象。我们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最初的产品都是来自模仿,最初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都是来自合资企业。

   虽然“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一种非自愿形式,但是从产业带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来看,技术溢出对东道国在产业结构改善过程中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益处,对东道国同行企业及其他企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溢出效应表现在:填补空白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间断地、滚动地引进技术;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国都不可能仅仅依靠本国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还需要充分利用外部技术资源,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扩散来提高科技水平加速经济发展。全球500强几乎垄断了全世界大约80%以上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科技成果的主要拥有者,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充分利用起技术溢出的积极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我们在抓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其实是没有认识的,所谓的“合资没有换来技术”就是最好的说明。

   首先,跨国公司大多倾向于只向子公司转让技术,主动防止技术溢出以保持自身技术优势,国际技术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被内部化了,本地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得的技术转让比较有限。转让的技术越先进,外商就越倾向于采取控股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方式。中国加入WTO后外资企业的独资化浪潮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规律。

   其次,当地企业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妨碍了技术示范效应的发生。据报道,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1997年到2003年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平均也只相当于技术引进费用的8%。虽然这一比例在2004年上升到15%,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以日本、韩国为例,这两个国家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平均为技术引进费用的7倍。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编写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指南》中,将消化、吸收与创新作为引进技术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日本的崛起与其说是技术引进的成功,倒不如说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成功。

  第三,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强于当地企业,人力资本流动效应不明显。外资企业的研发队伍较为稳定,人员流动性低,即使有少量研发人员被高薪聘走,大都仍进入其他外资企业工作,很少有加盟当地企业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国际不能接轨,一些海归人员难以在国有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甚至难以正常开展工作。

 自主品牌的两个短板

  对中国汽车工业了解不全面的人认为,政策对自主品牌的扶持力度不够,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产业政策对自主品牌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1994年版的《汽车产业政策》中提出:汽车产业组织调整的目的是促进汽车工业的企业集团化、产品系列化、生产专业化。对现有“年产汽车30万辆以上的生产规模,年销售量达到20万辆以上,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不低于年销售额3%的,国家支持其向年产规模60万辆以上的目标发展。”

  2009年版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提出“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几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跨入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汽车工业有一个经济规模的问题,也就是在一定规模下,单位成本会比较低,形成市场优势。金融危机期间,2008年岁末菲亚特CEO马尔乔内表示:“如果你需要维持盈利,那么你每年至少要生产550万~600万辆车。这并不是强调产量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与这个产量规模相匹配的企业各处结构的重要性。菲亚特目前的产能还不够这个数字的一半(2008年产量约220万辆)。我们也不是惟一一家未达标准的,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合作联盟。”

  为什么要600万辆规模?现在汽车生产都采用平台方式,一个平台的开发费用要30亿美元,国外认为最少需要100万辆的产量来摊薄这些成本,而为了竞争,一个大公司需要5~6个平台,这就需要600万辆左右的规模。我们的多数自主品牌企业也开发了很多平台,有的甚至有8~10个之多,但是只有30万~40万辆的产量,即使开发费用没有国外那么多,但是每个平台5万左右的产量无论如何也难以消化开发费用,有的企业已经陷入困境。

  由于目前国际大集团都实行平台战略,一个平台的开发费用约30亿美元,需要100万~200万辆的销量来摊薄开发成本,而一个世界级汽车集团需要5~6个平台,世界级汽车集团的进入门槛就是500万~600万辆。

  现在国内企业有三种情况,如上海汽车这样的企业,90%为外国公司产品,自主品牌产品销售量较小,无法支撑平台战略;第二种情况是东风,自主产品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开始有了产品平台,但是无法支撑5~6个平台形成合理规模;第三种情况是有的自主企业产品来源复杂,技术路线不统一,销售量比较少,难以形成自己的平台。第三种企业面临的形势最为严峻。

  最近有一家媒体说:“自主品牌似乎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还会有更困难的时候?是的。”有人甚至预言:“一旦这种危险成为事实,意味着中国最大的制造业,汽车产业将是名存实亡,无疑,这是中国产业的国难。”

  也有的媒体指出,虽然“自主品牌的份额丧失在合资公司的挤压战下,但把自己的无力归因于外来的压力并不是正确的态度。”曾经很多次被问及“自主品牌的短板是什么?”现在看是所有的板都短,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品牌价值更是短。

  但如果把一切问题归结为合资之后对自主品牌的打压似乎有失偏颇。同样走合资路线的吉利,是较为典型的、成功的案例。吉利并购沃尔沃,不仅创造了中国汽车发展史,更是对合资品牌沃尔沃拥有完全掌控权。重要的是,在经营上沃尔沃较先前有了很大起色,这是对吉利最好的褒奖。

  凭心而论,合资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汽车工业产业发展报告(2011)》认为:中国对外合资合作的内容已经从2000年之前的寻求外国资金、技术支持转向寻求平等互利、利益共享,从只限于汽车生产领域的合作向汽车全产业链延伸;基于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独特优势,人们担心的本土汽车企业被跨国汽车企业冲垮没有出现,而是形成了多个跨国公司进入与国内优秀汽车企业自主发展并举的局面。

  根据《中国汽车年鉴》的统计,外资企业资本总额占全行业29.2%,工业总产值占37%,上交税金占48%,这也证明了外资企业在汽车行业的地位,因此蓝皮书认为“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寡言
注册日期: 2012-07-10
访问总量: 1,407,509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杂感: 二十世纪初的俄中日
· 随笔:大历史眼里的俄中美
· 随笔: 亨廷顿,托克维尔和马尔
· 杂感: 新疆问题的要害
· 随笔: 亨廷顿,托克维尔和历史
· 随笔: 古代”胡患“初探
· 杂感: 俄国人是不是又会帮Musk
友好链接
· 慕容青草:慕容青草的博客
· 高伐林:老高的博客
· 虎猫:张石的博客
· 施化:施化的博客
· 俺是凡平:俺是凡平的博客
· 再见驴十八:再见驴十八的博客
· 吴言:吴言的博客
分类目录
【隐藏: 转贴】
【隐藏: 杂感】
【隐藏: 随笔】
【隐藏:历史】
【草稿】
【转贴】
· ZT: 雇用印度人--“我们”一起
· ZT: 法国外交家塔列朗:令拿破仑
· ZT: 周树山:富歇是一面镜子
· ZT: 高端轴承为何成为木桶原理中
· ZT: 秦晖 从南非看中国(上)
· ZT: 不和日本孩子一起吃饭,不知
· ZT: 日本战国时代的分国法
· ZT: 杜君立:不死的波兰——谨以此
· ZT:日本教授:向幕末学习的今天
· ZT: 美国国防部认为F-35项目已取
【杂感】
· 杂感: 二十世纪初的俄中日
· 杂感: 新疆问题的要害
· 杂感: 俄国人是不是又会帮Musk
· 杂感: 几百年的变迁,国家如何
· 杂感:普京的帝国梦和俄国的限度
· 杂感: 乌克兰杂感
· 杂感: 华裔美国人是否能成为类
· 杂感: 反对加州SCA-5运动胜利了
· 杂感: 电影“章西女皇”
· 杂感: 儒家官僚杂感
【随笔】
· 随笔:大历史眼里的俄中美
· 随笔: 亨廷顿,托克维尔和马尔
· 随笔: 亨廷顿,托克维尔和历史
· 随笔: 古代”胡患“初探
· 随笔: 中原王朝如何统治百姓?
· 随笔: 我们如何判断?
· 随笔:框架内的批判和跳出框架的
· 随笔: 性,生育,孩子教育和社
· 随笔: 暴力造成的精神创伤
· 随笔: 语言和对话
【历史】
· 历史: 两种人口筛选模式: 社会
· 历史: 从亨挺顿文明冲突论到历
· 历史:土地兼并的模拟
· 历史: 传统社会演化和计算机模
· 历史: 秦制的“大趋势”, 历史模
· 历史: 历史演变中呈现的一些规
· 历史: 计算机如何模拟千变万化
· 历史: 人类在历史模拟或历史动
· 历史: 计算机模型,个性,规则
· 历史: 资源,规则,个性,社会
存档目录
2014-03-01 - 2014-03-27
2014-02-01 - 2014-02-27
2014-01-01 - 2014-01-31
2013-12-01 - 2013-12-31
2013-11-01 - 2013-11-30
2013-10-01 - 2013-10-31
2013-09-19 - 2013-09-30
2013-08-03 - 2013-08-26
2013-07-01 - 2013-07-28
2013-06-01 - 2013-06-30
2013-05-03 - 2013-05-31
2013-04-01 - 2013-04-28
2013-03-01 - 2013-03-31
2013-02-03 - 2013-02-28
2013-01-01 - 2013-01-29
2012-12-02 - 2012-12-28
2012-11-01 - 2012-11-30
2012-10-02 - 2012-10-30
2012-09-01 - 2012-09-30
2012-08-01 - 2012-08-31
2012-07-10 - 2012-07-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