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看一下邓小平1949年后上升的过程。 1949年邓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 1952年调回北京后为政务院副总理, 53年为政协副主席兼财政部长, 54年成为中共中央秘书长, 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 1955年高饶事件后,于七届五中全会和林彪一起当选为政治局委员,进入中共中央最高层。 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书记处总书记,党内排名第七,开始于刘少奇一起负责日常工作[。邓小平每周召开一次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需要处理的党政工作,重大问题提交中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讨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口负责人都在邓小平的领导之下。 1956年毛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邓是不太赞成的。 毛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改成”引蛇出洞"的反右运动后,邓担任中共中央反右领导小组组长,亲自主持并积极推进反右运动。邓对“反右”灾难有相当责任。 1958年毛提出“三面红旗”,发动“大跃进”运动, 邓是赞成的,邓主持的书记处积极推动“大跃进”的各项工作, 邓在党内地位继续上升。 到此为止,邓可以说一直是毛的跟随者,和邓子恢,周恩来,陈云,胡耀邦等人和毛多少有根本分歧大不一样。 从这段经历还可以看出邓的二个特点, 邓从来讲求“以力服人”, 不屑搞阴谋。 邓和早就对毛有所戒心的任(弼时),周(恩来),林(彪),陈(云)等大不一样,对毛相当信服。 邓从本质讲,不是个文化人,不是思想家,也不是个知识人,而是个实干家。 我听到的小道消息是,直到1975年,邓仍旧对毛充满幻想和信任。 从这点而言,邓是个“直肠子”的人,是和胡耀邦有某种类似之处。 邓当然不像胡那样天真,也不像胡那样随意或直率而言。 邓沉默寡言的特点也许帮了他大忙。如果1975年毛不把邓打下去,邓继承了毛的衣钵,历史将如何演变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一个直到1960年为止都是毛坚定支持者为何十几年后大变,在“改革开放”道路上比当年老右陈云等走的还远? 一个因素也许是邓留法留苏的经历。 在中国领导人里面,邓是出国年龄最小而在国外逗留时间又最长的人。 他十六岁到法国,在法国和苏联待了6年(1920年9月-1926年9月)。 也许1975年再次下台,当他反思时候,这段经历的影响才开始以另外一种方式显现出来,影响他后来的思想。 其他中国元老, 除杨尚昆尚有留苏经历外,都没有在海外生活的经历。 文革后,中国其实面临几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没有毛泽东的毛泽东(经济)路线,一条 回到五十年代初期,陈云就是代表人物, 一条是”向西方开放“,也许还有其他可能。 请注意,71年中美靠拢,中国方面是一向反美调子最高的毛泽东,美国方面是一向强烈反共反苏的尼克松。 这也许是个有趣的例子。 历史上政治大转折常由表面看来最不可能的人物发起。 中国方面,除了毛之外,没有任何人敢于提出邀请美国领导人访华,即使建议也不可能。敢提议者只能粉身碎骨。 美国方面,民主党任何人做都要遭到共和党猛烈进攻, 但尼克松首议,对手能攻他的弹药就相当有限。 邓的党内经历,过去的地位,其政治倾向,比任何人都适于引导国家“改革开放”, 正因为其过去的“左”, 别人才无法攻击他一贯“老右”。 其他人, 不管是华国锋,陈云,叶剑英,李先念等,大概都没有能力引导“全党”走的那么远,等到“保守派”联合起来反对邓的时候,中国的改革,至少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走得足够远了,以致后来虽有回头的可能,又被邓南巡讲话扳了过来。 如果别人引导的改革,特别是原国务院系统大佬引导的改革,可能一直会以国企为主导吧。 邓个性的特点和缺陷如何对他的政治生涯有和影响, 毛时代的所谓走资派又是如何形成,如何和毛渐行渐远? 毛领导的长处和缺陷,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今天评论就结束到这里,有时间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