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伐林博发了“戊戌变法是一场儿戏,实际是两场政变”一文。在转引的雪珥文章之前,高博概述了最近反对主流”戊戌变法“研究的几篇文章,从高博的概述,似乎可以听到迟来史学革命的脚步,中国终于有跳出康梁”戊戌变法“研究架构的可能。
这里不再重覆雪珥的观点。我早就提过戊戌变法和文革革命类似的地方。这里只想从人才,从政治事件运作角度谈点感想。
清末洋务运动几十年,虽有成果,但成果无法和明治维新后成果相比,其中一大原因是人才问题。中国缺少明治维新后日本涌现的实务人才。 洋务运动的资源很大一部分落入经手人的私囊。
这个问题如此严重,以致清朝不得不把海关交英人赫德督办。在赫德手下,中国海关高效廉洁,三十年间,收入从每年700万增加到2700万,几乎为清朝财政收入1/3,为洋务运动和清朝西北平定“回乱”提供了财源。当然,从清朝角度,这是丧国辱权之举。清朝对海关创举大概是清朝所能为的极限。就控制人才来源培养人才,洋务运动是失败的。仕途仍旧掌握在科举人士手中。
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引进大量外国教师,创办西式大学,为日本培养了现代化人才。中国现代化大学的创办和发展比日本晚了二三代,其后果不言自明。
人才是任何改革运动成败关键。不谈光绪眼里翻天覆地的革命,就拿洋务运动讲,成败也取决少数人才。清末洋务运动中文祥是我眼里最出色的人才。他是满人,进士出身,清廉,懂实务,亲身督办京师大学堂,又能率领八旗大爷出关剿匪。无论官场洋务,他都有清晰认识并有操作的能力。1876年病死到1884甲申枢局之变,恭亲王束手束脚,未尝不是手下再没有文祥这样的人,宝鋆和恭王关系虽密,但能力操守远不如矣。
恭亲王对启用荣禄出了力气。从渊源讲,荣禄多数时间站在恭王对立一面。但人才难得,如果没有荣禄,清朝也许还要早亡几年,所以荣禄为文忠,也说明洋务运动和清末改革的困境。
戊戌变法缺少能做实务的人才。康有为和光绪派基本是毫无实际管理经验的文人,光绪派似乎对洋务运动的得失,对洋务运动中培养出来的一点点人才毫无兴趣。在某种意义上,光绪变法建立在否定前人努力要全面重新的基础上。从现在史料看,光绪从来没有就洋务运动和改革咨询过恭亲王的意见,这是很令人惊讶的事情。
文祥死前上过奏折,谈政体,谈洋务,谈改革。我们不妨看一下文祥的思路。
文祥说“者谓各国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国中偶有动作,必由其国主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士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庶人也。议之可行则行,否则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后决然行之。自治其国以此,其观他国之废兴成败亦以此。傥其国一切政治皆与民情相背,则各国始逞所欲为,取之恐后矣。如土耳其、希腊等国,势极弱小,而得以久存各大国之间者,其人心固也。强大如法国,而德国得以胜之者,以法王穷侈任性,负国债之多不可复计,虽日益额饷以要结兵心,而民心已去,始有以乘其间也。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物必先自腐而后蟲生焉。理之所在,势所必至。中国之有外国,犹人身之有疾病,病者必相证用药,而培元气为尤要。外国无日不察我民心之向背,中国必求无事不惬於民心之是非。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这大概是中国最高层最早对西方政治制度正面论述。不仅如此,我觉得其中包括文祥最重要的判断,即中国要必相证用药,而培元气为尤要。以及上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为什么如此? 文祥对中外冲突和官场又做了如下描述。 他说“泰西各国官商一气,政教并行,各商舶远涉重洋,初至中华,处处受我侮抑,事事被我阻塞,其情郁而不能不发者,势也。继而见中国官之阻之者可以通,抑之者可以伸,必不可破之格,或取胜於兵力之相迫而卒无不破,此中国之为所轻而各国渐敢恣肆之机也。迨至立约通商已有成议,而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一切奏牍之陈,类多敷衍讳饰。敌人方桀骜而称为恭顺,洋情方怨毒而号为懽忭,遂至激成事端,忽和忽战;甚且彼省之和局甫成,此省之战事又起,赔款朝给,捷书暮陈。乘遭风之船以为胜仗,执送信之酋以为擒渠,果至两军相交,仍复一败不可收拾”。很明显,文祥眼里,中国自己“应对”是各国“渐敢恣肆”重要原因。而根基颇深。
文祥又说”乃十数年来,遇有重大之端,安危呼吸之际,事外诸臣以袖手为得计;事甫就绪,异议复生,或转讬於成事不说;不问事之难易情形若何,一归咎於任事之人“。 当时“秋后算账派”面貌跃然纸上。
所以文祥的改革方案是“应由各王大臣期定数日,详细筹商,将事之本末始终,一律贯澈,利害之轻重,条议之行止,办法切实,折中定见,无蹈从前会议故习。如今日议之行之,而异日不能同心坚持,则不如不办。如事虽议行,而名是实非,徒为开销帑需,增益各省人员差使名目,亦不如不办。度势揆时,料敌审己,实有万万不能不办之势,亦实有万万不可再误之机。一误即不能复更,不办即不堪设想”。
“异日不能同心坚持,则不如不办。名是实非,不如不办。实有万万不能不办之势,亦实有万万不可再误之机。一误即不能复更,不办即不堪设想”,这才是办实事人的至理名言。
光绪但凡读过文祥奏折,咨询过恭亲王,吸收一批洋务运动的精华,也不至于有如此悲惨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