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幅员辽阔, 总面积大概260万平方公里,在古代,数十万户游牧民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历史上,内地朝廷和游牧族之间战争不断,内地国家败多胜少。 汉族能为之自豪的将领屈指可数, 在他们中间,最有名的是卫青和霍去病。 我比较崇拜的是李牧和王忠嗣。
谈到卫青和霍去病, 我觉得史籍一直忽略他们成就的最大无名英雄, 即精通蒙古草原地理的向导斥候。 请不要忘记一个简单事实,在蒙古草原和边境生活多年的将领如张骞李广都因迷路而失机被罚,李广因之自杀,无数将领出击而找不到敌人,但卫青霍去病却能直捣匈奴大营,与其相信是一种偶然或运气,我宁可相信他们有汉帝国最好的向导。
谈到游牧族,多数汉人想到的游牧族骑兵的威力。 但是游牧族不可能整天保持战斗序列,他们的战马,他们的畜群需要草地。 当处于非战斗状态,牧户分散在相当广大的草原上。
从草原历史看, 每户牧民平均需要数平方公里的面积,一个小小的数十人的部落需要上百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 从“生存空间”的角度, 游牧族生存的密度只有农业地区几十分之一, 这也是草原游牧族始终采取封建制度的主要原因。
我们讨论古代军事,我们需要讨论在保证后勤供应条件下军队军营能达到的密度。 对于罗马步兵讲,一个一平方公里的营盘足以容纳一个军团, 但对于骑兵而言,需要大得多的空间。 农业社会军队的给养基本靠后勤运输,但游牧族骑兵则主要靠就地取材,携带大量草料是不太现实的做法。
因为游牧族平时居住和战斗序列大不一样, 游牧族也有弱点。 如果某个游牧族为另外一个游牧族袭击,袭击者处于战斗序列而被袭击者处于和平状态,被袭击者很难聚集足够的抵抗力量,袭击发生如此之快,以致被袭击部族的首领多只能扔下亲属,携带一部分亲信(武士,东山再起的本钱)逃离。
历史上这类袭击曾多次发生,甚至决定游牧帝国的命运。 对于游牧族而言,侦查和情报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如果处于休息状态的部族能得到足够的预警时间,即可实现逃离而在逃离过程组织反击力量。 匈奴之崛起,就是麻痹东胡后一次偷袭的结果。
汉代匈奴大概还没有掌握炼铁技术,汉代对匈奴,铁是禁止出口的产品。 汉书称汉兵对匈奴可以以一顶五(说出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陈汤时代以一顶三),匈奴之优势主要体现在机动性上。卫青霍去病之前,汉对匈奴基本是守势,这也许是卫青霍去病赫赫战功的一部分原因。待匈奴接受教训,加强侦查,多以回避战术挫汉兵锋芒,随后利用机动性反击汉军,汉军就再无如此显赫战功了。 随后两千年,游牧族在中央王国强盛出击下也一直延续这种规避然后打反击的战术,以发挥游牧族的机动的特长。 中原帝国能和游牧族面对面交锋硬战的机会并不多。 由于后勤,农业为主的汉人其实对游牧族办法不多。
如上所述,农牧国家交锋,情报和向导至关重要。 俄罗斯和南方克里米亚汗国数百年争斗,自由哥萨克应该说是俄罗斯帝国一大助力。 哥萨克提供了骑兵和头等的斥候。 没有那些几乎以散骑形式游离于草原的勇士,俄国对克里米亚汗国的斗争不知要困难多少。
也许,汉代之后,中原王国对北方游牧族一大问题就是原来北方善骑善武的汉人世家(如李广等)在经济发展和战争中消失, 汉人缺少能充当向导斥候的勇士, 而北方游牧族极端重视汉族工匠(为侵入内地掠夺主要目标, 蒙古人屠城,幸存者也主要是工匠), 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以致优势不断向北方游牧族倾斜。
至于牧业地区和农业地区社会的波动性,我前文已经讨论过了,这里就不多谈。
北方游牧族组织大规模的南侵,当然也有代价。 从两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召集十数万精锐男士,当然对草原居民生存生产有相当大的影响,影响到所有牧民家庭。 只有在入侵中原能带来很大好处,好处大于风险,这种行为才日益具有号召力。
秦后中国演变为郡县国家,我个人觉得,财富可能更为集中,对游牧族而言,成功后的奖励更为丰盛。 而郡县国家的国家军队,反而因为脱离本乡本土,缺少保护家园的积极性。 此外,封建国家和郡县国家百姓地位和关系不同,种种原因,都使得中原帝国农业居民更难于据垒(各种城堡)抵抗游牧族。
从军事的角度,郡县国家大城并不一定比无数小小村镇是城堡更容易防守。这里能讨论的地方颇多,不详细谈。
蒙古西征军1241年大破匈牙利军,除少数石头城堡外,无城不克。 拔都东撤后,匈牙利贝拉四世回到匈牙利,招募邻国居民,大建石头城堡。 其实这是欧洲原来抵抗马扎尔人的故技。有效果吗? 似乎有效。 拔都之弟别尔汗后来曾经以极其优惠条件拉拢匈牙利,包括通婚,分享战利品, 大量牲畜等,希望匈牙利成为金帐汗国进攻西欧的盟国。 贝拉四世权衡再三,把信件转给教宗,拒绝要求。
金帐汗国后几次攻入东欧,都不太成功,这又是一段故事, 这里不详细谈。
我相信中国秦后多数朝代和北方游牧族大交道败多胜少还是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中原文人文化以及对情报忽略可能是重要原因,秦后郡县制度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也可能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