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幅員遼闊, 總面積大概260萬平方公里,在古代,數十萬戶游牧民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歷史上,內地朝廷和游牧族之間戰爭不斷,內地國家敗多勝少。 漢族能為之自豪的將領屈指可數, 在他們中間,最有名的是衛青和霍去病。 我比較崇拜的是李牧和王忠嗣。
談到衛青和霍去病, 我覺得史籍一直忽略他們成就的最大無名英雄, 即精通蒙古草原地理的嚮導斥候。 請不要忘記一個簡單事實,在蒙古草原和邊境生活多年的將領如張騫李廣都因迷路而失機被罰,李廣因之自殺,無數將領出擊而找不到敵人,但衛青霍去病卻能直搗匈奴大營,與其相信是一種偶然或運氣,我寧可相信他們有漢帝國最好的嚮導。
談到游牧族,多數漢人想到的游牧族騎兵的威力。 但是游牧族不可能整天保持戰鬥序列,他們的戰馬,他們的畜群需要草地。 當處於非戰鬥狀態,牧戶分散在相當廣大的草原上。
從草原歷史看, 每戶牧民平均需要數平方公里的面積,一個小小的數十人的部落需要上百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間”, 從“生存空間”的角度, 游牧族生存的密度只有農業地區幾十分之一, 這也是草原游牧族始終採取封建制度的主要原因。
我們討論古代軍事,我們需要討論在保證後勤供應條件下軍隊軍營能達到的密度。 對於羅馬步兵講,一個一平方公里的營盤足以容納一個軍團, 但對於騎兵而言,需要大得多的空間。 農業社會軍隊的給養基本靠後勤運輸,但游牧族騎兵則主要靠就地取材,攜帶大量草料是不太現實的做法。
因為游牧族平時居住和戰鬥序列大不一樣, 游牧族也有弱點。 如果某個游牧族為另外一個游牧族襲擊,襲擊者處於戰鬥序列而被襲擊者處於和平狀態,被襲擊者很難聚集足夠的抵抗力量,襲擊發生如此之快,以致被襲擊部族的首領多只能扔下親屬,攜帶一部分親信(武士,東山再起的本錢)逃離。
歷史上這類襲擊曾多次發生,甚至決定游牧帝國的命運。 對於游牧族而言,偵查和情報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如果處於休息狀態的部族能得到足夠的預警時間,即可實現逃離而在逃離過程組織反擊力量。 匈奴之崛起,就是麻痹東胡後一次偷襲的結果。
漢代匈奴大概還沒有掌握煉鐵技術,漢代對匈奴,鐵是禁止出口的產品。 漢書稱漢兵對匈奴可以以一頂五(說出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陳湯時代以一頂三),匈奴之優勢主要體現在機動性上。衛青霍去病之前,漢對匈奴基本是守勢,這也許是衛青霍去病赫赫戰功的一部分原因。待匈奴接受教訓,加強偵查,多以迴避戰術挫漢兵鋒芒,隨後利用機動性反擊漢軍,漢軍就再無如此顯赫戰功了。 隨後兩千年,游牧族在中央王國強盛出擊下也一直延續這種規避然後打反擊的戰術,以發揮游牧族的機動的特長。 中原帝國能和游牧族面對面交鋒硬戰的機會並不多。 由於後勤,農業為主的漢人其實對游牧族辦法不多。
如上所述,農牧國家交鋒,情報和嚮導至關重要。 俄羅斯和南方克里米亞汗國數百年爭鬥,自由哥薩克應該說是俄羅斯帝國一大助力。 哥薩克提供了騎兵和頭等的斥候。 沒有那些幾乎以散騎形式游離於草原的勇士,俄國對克里米亞汗國的鬥爭不知要困難多少。
也許,漢代之後,中原王國對北方游牧族一大問題就是原來北方善騎善武的漢人世家(如李廣等)在經濟發展和戰爭中消失, 漢人缺少能充當嚮導斥候的勇士, 而北方游牧族極端重視漢族工匠(為侵入內地掠奪主要目標, 蒙古人屠城,倖存者也主要是工匠), 迅速提高自己的技術水準,以致優勢不斷向北方游牧族傾斜。
至於牧業地區和農業地區社會的波動性,我前文已經討論過了,這裡就不多談。
北方游牧族組織大規模的南侵,當然也有代價。 從兩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召集十數萬精銳男士,當然對草原居民生存生產有相當大的影響,影響到所有牧民家庭。 只有在入侵中原能帶來很大好處,好處大於風險,這種行為才日益具有號召力。
秦後中國演變為郡縣國家,我個人覺得,財富可能更為集中,對游牧族而言,成功後的獎勵更為豐盛。 而郡縣國家的國家軍隊,反而因為脫離本鄉本土,缺少保護家園的積極性。 此外,封建國家和郡縣國家百姓地位和關係不同,種種原因,都使得中原帝國農業居民更難於據壘(各種城堡)抵抗游牧族。
從軍事的角度,郡縣國家大城並不一定比無數小小村鎮是城堡更容易防守。這裡能討論的地方頗多,不詳細談。
蒙古西征軍1241年大破匈牙利軍,除少數石頭城堡外,無城不克。 拔都東撤後,匈牙利貝拉四世回到匈牙利,招募鄰國居民,大建石頭城堡。 其實這是歐洲原來抵抗馬扎爾人的故技。有效果嗎? 似乎有效。 拔都之弟別爾汗後來曾經以極其優惠條件拉攏匈牙利,包括通婚,分享戰利品, 大量牲畜等,希望匈牙利成為金帳汗國進攻西歐的盟國。 貝拉四世權衡再三,把信件轉給教宗,拒絕要求。
金帳汗國後幾次攻入東歐,都不太成功,這又是一段故事, 這裡不詳細談。
我相信中國秦後多數朝代和北方游牧族大交道敗多勝少還是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中原文人文化以及對情報忽略可能是重要原因,秦後郡縣制度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也可能扮演一個重要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