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明镜右派内斗,感慨万分。然后万维嘎博给阿妞“天天以假装骂中共的名义,实则是处处为中共辩护”结论,更加感慨。看来“阶级斗争处处有”,打入“右派”里面的共党不少啊!
我在明镜被称为“亲苏亲共”,原因其实也很简单,我贴了几篇帖子颂扬苏德战争中卢金中将和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在苏德战争前期的表现。卢金中将在苏德战争前期几次创造奇迹,1941年11月在维亚济马包围圈被炮弹炸成重伤,失去双腿,最终被俘。他大概是苏联战胜德国后唯一一个受到国防部盛大欢迎的被俘将领,也是唯一一个还能官复”原职“的被俘将领。有意思的是,德国人曾经试图拉拢过他,他也提出过反条件,但和弗拉索夫不同,拒绝了德国的条件。为什么斯大林没有处决他,这也许又是一个谜。
关于苏德战场,我主要使用David M. Glantz的资料,Glantz是前美军上校,研究苏军和苏德战争的权威。他的著作不仅引用大量西方资料,也引用大量俄国开放的前苏联原始档案资料。Glantz对罗科索夫斯基评价极高。如果想研究斯大林军中肃反,也可以参考他的专著。他也翻译过俄国作者关于苏德战争苏军被俘将领命运的著作。
为什么为卢金和罗克索夫斯基说几句颂扬的话就成为”亲苏亲共“,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和中国传统不同,西方军人对战史研究客观得多,对敌人也绝不贬低,至少罗马人不讳言自己的惨败和窘境。也许因此,我们才通过罗马人的记述知道汉尼拔的英名,我们才能比较准确的复原古代战场双方的兵略。
中国人吗?”清谈"多,做实事的少,肯下工夫研究被当成“敌人”的人更少,不断把自己周边人打成“敌人”的人倒不少。中国人的历史太多”诗意“,即主观世界的宣泄。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役记述,细节太少。
上边有点离题了。
我这里要谈的是两种对话形式。我是理工出身,先谈理智的对话形式。理智对话中重引证,重事实(数据),重逻辑,言必有据。至于对方背后的动机等,基本不予考虑。换句话,基本就事论事。
我和别人对话,当然也有比较概述性的句子,比如上面”中国人吗?...."的句子。但我一般不特指。感慨归感慨,但要指认某个人属于某类,给某个人贴上标签,还是免了的好。那需要更多的证明,更多的证据。
当对话涉及某个人的时候,我一般要引用某人原文。有很多人喜欢概括对方的观点,我尽量避免。概括本身就可能曲解对方,虽有好处,但也有弊处。引用对方原文,然后再小小推出我的观感,我觉得出错的可能小得多。至少,前后文白纸黑字,如果我曲解对方的含义,对方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痛击我的丑恶。
至于对方为什么要做如下发言,他的思维过程和表达,他的动机,我虽有感想,但一般不会在对话中提及。什么“五毛”,“五分”,“屁股坐在哪边”等联系,对我是太深奥的东西。 在网上交流,我何德何能,能看进别人的内心? 中国历史不乏具有”看穿“别人内心的“检察官”,所以才有“腹诽“之类的罪名,才有”思想犯“,”文字狱“。但我没有这本事。
这倒不是我有多高明。 我也年轻过,也谈过恋爱。恋爱中的人经常患得患失,经常喜欢猜测对方的心思,但一念之差,失之千里,大谬。对话,特别作为现代人,对话还是就是论事的好。
另外一种对话形式可以说是感性的对话形式。 则和理性对话形式处处反之,很像恋爱中人或仇人的对话。情绪成分很重,不就事论事,患得患失,经常要推测对方的动机,对方言论字面之外的含义,能看出不少对方没有表达的意思,爱则爱得要死,恨则恨之入骨。这种对话的主要目的不是交换思想,而是情绪的交流(发泄或回馈),或说给第三者,所以更近乎一种表演。
当然,我曾对巴尔扎克精神分析很感兴趣,对分析对话对方精神状态也曾很有兴趣,至今兴趣不衰,但我很小心不要让这种分析干扰了对话。与其说我对对话方面言外之意或动机感兴趣,我现在更感兴趣的是对方是怎么一个人,为什么要以如此特殊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觉,感情和思想, 等等,等等。
也许,以后会邀请各位博友,做一对一的对话吧! 希望有人愿意和我对话,希望通过对话两个人真能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