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解体对前苏联境内百姓造成极大冲击。原因何在? 俄国被西方坑害了? 本身的问题? 还是两者兼有。
主张西方坑害俄国的强调前苏联经济的强大。但我看来,前苏联工业结构大概起了很重要原因。苏联工业化程度比当年中国高得多,而且明显偏重工业。 中国当时改革开放,很大助力是港台资本,同文同种,但俄侨在海外经济影响远没有华侨那样大。因此,中国能走的道路,前苏联未见得能走的通。不仅前苏联没有走通,就是后来的俄国至今也没有走通。至今为止,俄国仍旧经济发展仍旧以能源经济为主体,俄国依旧缺少大量灵活中小企业,俄国依旧面临下一步如何走的问题。
中国过去三十年,通过下岗摆脱了很大一批国企工人。现代中国经济,虽然国家企业靠垄断和银行有其优势,但真正具有活力的应该是私人企业,集体企业,合资和外资企业。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仔细研究一下进出口贸易,就会发现,如果没有合资外资企业,中国进出口很可能从大量顺差变成逆差。
现在,问题是苏联和中国大不一样。 苏联社会高度工业化,人均产值也比当年中国高得多,而消费品生产又素来为俄国(苏联)工业的弱项。因此,中国可以走引进外资,出口带动内需的发展道路,前苏联和苏联解体后的俄国未见得能。两者发展道路和水平大不一样。中国可以靠下岗解决中国国企改造转型,但俄国下岗面临大多的阵痛。
苏东集团的“富裕”的一大条件是苏东集团自己构成一个封闭社会,苏东的消费品价高质差,只能在苏东集团内部销售。一旦打开国门,苏联生产的消费品无法和西方生产的消费品竞争,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 如果苏东集团解体速度比较慢,那么从苏东集团消费工业过渡到西方消费工业也许不那么痛苦。但现实是,苏东解体如此之快,苏东相当多工业产品突然失去了“市场”,苏联和解体后的俄国经济处于一个迅速下滑的螺旋。苏联解体,某种意义类似西方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但区别也许是,在一个开放市场上,苏东产品突然失去了“价值”,而西方三十年代大萧条是“产品过剩”的结果,总之,东西没有人买。
经济最忌讳陷入通缩螺旋下跌的境地。东西越便宜,就越没有人买,而越卖不出去,就越要降价。金融危机后,西方各国借债刺激经济,也是恐惧通缩。
苏联解体后经济几乎崩溃,是否西方建议的“休克”疗法是最大罪魁祸首? 还是另有原因? 这也许是今后几十年经济学家才能回答的问题,魔鬼在细节。不过,苏东消费工业过于落后,无法和西方消费品竞争大概是无人质疑的一个事实。 苏联解体后,是否可以靠国家保护延缓苏东集团内部落后工业死亡的速度,有个比较平缓的过渡阶段,还是症状已经过于严重,非的下猛药不可? 我不知道。但我看,骤死和慢性去世大概都是死,都会带来哀鸿遍野的悲剧。 这种悲剧,多少有点像十九世纪英国纺织品对印度纺织工人的冲击,要想完全避免,只有关闭国门,不让先进的产品进入国门,压垮缺少竞争力的国内产业。
苏东解体已经二十多年,俄国已经从前苏联解体中恢复过来。前苏联需要大批进口西方粮食,但俄国已经又开始向世界出口粮食。至少从农业而言,俄国比前苏联强。
但是俄国依旧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俄国足够富裕,所以无法走当年东亚各国靠出口带动经济之路,俄国又缺少技术和经营,所以向高端技术经济转型乏力。
不少前苏东地区,好像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前东德人怨声载道,抱怨缺少发展的机会。但是他们一方面无法和亚洲劳力廉价国家竞争,一方面又离原西方地区的竞争力有相当差距。
100年前,英法德都高估了日俄战争后俄国的恢复。当年,不少外交使节和专家预料几十年内俄国将如美国一样如日东升。对俄国潜力的误判,大概是德国对法国发动先发制人进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德国觉得时间对自己不利。有意思的是,当年的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现在依旧领先英法,而俄国的处境,依旧类似百年之前。最大区别是,美国的崛起和中国的“崛起”。
问题是,将来又会怎么样?从苏东解体,我们又能学到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