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记忆中的莲花池长满了芦苇和荒草,到处坑坑凹凹不平。俺们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找了块地方捞的鱼虫。可能是捞鱼虫的地方比较偏僻,俺并不记得看到过莲花。
现在的莲花池真的是个公园了。周围已经没有了杂乱的土堆和荒草。丛丛的芦苇依旧,只是已与假山相伴,曲径绕行其间。时而水车廉洞,时而潺溪流瀑,景色变化莫测,让人应接不暇。走出曲径,宽广的湖面就映入眼帘。
莲花遮盖着湖面的角角落落,傍着大理石砌成的围墙。纤细的莲花茎,支撑着宽大荷叶。片片枯菏在秋风中枝倒影斜,竟是早已过了看莲花的季节,给渐凉的的北京平添的几分秋意。
莲花池状似满月,被洁白的围墙整齐的规整到一起。墙上是大理石的白栏杆,还有一小段有工人在修缮。湖的周围有垂杨柳随风舒展,湖中荡漾着雕梁画柱的游船。整个池子修整的干干静静,但也没有了放浪不羁的野味。曾经藏头不见尾神秘的莲花池,已经一览无余。
莲花池环抱着的一侧,是座不大的露天剧场。舞台背靠着湖。观众席层层向上,坐着就可清楚地看到舞台,以及背后的湖景。在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有几个水池,内有喷水装置。池中有散落的睡莲,倒也和湖中的出水荷叶形成对比。整个剧场的质量很好,边边角角都是抛光的棕色仿大理石,在阳光下闪着光亮。观众席间的走道都是黑石拼成。附近有个雕花走廊,和园子上下相映,倒也颇有北京皇家公园味道。谁能想到,不久前,这里还是个默默无闻的荒湖呢。
里面的公共厕所也是免费的,算是干净。厕所还是蹲坑,是白瓷做的。冲水是个脚踩的开关。有个坐式马桶,标明是残疾人使用。俺看看里面并未冲干净。大体设计符合中国的习惯,脚踩的更容易保持清洁。
与宁静的湖面相比,院中的空地正在举办城乡贸易展览。摊位里三层外三层,拥挤不堪。展露的东西相对便宜,吃穿用样样都有。俺领导经常戏称俺这地界是农村,卖的都是便宜货。俺笑而不辩。她说的也不错。附近公正坟的商店就是城乡贸易中心,这里的东西确实便宜。但这有什么错么?俺妹说,同样的东西放到市中心卖就贵好几倍。其实市中心很多大百货商城都以租给了个人。很多卖家从这里进货,然后在商城高价卖出。这里给小孩买双凉鞋二十来圆,奥运村附近买就得七八十圆。买了棉被,俺挑了几样小玩意,带给女儿和领导。她要说俺土,那俺就土吧。俺觉得东西值。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延续至今,不就是靠着土(地)么。中国的铁犁耕种和播种技术比欧洲早一千多年哪。一千五百年前就已有了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那时西人要是知道了没准也觉得挺洋呢。
其实这里已经是处处土中透洋,甚至有些不伦不类。就说那个北京西客站,本来是个很现代的建筑,估计不知有谁批示了要保持中国的传统。这本也没什么大错。错就错在设计本身不知如何保持中国特色。大概认为雕梁勾角琉璃瓦顶就是中国建筑的特色,结果现在的车站就像一个穿着西服的小伙,头上戴着瓜皮帽,在俺看来很滑稽。其实整体的设计,将中国的理念浑然一体,筑于其中,而不是突出局部,才是正路。
反观莲花池的设计就更加和谐。整个园林保留了东方美感,而露天剧场添加了西方的实用理念,而又不打破完整。据说每年春节时,这个园子是赶庙会,唱大戏,猜灯谜的好去处。
谁想到两周后,俺再次重游莲花池时,俺觉得挺好的露天剧场竟被拆的一干二净不见了踪影,想补张照片也不可能了。问之,答曰要建个更好的。北京的日新月异由此可窥一斑。希望真是建个更好的。
俺倒是愿意,在北京的一角,继续保留些乡土风味。尤其公园的门票才两元,这是俺知道的最便宜的门票了。
1. 莲花池全景
2. 莲花池地图
3. 水车
4. 水边的少女 (仔细找)
5. 洞景
6. 芦苇中的乱石

7. 乱石中的芦苇
8. 乱石和芦苇中的流溪
9. 跨溪而过的小石桥
10. 终于柳暗荷明又一湖
11. 还有湖边的蒙古包 (餐馆)
12. 秋荷垂柳两相依
13. 无奈花去叶已稀
14. 尚存苍翠一湾水
15. 忽见楼台疑梦欺

16. 池畔垂钓
17. 今天不光能玩
(俺写了首小诗,有谁注意到了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