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三年大饥荒时期,有苕吃就是幸福生活。
网上有一篇文章:《饿乡纪程:探寻1959年河南商城“死绝村”》,作者李素立,是河南省教育学院的一位教师,河南地方志的研究者,这是一篇对大饥荒幸存者的实地采访报道文章,前不久才刊登在《炎黄春秋》杂志上。
作者李素立在文章中说:“1959年冬、1960年春,信阳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死人事件。据统计,全区……死绝5万多户,村庄毁灭1万多个”;“仅息县就有639个村子死绝,固始县‘全县无人烟的村庄有400多个’”。而商城县,“死绝村庄453个”。
文章网址: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34527
李素立笔下的河南信阳,是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地区;而笔者我的湖北老家,是湖北省最北部的一个地区,两地毗连,中间横亘着大别山脉,大别山北麓的雨水流向黄河入海,属黄河流域;大别山南麓的雨水流向长江入海,属长江流域。
三年大饥荒时期,河南信阳饿死那么多人,一山之隔的湖北这边又能好到那里去呢?
笔者那时候年纪幼小,才刚记事,在我的记忆中,有一段时间,湖北人日常食用的主粮——大米已经完全看不到了,苕成为人们的主食,除了苕之外,我还吃过玉米面,小米,高粱米,荞麦面,一日三餐,父母将这些杂粮掺着菜叶子煮成糊给我们吃,所谓菜叶子,除了老白菜,萝卜缨子之外,还有苕藤子,南瓜叶,榆树叶……。
苕及其它杂粮、菜叶子虽然不好吃,但毕竟还能充饥。到了吃饭的时候,我家还不至于揭不开锅,所以当时我也没有觉得有多艰难。
这首先得归功于我们的父母,笔者我一家兄妹五个,大饥荒时最大的不过十二三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之中,生活不能自理,是父母在筹措我们的衣食住行,每天的一日三餐,吃到嘴里的东西是从那儿弄来的,父母知道,我们不知道。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是城里人,政府有最低保障的粮食供应。虽然大米白面没有了,还能用杂粮替代,分量虽然不足,但也没有断过档。
李素立在文章中写到:村子里已经开始饿死人了,农村地方干部还上门“反瞒产”,把农民家里的最后一颗粮食抢走,抢走的粮食运到那儿去了呢,作者没有说。但作者不说大家也都知道,政府从农民家里抢来的粮食,作为口粮供应给我们这些城里人了。
所以,我们作为城里人,当年能侥幸活下来,就是因为“全区死绝5万多户,村庄毁灭1万多个。”
我们能活下来,是以死了这么多农民为代价换来的!
在那个年代,有苕吃,真的还算是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