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的认知过程 在哲学中,有一个分支叫“认识论”。 它是研究人类是怎样知道真理的,怎样获得知识的。它包括知识的来源,方法,步骤等等。如果范例体系是真理,它的知识是如何来的呢,从哪里来的呢,是怎样一步步地形成自己的体系的呢?今天我来简要地谈谈这些问题。
首先,范例体系的公理是,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相对只能来源于绝对。绝对的具体名称是,“绝对之绝对”,或称“双绝对”,或叫“大绝对”。 这个大绝对,是一切一切的背景,或源泉,它包括一切可以说明的或不可说明的。
有了大绝对,就意味着有一个“小绝对”。小绝对是大绝对的“部分”,是在人的头脑中的大绝对。因为人的头脑是有时空限制的,所以大绝对的一部分在人的头脑中出现才被称为“小绝对”。小绝对和大绝对的本质一样。它们唯一的区别在于,大绝对产生“物质”,小绝对产生“精神”。
人的身体是物质的。小绝对与人身体的结合,待人的智力成熟之后,产生的发现叫作“相对之绝对”。 这些相对之绝对,如数学,科学公式的发现,牛顿定律,或相对论,量子科学等。
当人类发现相对之绝对之后,通过这些发现,就意识到了“绝对之相对”。例子比如,牛顿发现了“第一推动”,康德发现了“自在之物”。它们都是一切相对事物的源泉。
从逻辑上推导,当人类发现了“相对之绝对”,和“绝对之相对”,很容易得出结论,人类还有“相对之相对”,和“绝对之绝对”,待发现。
那么可以不太困难地想见,相对之相对,不就是人类活动的范围和人类可以操作控制的事物吗?同理,什么是“绝对之绝对”呢?经过反复思考和寻找,我终于醒悟到,它就是我们一切一切的来源和背景,一切可言表和不可言说的“什么”。
这就是整个范例体系“四种关系”的形成过程。四种关系形成了几个范畴:在,存在,思在。又形成了两个世界: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在宏观世界,是“物质/精神/相对”在运动。在微观世界,是“运动产生物质”。
在宏观世界,物质的量子态产生“波粒二象性”。在微观世界,精神的运作是,“思维的单一性”。既是,思维或思考只有一个方向,如同时间流逝。人不可能同时对一个以上的事物同时思考,比如一边谱曲一边作数学题。2+1,也是范例体系的方法论。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二个方面。这二个方面,必然存在一种发展联系的路线。
简单地说,这就是范例体系的基本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