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正确” 特有理 2012-02-28 举凡现代文明社会生活中‘文斗’层面的对垒,“政治正确”和“道德正确”是两个最易发挥、且攻防俱佳的利器。其物美可达横扫一片,一剑封喉之效;其价廉堪称信手拈来,毫无成本之虞。究其源头,“宗教正确”则是亚现代文明中消灭异己之当之无愧的法宝。这个法宝虽然在现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仍然非常有效,但毕竟使用的地域范围和群体范围日益减小。然而其变种“政治正确”和“道德正确”却有大行其道之势。尚在记忆中的“文革”,不忠于毛主席、反对社会主义的指控不仅能人封口舌,更能轻松取人性命!辗转到西方“发达文明”的国度, “某某歧视”则是最常见的政治兵刃。中招者虽无性命之忧,但招惹是非官司及至政治前途被封堵则在所难免。在闷声发财的社会中,不管是什么主义,普通百姓日常生活里最容易触及到的当数“道德正确”。 本人印象最深的是在十几年前在中国北京的某商业街亲眼所见到的‘泼妇护子’事件。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因偷东西被店家揪住,随后其母出现,店方提出按10倍罚款,不给钱不放人。其母当场破口大骂店方:一个小孩不懂事,你们凭什么跟小孩子过意不去?东西你们已经拿回去了,干嘛对这么小的孩子不依不饶?他这年龄杀人都不用偿命!你们这么大的人了,好意思欺负一个小孩?小孩子不懂事,你们大人也不懂事?随之荤的素的一顿招呼都快凑成满汉全席了。周围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就有一些人站到了那母、子的一边,七嘴八舌地指责起店家。什么应该给小孩改正的机会啦、什么这样处理对小孩的心理影响不良啦、什么店家借机敲诈啦、什么瞧把孩子吓成啥样啦,就差说成是‘恶意抓偷’了。 此次韩寒被打假,护韩使者们中有的无条件维护,有的狡辩式否认,有的则用“道德正确”的武器为韩寒护法。近日网上见得最多的,且最自认为有底气的,就是指责质疑韩寒的人是“恶意质疑”。且不说“恶意质疑”这个修辞是否在语言逻辑上合理,单就用“恶意”来修饰“质疑”这一点而论,为韩寒辩护的人无非是想通过指责质疑方的“恶意”来暗示被保护对象的“被欺”,用自己的“道德正确”来置换韩寒造假的可能性。 探究各种“无比正确”的模式,其核心都是把既虚又大的概念,诸如‘爱国’、‘民族’、‘主义’、‘发展’、‘道德’此类等等,加以绝对正确化,再投射到具体的事件当中。运用时既把解释权包揽在自己手中,又暗示他人可以将对手的“罪恶”任意想象。例如宗教层面的“不敬神”;政治层面的“不爱国”;社会层面的“不道德”;家庭层面的“不顾家”;以及感情层面的“没有我”。 各种“无比正确”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核心就是利用了人性的两个弱点。其一是自卑,其二是嫉妒。说俗了就是‘恨人有笑人无’的心理。许多人意识不到的原因是因为很多“无比正确”是经过概念扭曲或多层包装的,特别是通过创造和运用一些诡辩式的词汇。电视主持人张绍刚的“咱们这儿”就是极典型的例子。其煽动性的暗示就是从表达方式的差异引申到对中国态度的不亲切、到不爱国,进而到不爱中国人、推及到不爱你们、延展到看不起你们。不幸的是,众多心智不健康的人极易接受这类暗示,并对仇恨或嫉妒的目标进行攻击。 至于质疑有“善意”与“恶意”之分,恕本人孤陋寡闻,还真是头一次听说。这种用主观感性来修饰行为动词的方式,其严谨性何在?‘质疑’的词解是:‘因疑而质询’,若用‘恶意’来修饰,是意欲告诉别人不应该怀疑还是不应该质询?或是怀疑、质询都不应该?这样的遣词搭配,怎么都让人觉得那么霸道!凡今后有人要质疑些什么,是否都要先通过道德审查才能不“被恶意”?语言文字是文明的体现,其所能涵盖的范围、精准性、和深刻程度则反映了文明程度的高下。语言文字中,词义的歧义修辞及搭配的逻辑混乱必然造成人的思维混乱,以及社会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混乱。一个社会的语言环境如果被诡辩式的词汇充斥,这个社会的文明必将走向衰落。 本人突发奇想,今日原创出‘病毒词汇’一词。即指那些词义恍惚、诡异,修辞逻辑割裂、混乱,如病毒般传播并扰乱和毒化社会思维、败坏是非标准的词汇。诸如:恶意的质疑、恶意的批评、诽谤性打假、特色的主义。当然还有:休假式治疗。 针对韩寒造假的争论,本人在此多说几句:古有‘欺世盗名’一词,到目前还不会有人说它是用来赞美什么人或事的吧!不管是信者不疑,还是疑者不信,不论真相是否能最终大白于天下,大家还是首先看看自己心中的那杆秤是否摆平了!如果社会的质疑权利都被套上道德的紧箍咒,这个社会还如何自我净化和完善?如果一个人的诚信不能被他人质疑,那“我党”的领导地位是不是就更不能被质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