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发了个对油画《前夫》的议论,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涟漪。 同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伤痕文学一样,《前夫》还原了之前六、七十年代的一个静态的采样点。作为书画作品,它既是一个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作者有他的视角,观众也有自己的解读。作者的表达能力是一方面,读者的理解能力又是另一方面。 虽然女知青嫁给农民的比例很小,但城市青年被强行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则是中国历史上不争的事实。一幅画要想准确地表达历史、尽可能多地将历史浓缩于作品中,不在题材上做些艺术夸张是不可能的。 但是,不能因为女知青嫁到农村不具有代表性就否认当时的“上山下乡”对文明的一次破坏,和对当时年轻人的一种摧残。这种控诉并不是针对中国的农民,而是针对社会的不文明以及由此而生的一切恶果。请不要有意、无意地歪曲作品的表达。 进一步,更不要因个人内心的伤痕而指责受到不文明对待的女性。画中的女知青和她的农民丈夫都只是一个符号。那个“接受再教育”的门幅已点出了主题。 别太狭隘了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