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学概念模拟其它体系是望文生义吗?
特有理
2013-11-2
在前文《理解科学的启示》的跟帖中,嘎啦哈评论道:“以此模拟社会现象,多少有点中国古人的运势思维成分。中国古代的很多思想,包括易经,中医等,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在往文生意,或望物生意基础上的“模拟类比”。比如,核桃仁的形状像大脑,因此吃了应当补脑。特有理这篇有点望文生义。即电容意味着包容,电阻意味着社会进步的阻力。。。按照这样的思路,那电感有可能就是‘天人感应’,或‘第六感官’。。。。”我想,嘎同学反而是凭直觉做出了如此判断。
任何概念都是人类对自然的归纳和提炼,就像中国传统中的“五行”,以及西方朴素概念中的“元素”。这些概念为人类文明的进化打下了思维的基础,在当时绝对是有先进意义的。中国的“金、木、水、火、土”是先人对自然作用的形象归纳;西方“元素”的概念则奠定了自然科学思辨的基础。由于“五行”的现象化和非本质化,中国的科学思维模式便受到了望形生义的局限。而西方“元素”的概念则产生出了元素周期表这样的现代科学基石。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五行”是一种形象概念;而元素则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从二者的发展来看,形象概念很容易被形象束缚;抽象概念则可以快速逼近自然的规律。
我一般不愿意在中文文章中加入英文,但在讨论等效模拟时却强调其英文单词。这是因为英文单词更抽象地表达了我希望表达的概念。比如resistance,我不愿用“电阻”来表达,也不愿用“阻力”来表达,目的就是要摆脱电学、物理学带来的“形象”影响。我真正想表达的,是自然界明显存在的一种“阻碍”的概念。这种“阻碍”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物理运动,而应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包括智能的作用规律。
如果说resistance、capacitance容易让人形象化理解的话,inductance应该容易让人脱离形象的概念,你能说“感应”是有形的吗?其实电阻、电容、电感只不过是自然运行规律在电子应用方面的实体表达,或者说:是展现这些自然规律的人造元件。一块电路板就是人通过将基本自然规律进行排列组合来实现更加复杂规律的智能表达。因此,我们谈“阻、容、感”不应只想到形象化的元件和电路,更应该想到形象后面的基本自然规律。
人通过研究电子技术原理,了解、掌握了这些规律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这些规律给出了具有科学意义的明确表达,即数学模型。我思想的核心并不是要将电子技术向其它领域普及,而是希望将电子技术揭示出来的自然规律应用到其它领域。如果你了解自动控制原理,你就会发现:在建立物理机械的控制模型时,不管系统有多复杂的经典物理方程,最后都要落实到F=a+jb的基本模块上。a就是resistance,+jb就是inductance,-jb就是capacitance。这些对应到人类共同认识到的概念就是:阻、感、容。至于是什么阻、什么感、什么容,则要进行科学的定义和量化。这和简单地说“社会发展的阻力”、“社会的包容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表达。
我之所以提到统计分析,就是要解决模糊概念的定义和量化的问题,就是要避免中国传统式的玄虚思维模式。在传统科技领域,也是很多人认为是正统、正规的科学领域,科学的结果都是可以量化和测量确认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愈来愈多的自然现象人类无法直接测量,只能通过相关可测量的因素进行间接地分析,从而进行定量和定性。统计分析原理就是一种相关测量的科学工具。应用到社会的分析,完全有可能把社会的“阻、容、感”进行量化分析。问题是我们做了没有?在什么理论平台上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