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质的探寻
特有理
2014-2-21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一直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从目前广泛认同的定义而言,物质和精神是完全相互独立的。现代科学也完全沿袭了人类这种传统的思维,在探索宇宙自然规律的时候,仍然以“物质”这个古老概念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和推导。最典型的,就是目前的天体物理和量子物理。两者一个是从大到小,一个是从小到大地向宇宙的奥秘进行逼近。当然,也有人一直在寻求一种终极的理论,用以统一宏观和微观的自然规律。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统一场论”和近期出现的“超弦”及“超力”理论。然而我认为,到目前为止,人类的科学探索始终没有摆脱面向物质的思维模式。因此,在科学层面,宇宙的起源和引力作用的本质一直没能用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令人满意的描述。其实,物质这个词是一个非常朴素的思维概念,建立于人类对自然感知的基础上。延续至今,无非加入了粒子和时空这些外延的概念。然而这种概念从根本上割裂了人对宇宙的认识,也必然导致了科学理论深层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验证性。我认为,如果超脱物质概念的束缚,人类便可找到更加完整的思维基础,从而真正统一宏观和微观的科学框架。
从哲学思辨的浅层进行推理,“物质”必然是“实体”,那么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必不为“空”,只不过这个“实”体小到人类无法想象。但是这个“实”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这个物质的本源能形成如此浩瀚多姿的巨大宇宙?哲学的困惑在于:当实无限可分时,实已不实;当实不无限可分时,空从何而来?中国传统道家的“无中生有”,其含义到底是什么?
谁都会承认,推动宇宙运行的,是宇宙初始的能量。但有没有人曾将物质和能量的概念统一起来进行思考?在我目前的思维水平上,我认为“物质”就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这种能量随时间在空间的扩散便形成了我们身处的宇宙。在这个基础上,物质实际上是“空”的;它的“实”则源于能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作用空间所经历的时间。人类想象的基本粒子,就是宇宙能量最基本的空间单位。由于宇宙能量分布的不均匀,这些能量场就会在相互作用下产生空间叠加,从而形成更大的“粒子”,实际上就是空间范围的扩展。这种扩展所持续的时间,便是“物质”形成和存在的时间。能量空间叠加的方式不同,“粒子”的特性就不同。不同“粒子”的结合,便形成了人类称之为的“原子”和“分子”,便构成了不同的“物质”。不同的能级区域,就会有不同的运行表现。
可以这样推测:宇宙因内部的聚合力与发散力失衡,也就是整体的容性开始小于感性,而从原点开始膨胀或者说是爆炸,其能量便开始扩散而形成空间,宇宙开始由实转向为空。在宇宙空间中,原始的能量便随时间在空间各点运行,并形成弥漫在宇宙的能量空间。这个空间的最基本单位,就是人类一直探寻的基本粒子。正是由于宇宙的不平衡,这些能量空间不能均匀地进行分布,因而一部分便产生了聚合的现象。这种聚合则产生了“物质”这种能被“精神”感知的宇宙现象。许多人迷惑在“物质”的实在感,无法理解能量场的凝聚或排斥作用所产生的实体效应,这只能说人类整体的认知层次还很浅薄。人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不过是对能量场的一种反映。有些能量场,人摸不到、看不到,便认为是“空”;有些能量场可以使人摸到、看到、甚至是探测到,便认为是“实”。鸡蛋撞在石头上粉碎的实质是什么?难道不是在一种能量的作用下,造成了分子之间力场的分割,从而在空间形成了新的能量场分布?
人体也是能量场的一种组合方式,人的思维,也是能量的一种运行方式。人所能感受到“物质”的实,和“物质”的形,就是能量场的组合在空间的存在。“物质”的物理变化,是外部能量场作用的结果;“物质”的化学变化,则是内部能量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种思维平台上,尝试分析和解释宇宙的现象应该是很有趣的。
光:
光的实质应该是能量在基本能量空间的一种溢出。基本能量空间的能量值和稳定性受宇宙的能量值和稳定性制约,当外部能量注入这个空间后,它便以光的形式将能量传递出去。用这种能量空间的概念,就能轻易解释光的波、粒二相性。当然,这种能量传递并不只有光能。
引力:
在人类所认知的四种力中,引力一直让科学家产生疑惑:它因何而来?为什么比微观的力弱那么多?如果把物质和能量统一起来分析,答案似乎简单很多。按照我的思路,宇宙就是一定能量随时间扩散而产生的空间。这种扩散的过程必然使能量的等级随时空的增加而衰减。物质,是能量分布不均的一种表现,也是基本能量空间的一种聚合。根据能量场的空间几何级数衰减的特性,空间距离越小,场的作用力越大;反之,则作用力越小。引力是人在大尺度范围所感受到的力,自然会远小于微观的场作用力。电磁力产生于微观,但可作用于宏观,且远大于引力,这是因为外部能量按自然规律,通过微观能量空间在某一层次的谐振造成了能量的转换。此外,微观力与宏观力的差别应该还存在能量场谐振的因素。我一直存有疑问的两个力学现象,一个是所谓的摩擦力,一个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大气压力。当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按照人们常规的理解,物体接触面会产生摩擦力。但是在接触面不平整所产生的摩擦力之外,有没有紧密接触所产生的物体之间的引力?当一颗钉子订进物体,在那么小的接触面积下产生那么大的“摩擦”力,难道就仅仅是摩擦产生的力量吗?会不会有钉子与周围物质的接触间隙比一般情况减小而产生的分子聚合力,也就是微观尺度下的“重力”在同时起作用呢?另一个普遍现象是:当两个平面极为光滑的物体相接触后,要想将其分开就要费很大的力。标准的解释是由于大气的压力。但是换一种思路来看,接触面极为光滑意味着两块物体的平均接触距离在减小,除了气压,物体之间的聚合力会否因之而加强?当然,验证起来也很容易,在真空状态下把两个物体压在一起再分开,看看需要多大的力。但一定要保证平均的接触距离真正在分子量级。
黑洞:
黑洞应该是能量快速衰减时产生的能量场漩涡。这个观点与现在正统的理论完全相反。现代理论认为黑洞是一个高密度物质的空间,具有极大的引力,以至于光线都无法逃逸。我则认为:黑洞是一个能量基本空间快速衰减的区域,基本能量空间的能级降低,光能也被吸收而无法溢出。黑洞对天体的吸引并不源于“物质”间的引力,而是超低能量空间与高能量空间的一种强度大于普通引力的场作用。也是一种宇宙能量平衡的力。
先有时间还是先有空间?
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一些科学家声称先有空间,而后有时间,许多人也跟着附和。而我觉得这种说法大错特错。宇宙的空间形成,源于宇宙原点能量的不平衡和不稳定。时间的出现同步于宇宙原点不稳定出现的瞬间,之后才产生出空间。即使在数学模型上,也是先定时间轴的原点,而随着时间0+才产生系统变化过程。假如有人定义时间就是随空间扩展的过程,而不包括宇宙起始变化的过程,那把这种定义反过来当做科学推论来宣称则是明显的逻辑矛盾了。
生命:
生命无非是能量运行的一种复杂模式。她的运行趋势必定反映出宇宙能量的总体运行模式。基本一点就是发散大于收敛。其行为的总体效应就是“破坏”而不是“维护”。生命的意义在于:保持宇宙的发散性,抗拒宇宙的凝聚力。这,应该就是所谓的“自私”原动力!但只要宇宙不停止发散,生命就永远摆脱不了发散,也即灭亡的命运!
但是如果有一天,宇宙停止发散,生命将停止衰败。当宇宙开始收敛,这也是必然之路,生命便重新汇聚而进入“无我”的状态。这,就是宇宙生命新的篇章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