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范例哲学:从“思维悖论”到“量子缠绕” |
| 范例哲学:从“思维悖论”到“量子缠绕”
量子力学从诞生以来,已经一个多世纪了。尽管它在应用领域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理论解释上,特别是哲学方面一直没有重大进展。从范例哲学的角度,我试图为它的原理找到一个说明,特别是它重要的“缠绕”现象。
让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它的历史。量子力学自从上世纪初诞生以来,一直有很大争论。主要的两派是经典力学一边,以爱因斯坦为代表。另一边以哥本哈根派的波尔为代表。他们争论的焦点,最后落实到爱氏三人写的EPR文献。虽然波尔听说后立刻放下手里的工作,用同样的标题给予反驳,但直到爱氏去世,他都没有被说服。仅在爱氏离世十年之后,约翰贝尔发表了著名的“贝尔定理”。他用简单逻辑的推导,证明了爱氏三人EPR文献的对量子力学隐含变量指责是错误(他也因此获得诺奖)。
其实从逻辑上看,在我看来,量子缠绕的原因很简单。它不外乎来自内部和外部二种可能的解释。爱氏以前,人们的争论集中在内部原因上。这些内部理由是:1,超过光速的粒子之间通讯;2,先定的决定因素(如DNA)。第一条理由违反了相对论的二个原则之一,光速不变,所以不被接受。第二条理由的否定,就是“贝尔定理”取得的成就。它完全否定了粒子先定的隐藏变量存在的可能。
否定了错误的解释不等于找到了正确的理由。范例哲学的解释就是寻找正确解释的尝试。在前边我指出了量子缠绕的本质其实来自“外部”,就是来自“微观世界”,是粒子对儿直接受微观世界“原初范例”控制的结果。让我再进一步解释这个意思。
范例有一个思想,思维的性质与世界的“绝对背景”(也是范例本体论的概念)是同一的。这也就是说,思维如何产生“高级范例”,如同绝对的背景如何产生潜在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范例哲学的产生来源于克服了“思维悖论”的出现。而思维悖论到本质就是说,高级范例初始的出现是“一”的结果。既本体和认识,只能择一。而这个一产生了“二”,也就是“一对儿”。以后就是中国老子所猜到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当事物在出现之后,由一到二,就是“缠绕现象”同步行为的基础,这时的事物,我称它为“原初范例”。
这也是说,缠绕的一对粒子的同步(相反),是由于微观世界在它们产生后,下降到宏观世界前的“初始范例”控制的。它们“之间”并没有信息交流,也没有隐藏的信息变量,而是直接接受“上面”的指示(原初范例)。而微观世界的存在,初始范例和高级范例的存在,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其他事物,如数学,逻辑,灵魂,柏拉图的形式等诸多抽象事物真实存在的集合。而对缠绕现象的解释,只是微观世界存在原初范例的一个证明。
任何宏观世界的物质,都是来自微观世界。任何宏观世界的物质,用比喻来说,在来到宏观世界前都有一个微观世界的“胎盘”或“脐带”,待“分娩后”留在微观世界里了。不同于胎儿的是,宏观世界的物质,只是一个“范例”,或躯壳。宏观世界物质的所有行为,都被微观世界的存在范例所操纵和控制着。这就是范例哲学认为的,简要地,微观世界存在的目的。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