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阻碍社会变革的思维关键 特有理 2016-10-13
长久以来,仁人志士们一直在寻找中国社会变革的出路。其中不外乎两条主线:一条是以文化为核心;一条是以个体素质为核心。但令人纠结的是:个体与文化是一个无法彻底分割的有机体,最终便会陷入谁主导谁的怪圈。 从文化的逻辑方向,个体的思维模式及价值观的确立必定来自与社会文化的塑造和推动,实际上也是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力是不是主导的问题。很显然,从自然规律角度,强势一方必然获得主导地位。而群体对于普通个体,在社会整体层面必然是强势和主导的。 从个体的逻辑方向,社会文化是个体思维模式的集合与适配。离开个体的基础而谈文化的改良和变革,无异于企图建立一个空中楼阁。同时,由于社会的现实中,一个强势个体的影响力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走向,这就使个体的思想突破成为逻辑自洽的关键环节。 从文化逻辑角度,最终导致被殖民思维;从个体逻辑角度,则只能期望盛世明君的降临。然而二者逻辑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们都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思维,把文化和个体始终按主从关系来分析,遗漏了互为主从的非线性逻辑状态。 从历史的事实可以看到,中国曾多次被外族所征服,但每一次外族又被中国文化所同化。这一方面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人口基数决定了社会整体的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个体带领的朝代变更虽然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但同样没能走出传统文化模式的基本框架。 可是从世界角度,由于国家的分割,中国文化即使曾经对周边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但是由于没有个体之间的密切影响以及暴力的维护,中国文化并没有根植于其它国家。 有不少人会在文化和个体之间找第三条路,那就是宗教。他们认为宗教信仰可以凌驾于文化之上而对社会起作用,他们有西方国家的发展作为证明。但是,他们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中国一直没有一个可以主导社会的宗教信仰。难道这只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巧合? 我认为,宗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由于这种文化形式在中世纪对思想的影响力,使得宗教成为一种社会思维模式的心法框架和信仰传承。然而中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对利益获取手段的包容性。虽然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现实利益,但它对于其它宗教的来生说和永生说并不予以排斥,除非影响到真正的现实利益。这正是中国文化生命力所在,它的特征是用一种“大爱包容”的华丽包装来达到不问手段的利益获取。 要想突破文化与个体在文明发展问题上的相互纠结,最根本一点,就是降低群体对个体的制约力,并使良性个体对群体的影响力能相对增加。在现实中,唯一的方法就是减小社会群体的规模。其科学性,就是集群通信系统与蜂窝通信系统模式的差别所体现的。科技发展证明,只有小范围、小规模的蜂窝系统结构,才能适应多用户、大范围、大容量、快移动的应用需求。而这种蜂窝模式,正是与中国的大一统文化相对立的。 由此可见,真正阻碍中国文明发展的关键性思想障碍,就是大一统的爱国思维。 时至今日,我相信绝大多数华裔都把大一统作为一种社会层面的思维道德。因此,汉奸、卖国贼的帽子才最好卖。行文至此,相信很多人恨不得要发飙了。但是,理性地来分析,现在的大一统正是阻碍整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屏障。而从现在中国社会的堕落程度,这个社会结构如不能以非暴力形式自行调整,则暴力造成的分崩离析将是必然的。事实是,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分裂状态,只不过一个是大陆,一个是台湾。并且很多人还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 破除大一统,并不等同于分裂一个民族。国家不过是一种以民族为主体的群聚生活模式。从一个同民族,多国家和谐共存的模式;到同民族,一个国家的内斗不止,暴力杀戮不断;其间还有很多选项空间。不同国家可以组成军事同盟;同一国家也可能内奸遍地。谁才是大一统真正的受益者?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是明明白白地展示出来吗? 一个关键的逻辑在于:如果一个民族是有希望、有生命力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即使以不同国家的形式存在,国家之间还是应该能和谐共存,一致对外;若这个民族是一个极端没落的民族,即使在同一国家也会相互欺骗、相互迫害、相互残杀。 当然,从理论上讲破除大一统是促使文化变革的最佳出路。但现实中军备的分割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军队国家化,行政高度自治化的“蜂巢”模式,将是一个折衷的选项。这不在于党同不同意、人民答应不答应,而在于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客观思考大一统的利弊。不能让“爱国思维”阻碍对民族发展出路的深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