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富差距说起 特有理 2019-1-3 贫富差距是社会矛盾的热点,也是大众普遍会关心的话题。恰好远方博一篇关于贫富差距的博文引出了讨论,那就借着这个思路深入解析一下。 现代文明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大众的思维普遍停留在线性化、表象化、和简单逻辑阶段。曾经在中国有段时间,暴发的人被人问起怎么发的财,“机智”的回答就是炒股挣的。什么意思?是谦虚吗?很简单,就是不愿透露真正暴发的缘由。但这至少说明,关键的信息是被“机智”地掩盖起来的。上升到社会财富分配机制的层面,你能想象或相信那些社会财富的“幸运儿”真的既幸运、又纯真,钱越多越惦记着天下的受苦人?咱且走个中间路线,就算那些财富是人家聪明机智加勤劳获得的,那钱多以后他们的聪明机智难道不会比大众更有效?那些富人、权贵,难道不会精心设计一种社会运行体系,在现有的政治和经济框架下,从信息、思想、政策、教育等各个层面设计并不断完善和升级维持自己地位和财富优势的社会运行模式?这里的关键,就是怎么致富的不是关键,关键是富人必然会利用手中的财富来维持其致富的状态和趋势。这才是造成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说得更明白一些,就是社会在财富的作用下,会逐渐形成一个完整且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不公平财富分配机制。你可以说这种机制是让富人更富的机制;也可以反过来说,这是一个保证让大多数人不但富不起来,而且越来越穷的机制。 近代文明只是在政治体制方面走出了抑制政治权力膨胀的半步;而在资本权力方面,则根本缺乏基本的控制机制。在自然的大反馈体系中,其对贫富悬殊的抑制就只能是暴力、革命、和战争了。 回过头来,再看看财富的积累。那些励志和煽情的麻醉鸡汤无不把致富的成功美化成勤劳、智慧、加机遇的人生童话。好像这些成功真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似的。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语录:“成功者自有成功的特质”,“机遇只给那些准备好的人”。好一个“特质”和“机遇”,可是除了在鸡汤里飘着的几片特质和机遇的例子,四顾左右,你真能看到的成功者都是什么样的特质和机遇?中国不能不提,西方国家又怎么样?在《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一书中,作者强调了一个现实:当今世界的大量财富是通过血缘继承来分配的。我觉得这还是一种表象,其本质,是富人通过利用手中的资本,在社会上打造了一个隐形的【机会壁垒】。就像“玻璃天花板”的概念一样,只不过一个是针对职场,一个是面向整个社会。 这种“社会机会壁垒”的隐蔽性在于,它并不彻底封杀真正的人才,反而在表面上强调竞争和才能。这在教育层面特别突出。资本需要顶尖的人才,资本更会扶持那些与自身利益正相关的人才。但是,只要与资本利益相抵触的人才,哪怕是科技人才,都会被封杀被封锁。想象一下,当社会的顶尖人才都向大资本流动时,大众还有什么机会在创新发展方面与资本竞争?真正能摆脱资本围剿并脱颖而出的,虽然被媒体大肆宣传,但实属凤毛麟角。如果说人才与资本的同向流动是自然规律,那资本的有意而为就会极大地强化这种壁垒。 其实,壁垒算是好的,毕竟不会让大众更贫困。而且,社会真正财富的主流,并非那些创新资本,而是与人类基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资本和金融资本。特别是金融资本,它是现代经济的主旋律。你一年换一手机不算什么,你五年换辆新车也不算吃力,可你要买一房子可就要背一辈子债。于是,金融资本就把社会整个拽进房地产的坑里面。类似房地产这样的炒作型经济,绝对是处心积虑地从别人兜里掏钱,你买不起我才买得起,你穷我才能富的模式。资本经济发展到现在,金融炒作已经成为促进资本增长的主要手段。 单是资本的技术手段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资本利用金权及其作用力,在整个社会层面实际掌控了政治的格局和政策的制定;更进一步,是掌控了大众的信息渠道和思维模式。这就使社会在资本的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以不劳而获为荣,以贪得无厌为能的社会发展环境。而且,政客与资本勾兑,精心而缜密地为资本设计并实施向资本倾斜的经济运作模式和规管体系。作为一种智力的交织和相互调制,资本和政治逐渐磨合出一整套互利互惠的协作方式。无论是资本还是政治,层层设套、套中有套、钱套和权套交织,就成为了现代社会利益关系的隐性核心。在国际范围,资本与暴政实现黑白合璧,各施所长,各取所需,然后再给痴呆的大众演几出相互为敌的苦肉戏。这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话: “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