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局势与《一美元拍卖陷阱》 特有理 2019-11-14
《一美元拍卖陷阱》是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Martin Shubik设计的教学游戏,意在演示人类为利益而博弈的非理性行为。这个游戏的重点,一是第二高的出价者损失全部出价额;二是从很小的拍卖额起拍,也就是所有出价者在初期的可预见损失都很小。那么,只要是参与竞标的人,都很难理性地退出这个利益的博弈,并总会有出价第二高的受害者。人数越多,非理性成分就越多,这个游戏给失败者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 现实中,社会的利益机制几乎都会从公平的初衷,逐渐演变成类似《一美元拍卖陷阱》的模式。只不过从游戏的一个真正赢家(拍卖者),和两个输家(最高和次高竞价者),变成了少数权力掌控者和广大的参与其中的社会普通成员。资本市场就不用说了,政治利益的博弈同样会落入类似的陷阱。 这次香港以反《送中条例》为启始的政治抗争运动,从港府宣布撤销《送中条例》后,对抗双方都已落入了这种博弈的陷阱。对抗的升级,就是各方新一轮的“竞标”。从目前的情况看,是中共一方在进行新一轮的大幅加价。尽管中共已经付出了自身形象的沉重代价,但港人也付出了生命的牺牲和社会的动荡。 本人最近一直在强调:真理的作用需要时间!即使港人的基本权益不容退让,但应该避免落入类似《一美元拍卖陷阱》的博弈困境。其根本做法就是要转换场景,使自己脱离直接加价的境地。毕竟社会活动不受游戏规则的限制,陷阱的束缚完全有机会打破。也就是换个思维,使自己摆脱直接竞价者的地位。 许多人都在期待美国对香港的支援,但其实美国才是既有实力,也是全局角度真正与中共对抗的竞价者。在港府宣布撤回“反送中条例”的时候,我就提出给真理作用时间,不再急于加价的看法。虽然时过境迁,我认为这种思路依然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只不过大众可能更难在感情上接受。 可是面对一个实力强大的对手,非理性的博弈心态却是一种对社会、对后代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么说并不是反对港人的抗争,而是希望港人要理性地转换博弈的方式。现在中共的疯狂镇压恰好使他们难以摆脱自己的叫价。只要港人维持现状并不再加码,必然会有更强大的势力进场与中共进行博弈。至于中共导演的社会暴力,港人只需见招拆招予以揭露即可。 港人的资源优势,一是现在仍然可以运作的司法体系,二是还没完全被中共控制的大众媒体,三是尚未被封锁的国际信息渠道。因此,抗争的重点,应该放在司法领域和信息领域。一是针对中共的暴行进行大量的取证和司法诉讼,二是进行全方位跟踪报道和揭露。对于那些鼓动“勇武抗争”的言论,这些要么因为无智,要么出自阴谋。香港的抗争者,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中共处于自身的利益和权力的傲慢,已经把自己深陷进香港政治格局的博弈。其战线已全面拉开,招数也快黔驴技穷。进退两难的煎熬就像《一美元拍卖陷阱》那样让中共感到焦头烂额。越是在此时刻,港人越要走向理性,用理性战胜中共的感性疯狂。 我的预感:撤销《送中条例》将会是香港政治博弈的停火“三八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