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使用手机比较晚,大概在2005年才买了第一部手机。记得2004年暑期回国探亲,家人同事同学朋友,几乎人手一机。姐姐看我没有手机,还主动提供一部手机供我在国内使用。我拒绝了,理由是根本不需要。 后来儿子读了高中,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每日训练时间长,晚上经常有橄榄球比赛。多次问过儿子是否需要手机,总答“Not necessary”。所以买手机一事,就拖延下来。 直至有一年暑假。一日管乐队训练,清晨八点准时将儿子送到学校。然后直接去了健身房,参加
StepClass,
再之瑜伽。两个小时以后,又开车到菜市场买菜,回到家,洗澡。然后准备上网浏览一番正好十二点去接儿子。走进书房发现电话机上的红灯闪烁不停,有十几个留言,全部来自于儿子。原来上午的训练取消,改到下午。留言从八点零五分开始,彼时已经十一点了。整整三个小时啊! 冲锋般的速度,开车奔赴学校。心急如焚,脑海里一遍遍回放同一个场景:诺大的学校,孤苦伶仃的儿子,独自等候在校门口。安全吗,有坏人吗? 冲到学校,停车场空空荡荡,校门口寂静无人。停好车,发足狂奔,冲进管乐队平时活动的大厅,空无一人。在走廊里迅速穿行,听见一间教室传来小提琴声,便走进去想问问。一进去,唇已张,话未出,便看见儿子坐在一把椅子上,听弦乐队的同学们拉琴。心,一下子掉进了肚子里。儿子也一眼看见了我,笑眯眯地站起来,我赶紧抱抱儿子说急死妈妈了。母子俩边说边往外走。我道歉说等急了吧。儿子说一开始着急,一会儿就出门去看看妈妈来了没有。后来听同学们拉琴,就忘了。 那天,先生一回家。我就宣布必须买手机了。如此这般一说,先生也甚是心疼。 那个周末,全家人一起去了手机店。我和先生选了最基本的款式。让儿子挑一款他最喜欢的。儿子便挑了一款,深蓝色,比我们的稍微贵一点。售货员说你这儿子还挺会省钱。以为他会挑最时髦也是最贵的那一款。我问儿子是否想要那个。儿子回答“Not
necessary”。回家后才对我解释,他不想选那一款是因为不喜欢他的手机是同学里最乍眼的。现在这款不好不坏,Just perfect。 自此开启全家使用手机的历史。一机在手,确实方便多了,随时可以保持联系。 再后来,每隔几年,换一代手机。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现在应该是第五代了。 每次选择的手机,用儿子的话说Just
perfect, 不是最好最贵的,也不是最差最便宜的。功能强、实用、不乍眼,刚刚好。虽然人世间并无just perfect
的选择,但是力求保持中立。不奢求not
necessary的欲望,只着眼于适度的需要。既不追求卓越,亦不沉沦平庸,凡事中庸,适可而止,有度有节,亦不失为一种得宜的生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