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门尼德到范例-简述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史 学习哲学是困难的。学习哲学的认识论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学习哲学的形而上学,则是难度的顶峰。对形而上学的研究,不仅是对一个人智力的挑战,而且是对一个集体,乃至整个民族,甚至人种,智力水平的挑战。从近一个世纪以来,对哲学的形而上学研究的缺失,就可以看出人类的其他群体或国家,对哲学研究发展的畏而止步。首先,德国近代的黑格尔,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是欧洲大陆哲学在形而上学研究发面的最后三个大家。他们的成绩,不仅东方的非西语国家,如中国,日本,印度,不能继承,就是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澳洲等国家,也无法继承和发展。鉴于此,我在十多年前写出了《论范例》,希望继承和发扬这一从古希腊开始,到近代 德国发展了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传统。 从范例的书出版之后,我发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传播不广。究其原因,我认为,这是首先因为形而上学本身的难度,加上理解德国三大家思想体系难度,这些造成了在理解范例方面直接遇到的拦路虎。在此短文中,我首先解释形而上学的简明历史,然后解释德国三大思想家的体系和范例的关系。希望通过如此方法最终使人能够理解范例体系的意义。 哲学的发展,如同数学首先自然数发现一样,开始都是笼统为一体的。形而上,形而下,本体,认识论,道德,超道德,语言,逻辑等等,都是混杂在一起的。事实上正是后人,将亚里士多德的泛泛论述,分为了形而上和自然科学的其他部分。在古希腊,首先讨论形而上的,我个人认为是,巴门尼德。在他的自然诗篇里,他首先讨论了存在(必应being) 和非存在的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形式”的讨论,是继承了前人对形而上学的讨论。这里,我特别要提出,他们对形而上对象的讨论,是不分思维中的存在还是外界的存在的,既头脑中的存在,与上帝或神那里的存在,是混在一起的。 这样的形而上的讨论,因为其极其抽象和困难,在以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突出的发展,直到十八世纪德国康德的出现。在形而上学的研究上,康德提出了“物自体”的概念。很明显,物自体,在康德看来,就是客观存在事物。虽然康德提出的范畴体系,是给“自然界立法”,是针对“形而下”的存在而言的。从康德开始,将形而上的研究区别与“外在”和“内在”,这样的划分给了黑格尔很大的启发。黑格尔一方面批评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的观点,一方面开始了筹划他庞大的“绝对精神”的体系。一般的哲学研究者,学到了康德,还是可以理解的。黑格尔和以后的哲学家,往往是完全另外一个世界了。 我在以下篇,要开始解释黑格体系的本意。我发觉,很多人能够一字一句地解释黑格尔的著作,却不能全面用简单地语言解释黑格尔,和黑格尔体系的意义(比如中国的《小逻辑》的翻译家,贺麟)。我之所以这样评价贺麟,因为他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我真是不认为,一个真懂黑格尔体系的人,对他或她的人生观没有发自灵魂的深刻的触动,如我自己感受的那样。对黑格尔体系的无动于衷,我只能看成他根本不懂,更有甚者,或还像马克思那样,要将黑格尔的体系,“头脚倒置”!真是无知狂妄到愚蠢的程度。马克思自己的哲学论文,是关于伊毕鸠鲁的“原子论”。他明明知道巴门尼德,柏拉图等的形而上学存在,他却选择了避重就轻的态度,可见其学术研究态度的不诚实。(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