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月初到十月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终于看完了整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共四十八集。说实话,对于多年来风靡于全中国乃至海外华人的很多电视剧目,从场面恢宏波澜壮阔的战争巨片,到津津有味描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野史,到把十几亿中国人忽悠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无数韩剧,我也许都会觉得好看,却从没时间问津。倘若坐在那里花上三几小时看这些片子,我必有一种浪费时间的负疚感。
但“邓小平”一剧不同,我真的是深深地被它所吸引,不惜花那整整三十六小时的时间看完全剧。究其因是,剧中反映的,是一段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历史。七六年毛泽东逝世,四人帮被抓捕,历史终于给了邓小平责无旁贷地走向巅峰,成就人生一番伟业的机会。他七七年再度出山,从抓科教入手,亲自主持召开全国科技教育工作会议,提倡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铁腕推促恢复高考;他重用胡耀邦,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大得人心;他推动中美建交,开拓外交新思维,解决香港问题;他主导农村改革,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外资,为四化服务。他把一笔笔的重彩演绎到八四年国庆三十五周年大阅兵,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是他,邓小平,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非凡的气魄,使中国在短短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与我自己从七七年高中毕业到八四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的那段人生最美好的成长历程相互交叉相应(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后来的出国留学),所以更令我对对剧中重要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倍感亲切,一经投入便欲罢不能。
应该说,这部电视剧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表现是符合事实的,甚至很多细节,都沿用了邓小平的原话,如他接见意大利记者时的谈话,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唇枪舌剑和发挥得淋漓尽致的钢铁意志,视察深圳特区时的谈话,等等,都非常到位。
但是,避开艺术表现的成就程度不说,就再现历史这个角度看问题,这个电视剧也有其不足之处,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没有提及或过于简略地带过。这里略举几例。一是七九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本是邓小平导演的一场大戏,可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序幕,成千上万的人民子弟兵为国家献出年轻宝贵的性命。而剧中对此却没提一句。二是对中共十二大这一事件太过轻描淡写,对十二大前后邓小平如何主导对华国锋夺权的一系列事件没有足够的交代。这是邓小平在1977-1984这个时期所做的,极为重要的大事之一:选拔比他自己和与他资历相近的那一代人年青一些的,他能够信任的,认为能够放手推动改革开放大业的新一代领导人进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岗位。于是,他把国务院总理的位置从华国锋手里交给赵紫阳(1980年),又把中共中央主席和书记处总书记的位置交给胡耀邦(十二大前后)。但是赵紫阳,这个与胡耀邦一起被邓小平视为改革左右手的重要人物,不但没有在剧中出现,连名字都没有在剧中的幕外讲解词中听到。
这至少说明,剧作者还缺乏像剧中自始至终宣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那样去对待赵紫阳问题,还缺乏一种正视历史的勇气,或是没有足够的胆量。其实,赵紫阳的问题应该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复杂。新华社在2005年1月29日发表关于赵紫阳遗体火化的消息时,评价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赵紫阳同志在地方先后担任过中共县委、地委、省委主要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前期,赵紫阳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赵紫阳同志犯了严重错误。”这个简单的评价,虽说还不算是“盖棺定论”,却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交代。对于1989年的那场政治风波,后人自有评说。但即使他的确有“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纵容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削弱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那样的错误,这错误比起他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民的事业所作的贡献,可以肯定是第二位的。既然他历史清白,既然已经不说他“分离党、支持动乱”,只是在“政治风波”中犯了“严重错误”,既然还称他为“同志”,那么对他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贡献,是不能一笔勾销的。
从七六年到今天,三十八年过去,看不尽万类霜天,听不尽惊涛骇浪。历史最终是人民写的,而金子,总会闪光。邓小平,这个三起三落的政治巨人在历史赋予他机遇的时候,绝不会被埋没于污泥浊水之中 - 他必然会站出来,甚至“夺权”,挑起带领中国人民走出思想禁锢,走向新时代的重任。也正是这样,1984年,八十岁的邓小平达到了他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而与邓小平时代相关,为中国人民走向美好未来而奋斗过的每一个人,包括谷牧,方毅,胡耀邦,万里,赵紫阳,习仲勋等等这些思想解放敢于触动禁区的各级领导人,都应得到世人的肯定和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