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了 ,给姐姐们打去电话,她们说大家正聚在一起念叨着我呢。送上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收回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泪水已从两腮滑落。沐浴在如水的清光中,我将自己浸入已逝的过往,重温曾经拥有的团圆温馨。 在那个还不懂“月有阴晴圆缺”的童年,心中的中秋,有爷爷相伴。我是爷爷最宠爱的幺孙女。中秋前,爷爷总会早早备好糕点。我帮他打瓶酒或是买盒火柴,都能换来几颗蜜枣、一个桔饼或是一小块月华饼(由糯米粉做成,味道如“云片糕”,大小如盘)。一次中秋前,爷爷领着我,带上爸妈准备好的礼物,到姑姑家去送礼,然后又喜滋滋地带着回礼回家。在回程时,爷爷竟带我去一家餐馆,要了两碗馄饨,各人一碗!还交代我回去不要告诉我妈,免得妈妈心疼。爷爷说这话时的故作神秘和俏皮,至今仍浮现在我眼前。那碗加了紫菜和虾皮的馄饨,是那么美味,那么让我回味无穷,致使我到现在每次回国时,都必定要去店里吃上一碗。爷爷,你知道吗,那是我童年时代唯一的一次上馆子的经历,更是你送给我一生的中秋礼物。在某些被秋阳晒得暖融融的午后,我心里就会不期然地生出故乡久远前的街道,街道边那个不大的饮食店,店里有一对爷孙俩,正悠闲快乐地喝着一碗馄饨汤…… 那时我们老家没有广式月饼,只有苏式的。一个个做得小巧玲珑,正反两面点有红印,皮子是有油酥的,咬一口,薄如蝉翼的碎片,哗哗地往下掉,是一定要用手接着的。我不喜甜食,但是有种椒盐五仁馅的,却很对我口味。中秋夜,妈妈炖一锅红枣桂圆汤,我们就着汤吃月饼,爷爷爸爸则斟一小杯白酒,浅酌慢聊。爷爷和爸爸有很多典故,可惜当年自己少不更事,根本就没仔细听过他们闲聊。唯有那段关于“苏小妹三考秦少游”的,从左耳朵进去后没从右耳朵溜出,“双手推开窗前月”,“一石击破水中天”,这一考一答,从那时起,就不知不觉地幻化成了一幅美丽的月夜,早早植入了我心中。 长大后出外读书、留校当老师,竟然一直没机会回家过中秋(那时没有中秋长假),直到十年后,我怀着女儿,临月回娘家待产时,才碰上中秋。先生本来说好回来跟我们一起过节,可是因一突发事件,临时改变不能回家,使得我的心情很低落。我一个人在屋外的堤坝上来回踱着,眼望着清亮的月,心里希冀着,思念的人能驾着彩云、乘着光亮来到自己的身边。妈妈带着一件外套向我走来,跟我说:“女儿啊,你们小两口的日子今后还长着呢,倒是你跟娘一起过中秋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不难过了,咱们一起回家吃月饼吧!”一句话,说得我愧疚难当。是啊,我怎么只顾念自己,而不想想妈妈等了多少年才等到我这个老来女跟她一起过中秋啊? 正如妈妈所说,那之后的第二年,我就来美国了,此后再也没能在中秋时节回过家。回想起来,自己自从18岁离家后,只回家过过那仅有一次的中秋。如今,爷爷、爸爸和妈妈都已经作古了,我是再也不能把这“一次”增加成二了,这辈子的遗憾只有来生再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青天,月里可有我的爷爷、爸爸妈妈在把我观望?月光,你可否将我的思念送给我不能再见的亲人?皎华圆月,我奉上一杯清酒淡茶、一盘月饼,你能否帮我邀来爷爷和父母,与我共度今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