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twalker的博客  
twalker的博客  
网络日志正文
BP墨西哥湾漏油之前后 2010-06-04 09:47:41

2010420日,英国石油公司(BP)位于北纬28° 44.20 西经 88° 23.23墨西哥湾大陆坡处的深水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造成11人死亡,海底大规模油气泄漏的巨大灾难。同时也对美国及全世界的石油工业,环境保护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表面来看,BP这次灾难是由一个石油井喷事故引发,可是从石油勘探的历史及BP本身的管理来看,这次事故有其深层的原因,是迟早的事情。

BP乃是英国最大的企业(就象中石油是中国最大的公司,埃克森-美国是美国最大的公司一样)。BP最早起源于1901年,英国一个著名的投资兼投机家威廉-达希尔买通波斯汗,获得了在波斯开采石油的权利。打出油井后,达希尔成立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BP的前身),又通过关系,和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展开合作。1913年,丘吉尔向内阁提出“向帝国海军提过石油燃料”提案后,英国政府大举注资BP,控股51%。英帝国海军并和BP签订了长期的石油供应合同。长期以来,BP在英帝国势力范围内获得了许多的石油开采权,成长为英国最大的公司。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将英国国有公司私营化,BP正式成为一家私营公司,不过作为英国政府仍然对BP的运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例如,科威特政府控股BP的运作就在80年代被英国政府否决。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BP开始大举在美国扩张,1998年以48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第四大石油公司Amoco1999年再以270亿美元兼并了另一家美国石油公司ARCO,同时获得美国阿拉斯加北坡的油田及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到了2010BP实际上成为一家英美联合的大石油企业。

BP原来在英国就有安全纪录糟糕的名声。1965年,BP在英国的北海首次发现大油田后,其钻井平台“海中宝石”(Sea Gem)就发生事故沉没,导致13人死亡。BP兼并的两家美国公司AmocoARCO也都是管理较为混乱的公司。合并之后,BP的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就从来没有中断过,这里不妨列举一二:

20063月,BP/ARCO横跨阿拉斯加的输油管道因为年久失修,管道生锈导致裂缝漏油6千余桶,污染方圆数公里的冻土区。同年8月,又因为管裂漏油1千余加仑。之后由政府强制检查后发现多处管道生锈腐蚀,不得已关闭管道实行大检修。

20053月,BP/Amoco在得克萨斯州的炼油厂发生爆炸,导致15人死亡,170余人受伤。由于该厂是美国第三大炼油厂,导致美国汽油价格临时上涨。事故调查发现该厂安全检查松散,隐患众多,被罚款87百万美元。

这次出事的“深水地平线”平台,是一个现代化的、可动态调节平衡的深海钻井平台。该平台与2001年在南韩建成,造价为五亿多美元,每天的租用费就达为50万美元。BP“深水地平线”建成后一直为BP所用,战果累累,屡次为BP发现新的油田。其中包括20099月在得克萨斯近海发现的储量达40亿桶的巨大油田。在此次勘探中,“深水地平线”创造了井深35000英尺的记录。

200910月,BP将“深水地平线”移至路易斯安娜近海,开始了新一轮的石油勘探,11月,飓风“Ida”掠过钻井平台,给平台造成了损害,直到20102月才开始重新开探。很快,“深水地平线”就在18000英尺发现了可开采的油气流。

一般的深海石油勘探,发现可开采的油气流后,勘探平台的任务就结束了。接下来要把井口封住,留待商业采用。而封井则首先要用压井液平衡地层压力,而后用封井器关闭管道。压井液通常是选择大比重的固液态混合物。

或许是为了赶时间,或许是为了省成本,BP在封井的后期没有做压力测试,就决定将压井液抽出,进入封井器封口程序。因为钻井的深度只有18000英尺,如果地层压力没有特殊变化的话,直接进入封口程序是可以的。但是,地底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各地的地层压力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可以有很大的变化,而“深水地平线”此次的钻探油井地层压力偏偏特别的大。贸然抽出压井液导致了大规模井喷。随之产生爆炸,“深水地平线”被炸毁,沉入海底。

即使在“深水地平线”被炸毁之后,BP仍然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公司并没有想到大规模海底泄漏的问题。深海海水的压力巨大,历史上深海油井的泄漏都是小规模的。

因此,当油井泄漏的油污漂浮到海面后,BP首先想到的是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因此,BP管理层矢言泄漏的规模小,不会造成污染;同时大量喷洒化油剂,分解石油,使之不在海面漂浮,取眼不见心静之意。

但是事与愿违,此次“深水地平线”钻探井的油压出奇的大。很快,海面的油污就形成了规模,即使是喷洒化油剂、燃烧和吸取多管齐下,海面油层的规模还是越来越大。

眼看真相已经无法掩盖,BP才开始考虑如何从海底源头解决漏油的问题。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在漏油处放一个巨大的“盒子”,用吸管从盒子的上方将油气引出海面采集。可是由于泄漏的油气流中含有大量的甲烷,和海水接触后,很快在5000尺处的海底低温高压的环境下结成可燃冰。大量的可燃冰将管道堵塞,导致失败。

510日,NASA公布了从太空拍摄的墨西哥湾照片,大片的油污清晰可见,在舆论的压力下,BP公布了海底漏油处的录像。根据科学家们的多个从录像数据推出的估计,每天的泄油量可达50000桶,这比BP自身的估计(5000桶)多出10倍如此下来,一个月内这次事故就将成为历史上美国最大规模的石油泄漏事故。

要说BP这公司,钻探有方,堵漏却是无术。这时他们才想起借鉴2009年澳大利亚近海的漏油事件的经验,而那次事故是通过重新注入大比重的压井液得以成功的。经过十余天的准备,BP在漏洞处插入了一条较小的管子,开始大量地向钻探处高压输液。

BP自认为此次措施的成功希望极大,特地命名为“Top Kill” (极杀),取泰山压顶,一击致命之意。可是事与愿违,由于管道有多处裂缝,而且油井的压力实在太大,输入的压井液很快就从别的裂缝处又泄漏出来,进过2天的操作,耗费一百多万加仑的压井液后,“极杀”行动宣布失败。

事以至此,从BP内部,到美国奥巴马政府,都只能放下迅速解决问题的侥幸心理,做打持久战的准备了......

浏览(2455) (0) 评论(6)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twalker 留言时间:2010-06-05 13:07:11
昭君:

我觉得奥政府在石油方面没有经验,defer给BP太多了一些,从一个侧面也表明其在许多方面不够competent. 说到故意把事情弄大,应该不至于,也希望不是如此。

dashamao:

你是专家,是否可能用的零件就是defective?

金木:

把"top kill"翻成”灭顶“较好。既贴词又达意!谢谢。
回复 | 0
作者:金木 留言时间:2010-06-05 00:53:54
最新的加盖法看来也得重来,从实时录像看, 接口缝隙处漏油的速度比加盖法前还大.看上去BP又误判了,油井的压力比其估计的大很多,且接口缝隙过大.现在弯曲的管道被剪去,也许BP还可以再来一次灭顶法.
回复 | 0
作者:dashamao 留言时间:2010-06-04 22:11:43
井口的那个"建筑物" 叫‘防喷器’(BOP)。 BOP 是钻井作业的关键设备,用来控制井口压力,紧急情况下可凭借自身的液压动力系统把管子切断封住井口。一般来讲如果 BOP 正常工作,即便平台沉了人都死了也不会井喷。BOP 遥控装置在美国不属法定,所以没装,省了$50W。 所以在‘深水地平线’沉了之后便无法从水面操作了。最奇怪的是这台BOP 的‘死人开关’(Dead Man Switch) 没有工作。‘死人开关’是在失去所有指令后,让BOP用自身的液压动力系统把管子切断封井。是机械故障,还是人为的? ‘死人开关’一旦启动井就废了,会否有人为防止误启动而作手脚?

BP近期表现还算聪明,Tony Hayward 没再咬别人。按理说这口井BP 只占65%的股份,另一家美国公司占25%,日本三井有10%。就事故来讲,平台是Transocean; 防喷器是Cameron International的 ;固井是 Haliburton 做的,应该都别跑。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6-04 20:57:30
有意思的是奥巴马到现在还一个劲儿强调要调查责任在何方,而不是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问题。Katrina的时候媒体对布什救灾不力大肆攻击,现在的漏油事件虽说是私立公司的责任所至,但政府也应该有所作为。

当然也有人说他可能是想尽量把这个事情的后果弄大,以便用此机会来推行自己的清洁能源计划。如果真是如此,那也有点太分不清主次了。
回复 | 0
作者:twalker 留言时间:2010-06-04 17:43:35
西岸:

的确如此,这次事故中有多项违规操作,BP cut too many corner!
回复 | 0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2010-06-04 10:04:15
根据CNN的解释,BP这次的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不是说烧掉平台可以避免,而是泄漏是可以避免。

海上钻井技术已经很多年了,很成熟,世界上发生事故并不多。如果看水下的摄影,井口部分类似一个建筑物,而漏油是旁边的管道,因此只需把井口关住就能停止泄漏,这个专门用于紧急情况而设计的开关在世界上任何钻井平台都是必须装备的,只有一个国家不要求,就是美国,没有法律要求。
一个平台平均是一亿刀的费用,一个这种开关是十万刀,千分之一的费用。
但为了省钱。。。
回复 | 0
我的名片
twalker
注册日期: 2010-05-23
访问总量: 165,86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谈财政奥巴马穷追猛打
· 纽约时报温家宝家族财富报道的分
· QE3的马后炮
· 管中窥豹:华尔街的游戏
· 谈谈高院医改法案的裁决
· 浅析高院对亚利桑那移民法案的裁
· 金勇获世行行长提名的政治意义
分类目录
【时事纵横 (7)】
· 纽约时报温家宝家族财富报道的分
· 管中窥豹:华尔街的游戏
· 谈谈高院医改法案的裁决
· 浅析高院对亚利桑那移民法案的裁
· 金勇获世行行长提名的政治意义
【关于欧洲】
· 欧债危机--与一位希腊教授的交谈
【美联储及QE】
· QE3的马后炮
· QE3推出的可能时间和方式
· QE3呼之欲出(2)
· QE3呼之欲出(1)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奥巴马时代(1】
· 度时势奥巴马改弦更张
· 印钞票伯南克黔驴技穷
· 谈金融奥巴马举棋不定
· 拼医改佩洛西强渡关山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小布什时代】
·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小布什时代(6)
·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小布什时代(5)
·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小布什时代(4)
·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小布什时代(3)
·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小布什时代(2)
·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小布什时代(1
【时事纵横 (6)】
· 再谈美国政府债务限额的博弈
· 杂谈美国政府债务限额的博弈
· 伯南克答记者问(摘要翻译)
· 日本核电站灾难的思考 (4)
【时事纵横 (5)】
· 日本核灾难的现状和思考 (5)
· 日本核电站灾难的思考 (3)
· 日本核电站灾难的思考 (2)
· 日本核电站灾难的思考
【新世纪美国演义 -- 奥巴马时代(2】
· 谈财政奥巴马穷追猛打
· 搞泄密阿桑奇触怒白宫
【时事纵横 (4)】
· 英国首相的“Muscular Liberalis
· Giffords议员被刺的前因后果
· 解读奥巴马与共和党的减税交易
· 杂谈美国的国债问题
【有感而发】
· 有感于哈佛医学院的一件事
【小议左右】
· 小议左派和右派
【时事纵横(3)】
· 茶党及美国的中期选举(7)
· 茶党及美国的中期选举(6)
· 茶党及美国的中期选举(5)
· 德国多元文化政策的失败
【诗歌词赋】
【科技社会】
· 互联网的中立性(Neutrality)问题
· 互联网上的私密性(privacy)问题
【回国感想】
· 在国内感受到的几件事
【也谈国事】
· 杂谈执政的合法性问题 (2)
· 杂谈执政的合法性问题 (1)
· 也谈中国的创新问题
【时事纵横 (2)】
· 茶党及美国的中期选举(4)
· 茶党及美国今年的中期选举(3)
· 茶党及美国今年的中期选举(2)
· 格兰*贝克和茶党的“重建荣誉”示
· 美国政府印了多少钞票?
【时事纵横 (1)】
· 深究亚利桑那的新移民法案
· BP事件对英美特殊关系的影响
· 茶党及美国今年的中期选举 (1)
· 富士康及BP危机处理之比较
· BP墨西哥湾漏油之前后
【历史杂谈】
· 关于美国统治阶层的迷思
· 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
存档目录
2012-12-02 - 2012-12-02
2012-11-30 - 2012-11-30
2012-09-13 - 2012-09-13
2012-07-09 - 2012-07-09
2012-06-25 - 2012-06-29
2012-04-03 - 2012-04-03
2011-12-03 - 2011-12-26
2011-11-21 - 2011-11-30
2011-08-01 - 2011-08-07
2011-07-13 - 2011-07-29
2011-04-07 - 2011-04-28
2011-03-09 - 2011-03-26
2011-02-08 - 2011-02-08
2011-01-10 - 2011-01-15
2010-12-04 - 2010-12-27
2010-11-04 - 2010-11-19
2010-10-04 - 2010-10-29
2010-09-06 - 2010-09-15
2010-08-20 - 2010-08-30
2010-06-04 - 2010-06-22
2010-05-27 - 2010-05-27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