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GDP的陷阱 吾 丁 我不是经济学家,我是个讽刺学家,最善于讽刺中国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把中国的GDP讽刺一下子。在经济问题上的论述如果出现纰漏,请大家原谅。但是在讽刺学上如果出现了不周密的问题,请大家多多批评。 据说中国有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门下有两个高徒。一个叫肖咬金,一个叫姬自梅。某日,两位高徒潜心讨论GDP之高深学问。肖咬金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比姬自梅高超,便向姬提出了一个问题。说:“我拉一滩屎,你吃下去,我给你1个亿美金”。姬一听,心里虽然不高兴,但无奈1亿美金魅力无穷,遂同意了学长的建议,将屎吃了。吃完要钱,肖拿不出——他没有那么多钱。但是姬紧追不舍。尴尬了一阵子。肖不愧为一流学生,一拍脑门计上心来,说这样吧,你拉一滩屎,我吃下去,你给我1亿美金,咱们就两清了,怎么样?姬一想,也只能这样了,于是肖也照样行,吃了一滩屎。 吃完以后,两人面面相觑,突然抱头痛哭。无缘无故地吃了两滩屎,却什么也没得到,怎么也想不通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于是跑到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他们的导师那里,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了。伟大的导师闻言,老泪纵横。拉着两位高徒的手,激动地说道:我代表全国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滩屎,就给我们的国家增加了2个亿美金的GDP! 2个亿美金哪! 这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活生生地说明了GDP统计的荒谬。 简单地说,GDP只追求总量,只要是数字,不问你这数字是怎么来的,就统统纳入囊中,把经济总量的增长看作最高目标,忽略了很多更加重要的因素。带来的是虚幻的荣耀,和切切实实的幻灭感。 社会效益就不能反映在GDP里。 比如苏州郊外建了一个化工厂,投资1亿美金;投产以后污染严重,土地抛荒,河水变质,鱼虾绝迹,空气污浊,民不聊生。当局一看必须撤销,于是又投资来拆掉工厂,拆工厂又花费了1个亿美金。这样,从社会效益来看,纯粹是劳民伤财,本来什么都没有得到,但是,GDP的账本上也同样增加了2个亿美金。 ——GDP的数字就是这么来的。 我以一个讽刺学家兼历史学家的身份来告诉大家,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为中央政府积累外汇。因为当时政府太穷,在国际上说话腰杆子不硬,于是要攒钱,攒美金。至于老百姓也穷得几乎饿死,那不是中共所关心的事儿——你什么时候见过党为国民着想么?这个出发点大家一定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有助于我们认清中国当今的许多问题。 于是开始发展经济。他们用的办法只有一个:增量。不断地投资,不断地增量,不断地生产。然后出口,给钱就卖,不计成本——中国人贱,人工费忽略不计。于是欧美日各国开始享受到了世界上最便宜的产品。出口的外汇怎么办呢?100%拿到中共的金库里攒起来。然后印发相同价值的人民币给出口厂家——国内市场商品没有增加,货币却不断增加。问题就这样开始。 为什么最近经常听到“转型”的急切叫声呢,那就是增量撑不住了。——产能大量过剩,老美用低于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哉游哉地享受着中国人为他们生产的东西,但是老美的市场也不是无限的,你增量增量再增量,超过了市场的限度,再增量,根本就买不出去,厂家除了倒闭还能如何。 再有,GDP只反映“量”而不能反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不是取决你你拥有了产品,而是取决于你拥有了什么样的产品。——你有了手表,却整天出毛病,要修理,还不够闹心的呢。 但是GDP的统计方法,与质量无关。 这个问题,我跟中国人的争议比较大。我身在制造业一流的日本,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太高。中国很多人认为,有了就行了,总比没有强。我却认为不是这样,我认为仅仅有了,是不够的,要做得更好才行。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人做不到的。 中国的产品为什么总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呢?其原因就在于大众这个消费心理。这个消费心态其实就是一种弱势群体的心态。在文化上有弱势群体,我们虽然不能歧视他们,但也决不能拿他们的水准来要求我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却没有理由去迁就他们。小波举例说明道,大导演谢晋老师有个儿子是弱智,假如谢导总是从他儿子的理解能力出发来拍电影,恐怕我们这些看电影的人就要吃点苦头。 三流的作家,三流的导演都是由三流的读者和观众培养出来的。在中国,不但有三流的观众和读者,更多的是三流的消费者。他们的“总比没有强”的浅薄的满足,决定了产业界的制造水准。当然,中国的产品质量低劣,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要从中国传统文化里头去寻找,这个话题太敏感,就不说了。整体是不能随便批评的。都快疯了。嘿嘿。 2012/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