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会,不管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需要人才,都需要有人才选拔制度。 人才需要鉴定,需要选拔,需要培养,需要磨练,需要鼓励。 人才有供需问题, 如果供需脱节,就影响到社会的演变。 如果大量人才自觉“怀才不遇”,社会就可能不稳定。 某种意义,革命是“怀才不遇”者创造推动的运动。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和秦后社会潜在有才者出路大不一样。 秦制社会,绝大部分人才来自和农业有管的集团,城市贡献的人才甚少,也许和政府抑制商业的政策有关。 和欧日封建社会或欧洲近代社会比,人才的来源差距很大,人才的去处差距也很大。 中国秦制社会,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做官。秦制社会是个“官本位”的社会。 当然从朝代演化角度看,秦制国家至少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位相,武人集团崛起夺取政权的阶段和官僚文人取代贵族武人集团掌握国家权力的阶段。明朝贵族军人集团衰落,文人集团崛起大体为仁宗宣宗之际。 当然开科取士要更早,培养文人需要一定时间。 有意思的是,中国武人贵族集团从来没有能转化为一个文人集团而继续为国出力。 明代开国贵族清朝满人集团,后裔能通过科举进入官职的几稀,除自己因素外,皇权对此条道路的压抑和排斥大概也扮演了一个因素。 贵族和八旗子弟都只能靠世荫而生活,成为道地寄生者,不详述。 历史上选拔文人经历几个阶段,推荐而后世家而后科举。 我们这里只讨论科举制度。 南、 北宋三百二十年,總共開科一百一十八次。取進士39,711人。明朝二百七十七年開科八十九次,取進士24,536人。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間開科一百一十二 次,進士二萬六千人。 从年平均角度,宋朝年均不到120人,明清不到一百人。 以平均三十年仕途算,任何时间,在世的进士大体二,三千人。 为什么每科只取二,三百人,不取六百,八百,或一千人呢? 因为科举制度和中国有品官职对应。一个朝代开国官职往往决定了全国有实权文官总数,后来增补有限。明清有实权的官僚总数大体数千人, 科举既然是官制的“配套工程”,自然要配得合适,受供需关系的制约。 当然科举也受利益集团的影响,最大利益集团是背后要通过科举一跃龙门的士人。 所以科举有供大于求的趋势。 朝代后期,候补官员越来越多,则为供需失衡的反映。 明清大挑制度,也是为了给举人一条出路的泄洪口。 不细述。 至少有三个因素影响士人通过科举跃龙门几率。 首先是战乱到和平时期的过渡。 战乱时期基本是武人的世界。 战乱中人民生活极端不安定, 有志读书有能力读书人无法和和平时期比美。 这大大影响科举初期能参加科举士人的数量。 洪武年间科举大案是个很好例子。 当年北方动乱远过南方,北方士人数量质量都不如南方,以致朱元璋使用政治暴力,平衡南北。 应该指出的是,动乱下读书人数量虽少,但质量颇高。这批士人并非为科举而生,有阅历,经风雨,读书自然容易得到精髓。 其次,中国大朝代末年和初年比人口多的多。这就意味能参加考试的士人人数大增。科举之门越来越窄,考试变得越来越吹毛求疵,走偏锋,找捷径者,在应试上狠下工夫的大有人在。 最后,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文官集团势力越来越大,为了维持自己现有既得利益,保护自己子弟通过科举获益的势头也越来越强。 有这三个因素, 科举制度选拔真正有阅历有“才能”者(特别出身平民者)的效率越来越低。 也许朝代末期,平民通过科举一跃龙门的几率比朝代初低了一个档次。 所以,官员贤与不贤背后有更深刻的原因, 朝代末年,大批“怀才不遇”(真或假)走偏锋甚至大逆不道也有更深的原因。 最后我们谈科举中人出路的问题。 科举基本是选拔职官设计的制度。 科举产生大量的“废品”, 其“废品”几乎无法转为他用。 无法当吏,无法成为农村知识的中心, 无法从事别的行业,等等。 顾炎武“郡县论八”开头提到明代蠹吏说“善乎葉正則之言曰:“今天下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州縣之敝,吏胥窟穴其中,父以是傳之子,兄以是傳之弟。而其尤桀 者,則進而爲院司之書吏,以掣州縣之權,上之人明知其爲天下之大害而不能去“。 为什么科举不能成为培养吏胥的摇篮呢? 如果吏胥也要求科举的资历,中国官场是否更有效率,“人才”的出路也更宽广一些呢? 这是个大问题。但事实是科举制度一直是职官的摇篮,就像现在中学全部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而已。 中国,有野心有雄心的人数目不少,但社会为这些人提供的机会却不够多。 当机会比较多,选拔机制比较公正,社会就因此比较稳定。 当机会越来越少,选拔机制变得越来越不能让人满意让人信奉,社会就趋于动乱。 因此我借这个机会,做一点探讨。 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评论。 附 共产党员人数: 1925年四大,994人;1927年五大,57967人; 1928年六大,四万人; 1945年七大,121万;1949年449万,1956年八大:1026万。 如果把1949年后公务员和大学生看成好职业,再和需求比一下,也许可以看到许多“斗争”的影子吧。 1949年449万党员,大概组成二三百万家庭,这些人的孩子,60年代末70年代初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 至于老干部,五十年代毛有个讲话,提到当时尚存的1930年前的老”革命“只有八百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