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几天前转贴”欧洲中世纪大学遗传下来的十种基因“,这里在多说几句。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人眼里,中世纪是非常黑暗的时代。 但近几十年史学发展揭示了截然不同的一副图像。 关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不过是过去几十年史学研究的又一成果。 重要的是,世界诸多文明中,至少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的罗马帝国文明,拜占庭文明,伊斯兰文明,中国文明,都有某种高等教育组织或形式,拿中国而言,官方有太学,私学有书院。 但是西方历史学家的观点是,西方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模式唯一渊源。 从西方中世纪大学到现代西方大学是一个连续8,900年连续发展的过程(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1988年举行建校900周年庆典), 在某种意义,对欧美人而言,过去800年欧洲大学发展史和欧洲自12世纪基本没有中断的持续发展相辅相依。 文艺复兴不过是发展顺理成章的演化,而不再被人看成一场颠覆之前时代的”革命“了。 对于中国人而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过去已有的”高等教育“组织或形式为什么无法持续发展,为什么没有演化出足以和西方文化体系(科学技术人文学科)抗衡的中国文化体系? 目前中国大陆的大学体系和西方演化出来的现代大学体系还有相当差别,而且大有向中国历史上官学回归的倾向,官本位越来越明显, 中国大学体系是否准备和西方现代大学体系分道扬镳,是否在未来的竞争中表现出比西方大学更强的生命力呢? 很明显,这些都是非常严肃的问题, 需要深思而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 二 欧洲的贵族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 我现在正在读”17世纪的英国社会“。 按历史学家估计,1600年英国有61家勋爵,500家骑士,16000家准骑士和士绅。 17世纪末,可能有780家从男爵,620家骑士,3000-3500家准骑士和12.万-2万家士绅。英国”绅士”和“绅士”之上的阶层占当时英国人口2%左右。 如果从人口比例看,英国的“士绅”其实相当中国中等村庄中的地主。 中国郡县社会,官员比例远本一般人想象得少,实职官不过数千人,其中高级官僚数目大概在一百量级,中级官僚不过千这个量级,在很多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县官这个基本的官僚也不过二三千人。 秦后中国社会大概是一个高而上下远为悬殊的金字塔。 英国15-17世纪趋势是贵族占有全国土15%-25%,绅士占有面积从25%上升到45%-50%,失去土地的是王室和教会。 因此,虽然英国仍旧是个等级社会,但上等人中地位比较低的绅士的人数和总财富抵消贵族个人财产的优势, 英国能走“光荣革命”道路也许和英国国内这种情况有关。 中国社会,所谓地主中官僚地主和庶民地主, 无论从精神到财富,官僚地主对庶民地主大概都有一种压倒的优势吧。 中国历史学家一直强调退休“官绅”对传统农村的影响。 但是从人数而言,除了江浙等地,恐怕官绅人数和影响并不像传统说的那样巨大,很多退休”官绅“未见得住在农村. 更重要的是,和英国的”绅士“阶级比,中国乡村的”庶民地主“远不那末稳定。 英国”绅士“以长子继承制度为主体,除了大的政治变动或经营不善,”绅士“家族可以代代相传。 在另外一方面,由于徭役赋税和分家制度, 除官绅地主外,中国靠劳动经营产生的地主多二三世而斩。 因为这种种区别,英国”绅士“逐渐发展出一种”绅士“文化, 理论家理查德 布莱斯维特认为, 德行和教养因出身高贵和悠闲生活方式而获得。 他说:“绅士带着他们对天国的希望,为王国和为公共社会服务的热忱,以及他们虔诚的宗教行为和优雅的生活方式坚定地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之上。这就是绅士德行的表现” (17世纪的英国社会43页)。 而中国”官绅“和普通地主之间始终有一道鸿沟。 ”庶民地主“可能只是粗通文字。 中国以儒家经典为主体的书面文化比英国基督教文化更狭窄, 是科举敲门砖而不是适合普通庶民地主。 本来,中国社会的庶民地主和英国社会的”乡绅“植根于乡村,对农业社会而言,本应比所谓”宫廷贵族“或”儒家官僚“更能支持社会的稳定。 中国”庶民“地主文化和英国”绅士“文化的区别可能对国家和社会演化有相当的影响。 三 可持续发展是个大主体。 就中国而言,周代基本可能算可持续发展的阶段。但之后呢,也许是进二步,退一步,有时是进一步,退两步。 我在本文第一部分提到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因为大学的创造力可能决定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未来。 中国古代太学和书院在中国社会演化中扮演的角色微乎其微,中国近现代的成就几乎全部是从西方学习的结果。 那么基本问题是,目前大学的模式是否能保证中国的超越, 是否能提供中国所需要”精神革命“的资源? 是否能领导世界新潮流? 本文第二部分提到贵族和绅士文化。 一个社会,不管尖子有多高,最后需要接地。 而传统中国儒家一直有如何接地的问题。 传统中国社会似乎一直缺少能“中流砥柱”的中层。 中国接触西方后,很多人大谈”中产阶级“, 但”中产阶级“之所以重要, 不正因为他是”中流砥柱“? 西方也不是不可能衰落的。如果衰落,很可能和”中产阶级“的没落有关。 所谓”没落“,很可能是物质方面的,也很可能是精神方面的。 英国十七世纪据说是辉煌时代间的低谷时期,但也是”绅士“阶层不断扩大的时期。也许因为”绅士“阶层不断扩大,才有十八九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