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世界-从“经验与知识同一”说起(D)
谈论这个系列“经验与知识同一”的话题,我和读者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
回过头看,我们开始谈的是认识论,既研究我们是怎样知道我们的研究对象的,“同源同一”的可能性的根据。我们开始于宏观世界,从宏观世界走到微观世界,又从微观世界追溯到终极的“绝对”,然后又返回来看微观世界的性质,如“绝对的偶然性”等。我接下里要谈的是微观世界的另一性质,既,“相对的必然性”。
对范例二个世界基本的划分是,宏观世界属于“相对世界”的范围,微观世界属于“绝对世界”的范围。相对与绝对的两个世界基础是其“背景”,既,绝对的绝对,重申前述。必然性当然属于绝对的性质,如“思在”的范畴所包括的语言,形象,符号等一切思维的产物和在宏观世界的“量子态”形成前的一切事物。
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既范例所谈的“必然性”或绝对性质,与柏拉图所谈的“形式”,或毕达哥拉斯的数或赫拉克利特说的“逻格斯”等,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这就是“相对”作为修饰的形容词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巴门尼德谈论思想,或柏拉图谈论形式,包括上面其他人所抽象出事物,他们都认为是“绝对存在”的。既他们认为这些抽象事物不是产生出来的,而是从来就有且永不消失,与作为“范例”的物质世界,既在宏观世界的存在与否无关系。比如,人类在周围的世界发现了许多几何图形,像三角形,圆形,梯形等。但它们这些图形的“形式”,则早已存在于世界上了(范例的微观世界)。而且这些形式也不会随具体图形的消失而消失。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一切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与人类的头脑中。在柏拉图的对话中(Meno),他可以通过启发诱导和回忆,证明奴隶男孩原来就懂几何知识,只不过是后来忘记了。再举例,恐龙曾经在地球上生存过,但它们的形式并不随恐龙今天已经绝迹而消失。
范例的本体论认为,微观世界的性质是绝对的,但只是比较相对性质的宏观世界而言。因而,微观世界的绝对性质也是“产生”出来的,正像语言产生于大脑一样。微观世界的事物与宏观世界的事物区别在于,它们不是“物质”,而是逻辑上先于宏观世界的“前物质”罢了。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微观世界的绝对性质是“相对的必然性”。这个道理也许这样看更清楚,如果婴儿从生来没有思想与生俱来,那么很显然,他的思想必然是逐渐产生的。微观世界的基本性质既然是“运动产生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在被产生前的抽象形式,也必然是先于事物的“物质形式”存在而产生于微观世界里-它们这些形式的存在是“逻辑在先”。
既然范例的本体认为,一切“在”范畴中的潜在事物都来源于“绝对的绝对”背景,那么一切思在的内容,包括各种形式,都有其来源就顺理成章了。恐龙的完美形式不存在了,但首先是地球上恐龙绝迹造成的,而不是相反。如此看来,人的灵魂也只有在人活的时候在微观世界存在,而不是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人死后灵魂仍然继续存在。(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