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文明 --- 日本廁所人性化 ,--- 兼聊中日廁所區別
去過日本的人,回來總說日本人愛清潔,大小街道沒有垃圾箱,但到處很乾淨,不見任何贓物。節日裡,幾千上萬人活動,人散場空,看不到一點垃圾。椐說原因在於,居民把自己的垃圾帶回家,遊人把垃圾帶回酒店,都不丟在外面。還有人說,廁所更乾淨,聽說有一學生受同學欺負,很不高興,一人躲在廁所里吃中飯,有些不可思議。這次親自到日本走一趟,才明白是真的。日本人的文化,有二點與此有關,一是:導遊說日本人不喜歡給別人添麻煩,自己的麻煩自己解決;二是:他們認為廁所里住着神,就像漢人認為廚房裡有灶神一樣。
日本廁所有二種,一是蹲坑廁所,二是馬桶廁所。大部分酒店,每一住房內都是馬桶;而公用廁所多半有二排,一排蹲坑,一排馬桶;小型公廁多半是蹲坑或馬桶。不管哪種廁所都有小便池和洗手間。
小便池基本上是白瓷製的倒掛鈎型,不管貼地或懸空,鈎端向外延伸較長,當你站在那裡時,幾乎在二腿之間,所以一般不會尿到外面。洗手間很潔淨美觀,每個洗手池旁配一吹乾機,這些自動感應系統和美國差不多,但更整齊,更亮麗,之間還擺放或紅或藍或紫的鮮花(見照片)。廁所用紙也很有特色,是快速水溶性的,導遊強調紙要丟入坑裡或馬桶內,不要放入垃圾桶。
先介紹簡單的蹲坑廁所,除了掛鈎,自動沖洗,白瓷蹲坑及周圍乾淨的水泥地板外,在蹲坑牆壁上裝一條圓形白色塑料橫杆和正中一條豎園杆,當你一手握住橫杆,另一手握住豎杆時,你正好蹲在坑中央,不會拉到二側或後面,同時也讓你更穩妥更舒服,特別適用於老弱病殘者。
馬桶實在太平常不過了,但在日本科學家的精心設計下,處處充滿了人性,洋溢着溫馨。首先,一開門四壁一塵不染,滿溢着天然空氣的新鮮氣息;其次坐下前,提示你拿手紙灑點消毒液,清潔坐蓋;坐下後溫熱的坐蓋使人感到格外舒適,它的溫度和人體溫差不多。沖洗馬桶有左右二向開關,向左水多速快,向右水少速慢。大便後可有溫水清洗屁屁,位置有前後之分,噴水又分點狀,小面積和較大面積沖洗。即先沖洗屁屁後位,再沖洗前位(主要為女性設計),然後沖洗較大面積,有不同按鈕控制前後部位和大小面積沖洗,此外,自己還可按鈕以調節水溫,水量和速度。沖洗完後按吹風BOTTON,有溫熱柔和的風,輕輕吹乾屁屁。這些按鈕多數在與馬桶相連的控制板上(見照片),另一些在牆上。同行的一位女士說:
“在日本上廁所,簡直是一種舒適的享受。”還聽說有位日本媽說:
“我女兒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坐半小時馬桶,才肯吃晚飯。”有人說國內也有類似馬桶,是仿造日本的,也不知真假。據說,首先原創還是日本,它是世界上唯一如此重視廁所現代人性化的國家。
日本照片
真是無巧不成書,筆者正欣賞日本的廁所文化時,一位親戚說:
“我們的比日本好得多,還有沙發呢。”在美國時,網上看到國內正在搞廁所革命,有些地方在廁所里擺沙發,供上廁所的人們坐下看書休息。
跟着親戚來到浦東的Shanghai Village(見照片)。 到廁所時,我們還以為是豪華的遊人休息室,一眼望去,牆上是印象派圖案,進廁所前,又有三個漂亮的沙發椅,供上廁所人休息(見照片)。亮麗的廁所門上有十分精美的像是銅雕男女人型,頂上嵌入牆內的壁燈發出柔和的清光,這叫休息廳,都用外國著名藝術家為廳名。進入廁所的洗手間就像進入了世界級展覽館的華麗長廊(見照片) ,再進去便是普通的馬桶和隱蔽的垃圾桶,桶外的包裝是漂亮的白瓷做的方塊。不僅牆上,連地上都是各種彩色圖案(見照片)。親戚告訴我們,這裡的每一個廁所的圖案都不一樣,都是來自西方不同名家,並在牆上貼有這些名家的照片及他或她所畫這圖案的內在含義。 這是其中一個叫SONIA DELAUNAY休息廳(見照片),上面有相片和中文說明,特摘錄如下:
這個休息廳的名字來自俄羅斯出生的藝術家索尼婭 。德勞內(1885--1979),索尼婭。德勞內曾與她同 為藝術家的丈夫羅伯特共同創建了俄輔斯主義(Orphism)藝術流派,該流派創立了基於色彩的光學特性的非具象藝術表達方式。這個通過色彩來體現結構,力量和形式的張力的藝術流派在裝潢藝術時期得到了蓬勃發展。得羅內的創作理念和她的作品至今仍然深深影響着當代時裝設計。中文下面是英文就不錄了,國內用時裝設計圖案裝飾廁所也應該是一種創新。
中日一衣帶水,連廁所設計都有相通之處。共同點是乾淨,可以說是一塵不染。不同點是日本側重於馬桶的人性化,國內測重於廁所的豪華與藝術化。都具標新立異,又各有千秋!
國內照片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