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寢忘食了幾天,終於把被評論得沸沸揚揚的《蝸居》看完了,心裡不免生出一個設想:假如我是海萍,我會怎樣做? 海萍無疑是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典型。為了能在這個城市裡紮根,為了能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為了能有一天把孩子接到身邊,她不惜省吃儉用,吃苦耐勞,堅強奮爭,即使磨平了名牌大學生的高傲,丟失了知性女子的優雅,差一點還將老公送進了班房,卻仍然矢志不渝,從不言棄。對要做的每一件事,無論大小,都投入全身心熱情,即使小如研究風水,或教老外中文。她雖求人,但是內心裡依靠的卻是自己。我相信這樣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人,一旦機會來臨,就一定能幹出一番事業。她的精神令人佩服,但是看着她把自己的生活折騰得天翻地覆,我又為她痛心,為她覺得不值。 倒回去二十幾年,我也曾經有過跟海萍類似的處境。那時我和先生都是一所大學的老師,但是青年教師太多,房子供不應求,論資排輩,打分排隊,分房還要等上好幾年。無奈只得先將婚房設在只有九平方的教工宿舍,灶台是走廊里的一個煤球爐加一張學生桌。看着同事帶着六、七歲的兒子仍然擠在隔壁的斗室里,要孩子的打算延了一年又一年。雖然我把小房間布置得舒適雅致,還不時發着“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狗窩”的阿Q感慨,但是在夜幕下看着萬家燈火時,我也忍不住想:何時才有一扇窗戶可以由我推開?何時有一盞明燈可以由我點亮?兩個一窮二白的外地人,何時才能不像浮萍那樣飄忽不定,練就氣定神閒的道行?後來下決心漂洋過海,闖到了美國,反倒在異國他鄉實現了最初的夢想。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說起來這是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但是現在的社會裡,還有多少人沒有自己的安身之地?看着海萍為了房子起早貪黑、東奔西走、殫精竭慮、黔驢技窮,我不禁想,假如我是她,我會如何做?我很明白這些道理:房子固然重要,但絕不是生活的全部;沒有房子,一樣可以享受親情和生活;生活重在過程,不在結果……但是,捫心自問,當每天都要為開門七件事憂慮,當每時都要為基本生計而奔波時,我真的還能保持心境的平和、舉止的優雅、姿態的灑脫嗎?當周圍的人都在熱切追求,而且有的人還可以輕易擁有,而自己卻力爭而不及時,我真的還能泰然處之,只享受過程,將結果置之度外嗎?當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家裡無力提供條件而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時,自己真的還能心安理得,認定有愛就有一切嗎?若是把我放到海萍的位置上,即使有幾十年的生活體驗和心態修煉,我敢擔保自己會活得比她更瀟灑、想得比她更清醒嗎?我歷來重精神輕物質,不貪求不攀比,但是當全家生活拮据、生計無着時,我還能讓自己問茶青風、淡泊瀟灑嗎,尤其是上有老人下有孩子時?我也許不會如海萍那般決絕,但是我能做到像現在作為局外人這般的超脫嗎?跟海萍相比,我不見得比她更聰明能幹,更不見得比她更勤奮努力,而我卻能過上現在這樣衣食無憂、住行無慮的日子,是何德何能,讓我能得到上天如此的厚愛? 是何作何為,讓我能擁有命運這般的惠顧?為此,我心懷感恩,並在享受生活的同時,珍惜擁有的一切。 祝朋友們新年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