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临大地,万物复苏。这是一个嫩芽初上,花蕾含苞欲放的时节,也是即将完成高中学业的青年学子们面临认真选择到何处深造的时节。读网上有关藤校的讨论,颇有感触,也想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说几句。
先从我曾经生活工作过六年的布朗大学说起。在八所藤校中,布朗大学也许名气远不如哈佛、普林斯顿等其他常青藤名校,但她着实有藤校的共同特色,也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名校的独特风格。
布朗的独特风格,在于极其开放的办学思路。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建校于1764年,系美国第七个最老大学),尊重传统又勇于向保守的条条框框挑战。她的开放程度,从其校董会推选的最近两届校长可见一斑。现任校长是一位女性,而前任校长更是一位黑人女性。
布朗的第二个特色,是她在办学中处处彰显的人文和自由民主精神。她以极为开放的胸怀,容纳世界各地很多持不同政见者、很多被归为“另类”的学者,给他们自由翱翔的机会。我在布朗短短几年里,就见证过前苏联领导人柯尔巴乔夫、赫鲁晓夫的儿子等世界名人的访问或演讲,也有不少在世界各地容不下的学者在这里得到赞助,得到一个素净的环境从事自己为之献身的研究。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也许更关心的是布朗所采取的自由开放选课制度。学生只要完成本学科必须完成的学分,就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不同科目的课程。学生们可以在一个浓郁的学术环境里自由驰骋,培养远大志向,而不是只为了找到好工作而读书。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青年学生自己非常专注于某一专业,对毕业后要从事何种工作胸中有数,大可不必到藤校来,选择具备自己所喜欢专业强项的公立大学就好。如果他们充满梦想,充满探索精神,那么就到藤校,去发现和开发自己的潜力。
藤校有一个共同的特色,就是在录取学生时不拘一格。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与布朗大学的缘分,开始于一次偶然的旅行,一个偶然的经历。那一年夏天,我在北京科技书店,见到布朗大学驰名世界的学者马休斯教授的一本“动力地层学导论”专著,爱不释手。我当时硕士毕业已数年,在大学任教,也做了一些研究。读了马休斯教授的书,深感得益良多,便给他写信,说希望能跟他深造,做博士研究。马休斯教授与系里其他教授商量后,决定接收我在他们的“Soft Rock” 读博,他们欣然推荐学校的研究生院录取我。结果,布朗研究生院是在还没有收到我的“托福”和“鸡阿姨”(GRE )成绩的情况下就录取并授给我全额奖学金的。这种灵活的程度在一般的州立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并不认为自己如何优秀,当年被录取被授予奖学金带有“投机”和幸运的成分。但在布朗这样的大学里,有规矩但不完全照搬规矩,教授们说话的分量,重于条条框框,却是事实。相反,在一般的州立大学,标准考试成绩未收到,申请费没交上来,一切的申请过程是不算正式开始的。
藤校的另一特色,是在严肃的学术环境中蕴含的人道精神。我在布朗时,有一位台湾来的学弟,自费前来攻读博士。读了一年,教授觉得他潜力有所限制,难以通过筛选而获得博士生资格。他交过巨额学费,对学校算是有贡献的。系里就让他完成硕士课程,拿够学分,给他授了个硕士学位毕业了。有了布朗的硕士学位,他出去之后也找到相当不错的工作了。还有一位本科生,读了几门课后发现学习有障碍。我亲眼看到导师们是如何扶持、帮助她度过难关的。本科学生的学费虽然非常昂贵,但藤校里一般来说,理工科专业教授们手里都握着几笔相当可观的科研经费,其实验室也需要有助手,除了博士生外(博士生在教授的实验室里其实已经是半个老板了),还需要技术员,还足以雇用本科生勤工俭学。对这个学习出了困难的学生,我的导师一样给她一份工作。我相信这些本科生在这样看似零零碎碎的打工中得益匪浅,对他们日后的专业成长极有帮助。另外,与博士生一样,已经选定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以找教授做个人导师,而当他们个人有问题时,导师们总是把给他们提供指导当作第一要事来做。我想公立大学也有类似的机制,但因为学生太多,教授们分身无术,学生们所得到的照应当然就不能象藤校或与藤校类似的私立大学那样充分了。
在布朗几年的日子里,我总的感觉,就是她有点贵族学校的味道,学生中有不少世界各国的政要、王公贵族的子女,而美国的学生也多数是富有家庭的孩子。近六年的日子里,系里很慷慨地给了我全额的奖学金或科研、教学资助,从不二话,使我不需忧虑生活问题,所以我觉得紧张忙碌的生活中也充满了愉快。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
回到藤校去不去的问题。其实,美国好的大学比比皆是,也并不是非到藤校不可,优秀的青年学生,想到藤校而没有被其录取,绝对不是“世界末日”。我觉得藤校代表的是一种古典的,学院派的文化,而西部的一些名牌大学则象征着时尚,充满时代气息。比如说,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我见过不少毕业之后把知识和发明创造转变成科技产品的,成为学者兼大商人,成就相当卓著。而全美各地很多公立大学,也不泛极强的学科和名教授,很多都有他们自己的品牌。
再说,教育是知识的传承,也是理想和品味的培养。因此既要让受教育者学到人类的知识体系、生存的本领和技能,也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教育也是一种投资,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有回报的问题,但又不能太过功利。名校毕业生也许刚毕业出来工作时会站在较高的起跑线上,但最终塑造美好人生,创出辉煌业绩的,还要靠人格、品味、沟通能力、环境、甚至运气,还要靠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长期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