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生长在农村。上小学一年级时,语文第一课的图画是彩色印刷的“我爱北京天安门”。那雄伟的城楼,宽阔的广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像,至今仍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天安门在哪里?北京在哪里?那时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上天安门广场逛一逛。 对于逛街的印象,就是坐上村里运送公粮或拉煤的两轮马车,去三十里外的县城。 驾车人坐在驾辕的大枣红马后边,手里举着长长的竹竿,竹竿前系着皮鞭。另有两匹马、骡子或驴子分别在马车及大枣红马的前边,左、右各一匹,用粗壮的缰绳及笼头拴着,拉着马车。马车上装满麻袋,我跟其他人坐在装满小麦的麻袋上面。赶车人手握缰绳,长鞭空中一挥,“啪”!一个响亮,马车沿着乡村走了几百年的土路,在“得儿、得儿、得儿”的马蹄声中,一起一伏地开动了。 到了县城,看大人将一麻袋、一麻袋的小麦,从马车上扛下来,过秤,然后再扛起麻袋,顺着木板搭成的斜坡,上到十几米高的圆形粮仓,解开麻袋口,将小麦倒进粮仓。然后,坐马车在几百米长的大街上溜一圈,看看高楼,看看城里人,然后回家。 或者是,将马车赶到县城的煤场,看整整齐齐,大片大片高高的的煤堆,一望无际地排列在煤场。有时还可看见运煤的火车刚刚进场,大批的工人,拿着铁锹,肩上搭着被汗水和煤黑染成黑白色的花毛巾,从一节节车箱里往下卸煤。我们将马车装满煤屑,过秤,交完钱,一脸乌黑地回家。中午吃饭,将家里带来的馒头,就着咸菜或油泼红辣椒吃,再喝点凉水,就解决了。 每次去一趟,回来都要高兴好几天,唾沫星子四溅地向小伙伴炫耀。 上初中时,乡里的初中是新建的,距离乡政府所在地,那时还称人民公社,比较远。一般小乡镇,最繁华的地方都围绕着乡政府。每个星期六的下午,回家时,路过街道,常常进供销社转一圈,农机站转一圈,人民食堂看一眼。什么也不买,当然也没有钱买。 家乡有一种小吃叫“绿豆糕”,是用绿豆磨成粉,加上红枣,柿子,糖等蒸成糕。放凉,就可以上街卖。那时,卖绿豆糕的往往都骑一辆自行车,车后座上绑一块,约三尺长,一尺宽的木板,木板上放上绿豆糕,有两寸厚。绿亮绿亮的颜色,透着深红色的枣泥或柿子,盖上白色的布,看了让人垂涎欲滴。卖绿豆糕的右手拿一把切西瓜的大刀,切时,先将刀往水盆里一蘸,根据客人需要,横、竖各切一刀,再将刀放平,插入绿豆糕底下,将所切下的小块,放在左手的牛皮纸上。交给客人。盛夏里,吃上一口清凉、甜香的绿豆糕,那滋味实在是令人难以忘怀。 那时小妹还小,刚刚三岁左右。我周末回家时,常常告诉小妹,绿豆糕有多好吃,其实我也没吃过几次。有一次,我对小妹说,哥哥下次回家时,给你买一块尝尝。小妹欣羡地望着我,好像就要吃到了。 下个周末回家时,我记着用省下来的零用钱,买了一小块绿豆糕,小心翼翼地捧着,往八里外的家里走。天热,口渴,忍不住打开想吃一口,想想小妹,又包上。再走一段路,又打开,忍住,又包上。最终还是没能够战胜口渴与绿豆糕的美味,在回到家之前,将绿豆糕吃掉了。小妹直到我初中毕业,也没能吃上二哥买的绿豆糕。 回想往事,不胜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