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稻花香里听蛙声  
回忆逝去的美好,捕捉眼前的真诚,展望未来的甜蜜  
https://blog.creaders.net/u/4125/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追忆1999美国之行(1) 2011-02-13 17:55:17

近期工作之需,又要去美国出差。比起欧洲诸国,去美国大使馆签证过程之繁琐,简直是大巫见小巫。我因此先后两次延后行程。

按照美国大使馆网站上的要求,准备好公务旅游签证所需的资料,我一大早去美国驻狮城大使馆门口排队,经过严格的安检,来到面试大厅。领号,等待叫号,在第一个窗口交护照和资料,在另一房间的柜台交费,等待叫号去第二个窗口面试。

好不容易到我了,来到窗口,看见一金发美女签证官,正襟威坐,杏眼圆睁,(不知外国美女可否用这个词形容?),对照本人和护照上的照片。然后问了一大堆问题后说不可以给我签证。接着递我一张黄色A4纸,解释给我说上面的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补齐短缺的资料,如个人简历,博士论文概要,曾经发表文章列表,目前工作内容等,然后等待4个星期以上的处理时间。我申诉说大使馆网站上并没有要求这些资料,况且我是出差,美国公司邀请,不是去开国际学术会议,也不在研究机构工作。而且我的行程已定。她当没听见我前半段申诉,只告诉我要改变行程。第二个选择是我的申请处理需要时间和额外的澄清。我如果没有在30天内收到回音,可以去电邮查询结果。我选择第二个,侥幸希望是签证官没想明白,没准儿过两天会给我。

我请公司和美国方面的公司改变行程,30天过后,电邮大使馆询问,还是说要上述资料,电邮过去即可。我只有赶紧寄资料。又等了近一个月,才通知我说签证申请已经处理和澄清完毕,要我尽快递交护照,隔两天去取签证,我只有再次延后行程。此时距离第一次的预定出发日期已经是两个多月后。

然而,等我拿到签证,护照上赫然写着一年内可多次往返。对我来说,一年内是没有必要,也实在没有机会多次赴美,我只要一个星期的签证就好。显然这是某种意义上的浪费。

回想上次的美国之行,已是十二年前。世易时移,中美政治、经济地位皆已发生巨变。我自己也已脱胎换骨,从在京城初出茅庐的稚嫩至海外混迹江湖的淡定,从而立之年到已过不惑。为避免再次之行,影响我心中原有的对美国的记忆;况且那是平生第一次踏出国门,对当时如日中天之帝国的好奇、忐忑不安之心,孜孜未忘。心想趁此机会,将上次之行追记于此,与再次美国之旅,作以比较,岂不有趣?

近年来,虽寄居海外,庸庸碌碌,仍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心,积极响应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规范出版物文字” 之号召:“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因此,本文中之美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已“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果实在找不到对应的翻译,才保留英文名称于本人翻译的名词后括弧()之内。

原本题名“追忆1999访美”,细思之,“访美”一词常见于报章,用于重要人士,似有抬高自己之嫌;又改为“追忆1999游美”,然“游美”乃富裕逍遥之族的喜好,于我又有点打肿脸充胖子。议之于中文系毕业的老婆大人,曰:何不用“美国之行”?平白之语,尽解疑惑。乃会心一笑,欣然从之。

话说1992年我硕士毕业,来北京进入一家中央国家机关研究院工作。其时正值邓小平南巡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进入“高铁时代”。我就职的研究院的各个研究所都开始实行“一所两制”,注册成立了实业公司,边搞科研,边开发产品,并很快地推向市场。借助先进的技术储备和京城快速及时的信息优势,我们研究所成立的公司,在年轻所长的领导下,效益大大提高,个人收入也是连着翻番。所里为鼓励员工,每年都挑选几名技术管理的骨干,去先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考察及开阔眼界加旅游,也是对员工努力工作的回馈。

终于在1999年的元旦,所里选上了我,与所长及其他两名资深同事一起,组成考察参访团,去美国新奥尔良参加“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组织的电力工程夏季会议“输配电设备大会及展览会”,并访问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的美国合作伙伴公司总部。所里公司也安排大家去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参观,给予奖励。行程从411日起至51日。

同行的前辈同事中,有一位李工,曾经于80年代初在美国留学,他是大学四年级时公派美国匹兹堡大学,硕士毕业后,顶着荣誉回国,报效祖国,获得国家领导人接见。他也确实为国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直到今天,仍站在国内科学研究的第一线,踏踏实实地奉献着。他也是我在工作中的良师。有他在,我们代表团不用请翻译。更何况其他三位都是硕士毕业,虽然口语不流利,听力也不好,但是由于我们研究院的工作中常阅读英文文献,并时常有外国专家来院讲学,因此,美国之行应没有什么大的语言障碍和恐惧感。

我的所长当时刚到四十岁,年轻有为,事业心极强,一心一意为公司呕心沥血,对我也是工作关心,生活照顾。1995年我的父亲在老家去世时,那天子夜时分,老家电话通知,找不到住单身宿舍的我,研究院总机值班员将电话转到所长家。早上一上班,所长不忍心告诉我实情,只是说父亲有病,让我请假买火车票回家,我虽然有预感,但还是非常感谢所长,为我着想。如今所长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技术权威,并在国家的重要行业担任局级干部。另外一位同事是市场部工作的杨经理,经常与美国的合作伙伴联系业务,由他来负责行程安排和财务,我从旁协助记录行程花费和事后报销事宜。

相对而言,我的年龄在所里不算大,所里选上我,肯定其他同事有不同意见。1998年年底的公司总结会在京城郊外一度假村举行,所长在全所大会上,专门为此作出说明:一方面肯定我在所里开发部承担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安抚大家,将来都有机会,不要因此影响工作,影响身体健康。我自然是有点沾沾自喜,认为理所当然,也就没有想很多。美国之行回来后很久,我从同事口中得知,与我合作的一位同事,因此不满,提出调动工作,从此与我有了心结,几乎形同陌路。再后来他调去我们院另一个研究所工作,与我同一年辞职出国。现在想起当年一同晚上加班,谈笑风生的情景,心里难免有些遗憾和失落。

出国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照标准护照相,申请护照,美国大使馆签证,设计行程,联系旅行社购票,换美元,申请旅行支票,通过电话、传真联系合作伙伴谈访问事宜,添置服装,采购礼品,政治学习等。对我毕竟是第一次出国,且是去世界上最发达国家,自然是期待、向往、好奇与担心并存。担心的是听说以前有人到了美国,由于资料不全,不让入境。而我会不会也遇到类似问题。

由于出国考察需要部里批准,属于公派出国,申请因公护照、去美国大使馆签证自然都由部里出面。谁知我和杨经理的签证没申请下来,需要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前去美国大使馆面试。

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位于北京朝阳区日坛路的使馆区,毗邻当时北京有名的秀水街。我和杨经理一大早西装革履地坐公交车,再转地铁,一路探讨着签证官有可能问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用英语回答。想着我们能不能听懂问话,人家能不能听懂我们的回答。

三月底的北京,还没有进入春季。但那天的天气很好,早上八点钟,阳光明媚,穿着西装走路还是有点热。我们走出地铁建国门站,路过建国门外大街时,看到街道旁有一装潢时尚的哈根达斯冰激淋小店,以前从没有吃过,据说当时来讲,这是有钱的新贵才能消费的起的,一颗小小的巧克力冰激淋球要25元,对我来说确实太贵、太奢侈。我心里希望今天签证面试能顺利进行,即使破费也行,就开玩笑地对杨经理说,如果我们今天拿到签证,我请他吃冰激淋。杨经理也没有把握地说,希望能吃到我的冰激淋。

穿过狭窄的秀水街时,秀水街的摊贩已经将各种花花绿绿的真丝的服装、名牌鞋帽、名牌皮包挂在外面。要知道这时候还是早上,只有几米宽的秀水街供人行走的地方更窄。

在北京生活了近七年,从来没有来过使馆区。只见这儿 的道路宽阔,车辆不多,环境整洁、幽静、优美,高楼大厦也很少。各个国家的使馆自成大院,大门前都有武警站岗,低矮、稀疏的建筑都显得庄重、严肃,却没有人气儿。只有美国大使馆前和邻近的小巷内人来人往。许多办理出国签证手续的小公司,翻译公司,旅游公司,都占据着小巷内的住家的门面。不时的有人凑过来问:要办理签证吗?换外汇吗?美国使馆的侧门入口处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安检进入。

我们八点半准时到,因为是公派出国签证面试,不用提交资料,所以排在不同的队伍。这条队伍人少,很快就通过安检,进入使馆大厅。眼前所见跟我想象的不同:使馆大厅并不大,只有几个小窗口,门外站岗和进门安检的人员都是中国人。没有看见老外。从安检门往使馆大院看,可以看见几辆小轿车停在树下,院子里的灰色水泥建筑也很平常。

轮到我和杨经理面试,从类似火车站售票处的小窗口内往屋里看,前面站着签证官,后面是高高的灰色铁文件柜和几张办公桌,桌上也没有我想象的整洁。几个年轻的老外很随意地坐着。想不到我眼前金发碧眼、皮肤白晰的签证官很年轻,小巧的脸蛋,披肩的长发,左手拿着我们的资料,右手里握着铅笔,站着,个子很高挑,象刚毕业的大学生。让我吃惊的是:当她看我们英语不流利时,竟然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

她问了我们诸如此类的简单问题:什么时候参加工作?去美国做什么?美国伙伴公司的产品是什么?谁出钱?这时候,有另一个同样年轻漂亮女士走过来,两个人又说又笑,好象在聊天。

我心里刚在想:不是说美国人都很敬业吗?怎么这么重要的岗位还可以上班聊天。几分钟之后,签证官抱歉地回过头,对我们俩笑笑,笑容很好看!可能她觉得让我们久等了,又随便问了几个问题,就说你们的签证批准了,去部里去拿护照。我们俩登时松了一口气,感觉好象没有人们传说的美国签证多么多么困难,签证官又多么多么不通人情。

大使馆出来,再次走过秀水街,已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太阳也渐渐热起来,路过哈根达斯冰激淋店,我高兴地请杨经理进去,店内就我们俩顾客,我们舒服地对面坐着,一起回忆签证的经历,细细地品尝着结实的、绵滑的、透着浓浓奶香的冰激淋。

浏览(1577)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稻花香里听蛙声
注册日期: 2010-07-28
访问总量: 132,257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开博一周年纪念!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花径未曾缘客扫,博门今始为君开!
最新发布
· 观蚁惹妻
· 再回首,云南!(2)长江第一湾
· 再回首,云南!(1)天下第一长
· 《清明上河图》的叹息
· 这气儿,不打一处来时
· 近乡情怯
· 哥练的不是书法,是寂寞!
分类目录
【闲愁(一)】
· 去京十年感怀 —— 流浪
· 祭父(3)
· 祭父(2)
· 祭父(1)
【闲愁(二)】
· 去京十年感怀 —— 夕照寺
· 去京十年感怀 —— 滑冰
【轻弹(一)】
· 可爱的新加坡(4)
· 可爱的新加坡(3)
· 可爱的新加坡(2)
· 可爱的新加坡(1)
【轻弹(二)】
· 这气儿,不打一处来时
· 读《我们太太的客厅》
· 只恐夜深花睡去
· 可爱的新加坡(5)
【往事(一)】
· 憨憨女婿
· 写给女儿(3):出生
· 写给女儿(2):出生
· 写给女儿(1):出生
【往事(二)】
· 逛街(4)
· 逛街(3)
· 逛街(2)
· 逛街(1)
【往事(三)】
· 依稀儿时故乡(3)出生文革初
· 依稀儿时故乡(2)百里尽风流
· 依稀儿时故乡(1)小村并不美
· 考车记
【往事(四)】
· 依稀儿时故乡(7)贪玩惊魂魄
· 依稀儿时故乡(6)悲喜剧皆演
· 依稀儿时故乡(5)苦乐农家院
· 依稀儿时故乡(4)父亲突染病
【往事(五)】
· 依稀儿时故乡(11)求学离家急
· 依稀儿时故乡(10)三巨星陨落
· 依稀儿时故乡(9)两小事无猜
· 依稀儿时故乡(8)懵懂入学堂
【往事(六)】
· 少不更事,别笑我!
· 依稀儿时故乡(12)浮云游子意
【小说(一)】
· 一家人(3)
· 一家人(2)
· 一家人(1)
【游记(一)】
· 追忆1999美国之行(4)
· 追忆1999美国之行(3)
· 追忆1999美国之行(2)
· 追忆1999美国之行(1)
【游记(二)】
· 再回首,云南!(1)天下第一长
· 追忆1999美国之行(7)
· 追忆1999美国之行(6)
· 追忆1999美国之行(5)
【蜜意(一)】
· 红菜汤
· 今昔过大年
· 生日快乐!老婆
· 夸妻
【随笔(一)】
· 《清明上河图》的叹息
· 近乡情怯
· 哥练的不是书法,是寂寞!
【蜜意(二)】
· 观蚁惹妻
【游记(三)】
· 再回首,云南!(2)长江第一湾
存档目录
2012-04-05 - 2012-04-05
2012-03-20 - 2012-03-20
2012-02-01 - 2012-02-13
2012-01-09 - 2012-01-09
2011-12-07 - 2011-12-07
2011-10-21 - 2011-10-21
2011-08-24 - 2011-08-24
2011-07-14 - 2011-07-28
2011-06-28 - 2011-06-28
2011-04-04 - 2011-04-06
2011-03-30 - 2011-03-30
2011-02-07 - 2011-02-20
2011-01-03 - 2011-01-03
2010-12-02 - 2010-12-14
2010-11-01 - 2010-11-25
2010-10-03 - 2010-10-18
2010-09-02 - 2010-09-29
2010-08-02 - 2010-08-24
2010-07-28 - 2010-07-29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