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注定是国人一个很特殊的学习年。刚开年,就出现了两场争锋相对的意见冲突,一场围绕巴黎的查理周刊凶杀,一场围绕姚贝娜之死。都是死,因而引起大众的注意。这让我想起一位大师的话,“人生着是为自己学习,死是为让别人学习”。一个普通人的死,有时候会发生他或她活着的时候不敢想象的力量。中国人从屈原开始,就论证着这个原理。把这个原理运用娴熟的是老毛,你看,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雷锋……不过他不是为了让人学习聪明,而是为了让人学习痴呆。
我从老毛身上又学到了新的原理,假如要借死人的作用传播一种精神,最好的形式是民间自然发生,千万不要听从某个大人物的号召。基督死了,没有哪个国王或将军号召追念,那种精神力量是自动自然地生发开来的。周恩来,胡耀邦皆是如此。
姚贝娜之死产生的冲击波,不是哪个大人物鼓动的。反过来中央媒体还不以为然地泼冷水。不过民间有不少人也遥相呼应地泼冷水,这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
比如遥远的孤独博首先倡议给死者隐私,不要去刺激家长的感情。我不知道他说这个话之前,有没有与姚峰先生交换过意见,得知父母确实由于众人的悼念而受到感情刺激,还是感激众人的情谊?另有一位尹胜博撰文写到,“我们国人选择了把一个歌手的死当作天大新闻,其实并没有丝毫的爱与真诚。所以,除了姚贝娜的忠实粉丝之外,就是无聊的说辞。欲引人关注也好,惊奇命运无常也罢,皆是愚蠢的围观行为。”其余类似的还有许多,但显然与追思姚贝娜的大多数人的见解截然不同,针尖对麦芒。
观点对立是现代社会的常见现象,不足为怪。哪一天人们习惯对立了,哪一天他们就走进了现代社会。没有习惯之前,还留在中世纪。
我简单理解,追思姚贝娜与反感追思姚贝娜,差别只在一处,只区别于,有没有摆脱实用和利害关系的精神追求。
姚贝娜,一个小小的歌手,刘欢的弟子,有什么留给人间的精神?俗话说,婊子无情,戏子无义,歌手,也不过就是戏子而已。既没有产生社会财富,又没有推动政治进步,有什么可纪念的呢?
误会了。我在这里所指的精神活动,是美学意义上的精神,不是道德或政治意义上的精神。很多非常优秀的大脑,过目不忘,计算精密,但在审美方面好似一张白纸。对他们来说,艺术完全是多余的浪费。所以,有很多人在姚贝娜那里欣赏到的美,音乐的美,气质的美,视觉的美,纯真的美,对另一些人完全不可理喻。
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顶端。一个有着从小熏陶出来的审美习惯的人,一般来说不会犯罪和伤天害理。但审美被中国的功利传统一向看作可有可无,没有实用价值,所以,中国文化总是一锅烂酱,无法让人欣赏。
我为现在有这么多粉丝贝壳欣赏姚贝娜的美感到欣喜。也劝奉不理解的人给一点宽容。意见不同就不同吧,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塌不下来。
2015-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