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这玩艺儿
微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大概已经是很多年了。从那时起,不知有多少人整天在微信里忙活。我一直抗拒着,不去参加任何微信群。可是,过了60正朝着事业末端“行走”的我,似乎又有了新的愿望:如果回中国,见到过去的同学,我一定要好好地跟他们聊一聊。但是,多年不联系,同学们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不妨,先加入大学的班级微信群,先了解一下。先来个预演,免得由于想象和现实的差别,见面时会出现尴尬的局面。心想,都过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应该是知己知彼,谈起来还不至于差错太多吧?
当我的名字被引进到班级微信群的刹那,那个“群”,就像是一包开爆的玉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地响了一阵。我开始时是有点儿应接不暇,忙着回复那些热情的问候;同时又要应付单线联系的要求,还有接踵而来的电话通话。然而,就在同时,我也看到,有人进到群里,放下一段视频,旁若无人,走了。好像连打个招呼都是一个负担,不合常理。也许,我的人缘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
加入微信群的最大感觉:班里的这些中国同学,和扎堆儿在万维里的这些中国人的组合类型差不多。这点有些奇怪。因为我的同学的年龄段是清楚的。只能说,万维,老了!或者说,中国人,都是一个德行。
聊当中,一位同学短短几句就把“正教授”、“博士后”、七十有一被“返聘”到高一层的机构等,明确无误地道出来。另一同学,女同学,则为她亲戚的公司拉选票。一会儿的工夫,几段视频:跳舞的,撞车的,打诨的贴了出来。其他的单线联系,到了“现在那里?” “在做什么?”后,也好像没什么可谈的了。有人告诉我,几十年了,生活在不同的轨道上,能谈什么?我说,难道年龄不能把我们谈到一起?
微信的LOGO是一个人站在不知那颗星球上,背景是一颗大大的,几乎占了整个画面的,蓝色的地球。他望着那颗蓝色的地球,那里居住着很多很多的人,他想和他们联系…。
但是,他们,并不想和你联系。他们似乎有多种办法,在你们之间,加上隔层。你们似乎是在联系着。就像是另一个熟知的LOGO所表达的: “ 啊,你说什么?”
我感到一阵寒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