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的演奏特点和流派
大家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听完了几位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后, 在被演奏家们娴熟的技巧, 小提琴那千变万化的声音, 和演奏家们不同的表演风格所倾倒的同时, 可能会问: 究竟那一位艺术家的表现更出色呢? 音乐艺术与其它的艺术形式一样, 门派繁多,风格多样. 特别是自1900年起现代音乐的出现, 现代音乐听起来更是让人感觉到怪僻离奇, 它不像古典音乐那样优美和有规律. 那些不和谐的和声、无调性的旋律、震耳欲聋的音响, 混乱的节奏, 以及纯属理性的结构让人感觉到听音乐就象观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双首女人图》一样. 其实音乐家创作的基本意图是为了表达,交流及用永久的形式记录下某些思想,情感和现实状况. 这些思想和情感是作曲家在与他所生活的社会的接触中逐渐形成的. 他们用那个时代的音乐语言表达了这些思想, 由此而产生的艺术作品相应以一种以前没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给与艺术家同时代的人们. 所以一个艺术家的表演是否出色, 一部份取诀于演奏者本人的表演技巧, 艺术风格, 和对曲子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听众本身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和对演奏者的风格的喜爱程度. 由于小提琴有宽广的音域, 多变的弓法, 和特殊的结构, 使表演者能演奏出灵活多变的声音, 也使它成为现代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乐器之一.
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 最主要的有: 运弓, 拉准音, 揉弦, 和弦, 和把位. 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 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分弓:一弓演奏一个音;②连弓:一弓演奏许多音;③顿弓:音与音之间断开;④跳弓:弓毛离开琴弦。这4类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纪中期,连顿弓,即在一弓中连续快速演奏许多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音,被人视为绝技,所以人们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称之为“运弓的艺术”. 初学者一般要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如何运弓和拉出准确的音. 但由于手按在弦的不同地方和按弦的力度不同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如果运弓不当, 琴声会离奇古怪, 所以很多初学者最终因为这种咕噪的练习而放弃学小提琴而转学钢琴和其它的乐器. 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它是通过左手手指在弦上的颤动,使声音的音高产生有规律的波动. 揉弦分为手指的、手腕的和手臂的. 优秀的演奏者不仅要掌握这3种揉弦方法, 而且要学会使用不同速度和不同幅度的揉弦, 在演奏不同作家, 不同作品,不同乐句时,富于变化地运用揉弦.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 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位,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位. 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 换把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空弦换把,同指换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换把等. 小提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音甚至是3个音,也可以分奏4个音的和弦, 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并可不依赖其他乐器的伴奏进行单独演奏. 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双音音阶,是演奏双音的基础,也是小提琴家必须终身练习的一项基本功. 还有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颤音、泛音、拨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16世纪,小提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 一般是用来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的. 17世纪初,随着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演奏技术也相应发展, 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的小提琴学派. 其中有意大利小提琴学派, 德国小提琴学派, 法比小提琴学派, 和俄罗斯、苏联小提琴学派等.
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他确认小提琴本质是一种歌唱性乐器. 他所写的奏鸣曲, 在快板乐章中抛弃了那些非音乐性的效果, 而着力于辉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 他的慢板乐章,富于歌唱性,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的富于歌唱性的演奏特点,为意大利学派奠定了基础. A.维瓦尔迪是意大利学派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人物. 他是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的首创者. 他的这一创举,使协奏曲具有交响性,并增添了戏剧性. G.塔尔蒂尼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根据科雷利作品的主题写了50首变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 他奠定了由3个乐章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 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峰. 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维奥蒂是巴洛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体现小提琴艺术发展水平的代表人物. 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乐句和技巧性乐句结合在一起, 并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 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1797)至今仍受到许多作曲家们的赞赏. 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24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 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尖锐的和声组合,有特点的节奏音型,多种速度变化,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很大影响. 他的随想曲,被人们誉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 帕格尼尼演奏时所使用的许多技巧,如双泛音、连顿弓、抛弓、特殊调弦法、左手拨弦技巧、双音以及复杂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远距离大跳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们尽力探索的秘诀.
1650年以前,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 1700年左右,德国作曲家写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还要难的技巧,特别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调弦法,以及某些描写性的演奏效果方面. 小提琴已经发展为一种技巧性很高的乐器. J.S.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 对演奏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写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总结. F.达维德(1810~1873)在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开办时是小提琴系的负责人,他是一位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上进的教师,在他的努力下,使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19世纪中叶的小提琴学习中心.
1782年维奥蒂第1次来到法国, 在他的训练和影响下,法国的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 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 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 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H.维尼亚夫斯基、P.de萨拉萨特、F.克赖斯勒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 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C.-A.de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 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 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 他能突破传统, 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 贝里奥的学生H.维厄唐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 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 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 E.伊萨伊是维厄唐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 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Y.梅纽因.
L.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使他成为20世纪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 可以说俄罗斯学派是在法比学派的基础上自然地、历史地形成,而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和建树. 斯托利亚尔斯基在1933年创建了苏联的第一所天才儿童音乐学校,成为苏联学派的创建人之一. 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技术与艺术训练. 他的学生Д.□.奥伊斯特拉赫, 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积极演奏现代音乐. 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都很有价值. 他的学生I.加拉米安在美国成为著名教师. 波利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教学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全面发展. 极为纯净的声音、精确的音准、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风格、对乐曲处理的细致而深刻, 是这个教学体系的特点.
中国在小提亲演奏技巧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派. 但随着对西方音乐的了解, 现在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如: 吕思清, 薛伟, 李传韵, 盛中国. 在下一篇文章中, 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位当代杰出的小提琴家.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