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性格和人生对其诗歌的影响
自古就有“唐诗”,“宋词”这一说法。 我们都知道唐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而且有很多杰出的大诗人,如有“诗圣”之称的李白和杜甫,还有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王维,李商隐等大诗人。而且诗歌在唐朝极其普及,上至皇宫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都喜欢诗歌,人们常常吟诗作乐。唐玄宗就很喜欢诗歌,也精通诗歌和音律。在“旗亭画壁”这个故事里讲到:一日,三位大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高适来到旗亭听歌作乐。三人私下约定以歌伎唱谁的诗歌最多为诗文好坏的鉴定,每唱完一首在墙上做一记号。第一位歌伎唱了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毕,王昌龄大乐,在墙上做一记号;第二位歌伎唱了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听后心情自然不在话下,也在墙上做一记号;第三个歌伎唱了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时,王之涣脸上挂不住了,赶紧说:前面三个歌伎唱的都不能算,如果最美的那位歌伎不唱我的诗,自己以后不再写诗。于是他点了其中的一位最美丽的歌伎唱曲。结果这位美丽的歌伎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人于是大乐。这故事可以说明唐代诗歌盛行的状况,连歌女都在吟唱。 当然,唐代以诗歌作为科举的主要考核项目,加上唐代经济的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是促进诗歌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众多的唐代诗人当中,作为“诗圣”的李白,他的诗歌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他的性格,人生,和信仰对他的诗歌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对李白的生平,唐代的背景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听了北师大的康震教授的讲座,还有南京大学的莫砺锋教授的讲座,我终于对李白的人和诗有了更多地了解。可以说:如果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那么李白李白则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狂放不羁,一个谨慎持重;他们相辅相成,形成了唐代诗歌的两道亮丽的风景。
都说“文如其人”,其实“诗如其人”也适合。李白诗歌里那种飘逸洒脱,天真直率,雄壮豪放,神奇华丽是他个性中的那种桀骜不驯,清高自信,天马行空,浪漫风流,藐视权贵的真实体现;他在政治仕途上的失败和遭遇又使他的诗歌带有一种哀伤和怀旧的感觉。但是李白从来没有对前途失去信心,所以他的诗歌有一种乐观向上,浪漫主义的情怀。这可以从他的诗《行路难》里的诗句里体现出来: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于公元701年, 即武则天后期,出生于西域的醉叶城的一个富裕人家里。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是西凉时期创业君主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而唐太宗也是李暠的后代。他五岁时跟随父母移居四川的绵州。由于家庭富裕,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五岁颂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李白一生没有任过什么官职。在他24岁的时候,李白就离开了家乡,两年走遍了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他的两任妻子都是宰相之后。当时有个叫魏颢的人描述李白的长相:眼睛炯炯有神,发威时像猛虎,有时腰里扎带子,风流倜傥,个子不高,神采飞扬,气宇不凡。而李白对自己的描述则是:“天为容,道为貌,不屈己,不干人”。而我更喜欢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他的《梦李白》里对李白的描述:“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他认为自己有惊世之才,能一步登天,从底层一跃成为宰相。但是他的政治意愿却始终都没有实现,只是到了42岁的时候,他才在玉真公主的引领下见到了唐玄宗,而后者因为欣赏他的才华让他留在宫中当一名翰林待诏,专门陪皇上吟诗作乐。但是由于李白的愿望是要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像秦始皇时期的宰相李斯一样辅助皇帝的大业,所以翰林待诏的这个职位让他心里觉得非常的郁闷。于是他常常在宫里借酒消愁,皇上找他写诗都要用水才能把他浇醒。但是才华横日的李白,醒来后往往能够挥毫即就,写下千古绝句。如一日,李白照样喝得烂醉,皇帝要他陪杨贵妃赏花作诗。一盆冷水以后,李白挥毫作了《清平调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因为对这个职位的不满,李白在宫里只呆了一年半的时间就离开了长安,幸好皇上没有怪罪下来,还给了他一笔不小的遣散费,让他余生能够遍访名山,到处吟诗作乐,不用担心经济问题。至于李白为什么在官场不得志有很多的说法和解释。有的说李白得罪了唐玄宗的老臣高力士,因为当着众人让他为自己脱靴子。但是北师大教授康震认为:李白再狂妄也不至于不知道高力士是何许人也,也犯不着当众羞辱他,除非是喝醉了。这可能是后人在文学作品里添油加醋,以此来衬托李白的清高而以。还有的说李白是因为杨玉环在皇帝面前说了他很多的坏话才没被皇上重用的。这也似乎不合理,因为李白在宫里的时候,杨玉环还不是贵妃,只是个女道士而以。还有一种说法说当时任御史中丞,史部侍郎的李林甫妒忌李白的才华,处处陷害李白,而李林甫向来以阴险狡猾著称。不管哪种说法,李白生性好酒如命,因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情绪低落,常常烂醉如泥的确是事实。而他个性张扬好斗,又清高正直,得罪了一些小人也是不奇怪的。特别是在官场上,他不懂得周旋肯定是不吃香的。看看今天大陆的官场就知道了,到处都是阿谀奉承之徒。但是伟大的诗人和小诗人的区别就在于,大诗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们心中的梦想是不会泯灭的,苦难只会成为他们奋斗的动力,成为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这就是为什么大诗人能够留下很多伟大的作品的原因。李白遭遇和性格与大文豪苏东坡很像。而小诗人则相反,往往会随波逐流。
伟大的诗人常常是由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群体酿造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时期, 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国家以道家思想作为国教。宫廷里和民间都流行炼丹术,人们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追求长生不老;道家的 “天人合一”,“法道自然”,和“无为”的思想深入民心。李白的思想是由多种思想混合而成的,他除了受道家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了儒家,纵横家,和侠客精神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常常身佩宝剑,飘飘欲仙,游历于名山大川之中,结交天下名士。他虽然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却屡屡失败,还因为在安史之乱时期加入了叛军永王李璘的军队而被打入大牢,后来又被流放他乡。但是李白生性乐观,他的才华和超凡脱俗的个性常常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和帮助,使他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结交的人里面有不少是高官名人,如高适,王维,杜甫等,他们给了李白很多精神上的支柱。如李白和杜甫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这从他们的诗里就能看出。杜甫比李白小11岁,第一次见李白是在李白从长安出来,与李白,高适一起在洛阳相遇,一起游山玩水。在一次游玩完后,李白在即将要与杜甫分别,于是赠杜甫诗一首:“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杜甫在长安写的一首诗更能体现杜甫对李白的敬佩和思念:“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杜甫另一首赞扬李白诗才的诗:“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沒一朝伸”。李白与孟浩然也有一定的交情,虽然他比孟要小12岁,而且当时孟浩然已经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这从他与孟浩然别离时写给孟的诗里可以看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王昌龄是以写边塞诗而著称,他那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是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李白与他也非常的友好。在王昌龄从南京被贬湖南的时候,李白赠诗一首表达其对友人的思念和不舍:“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虽然性格清高,蔑视权贵,但是他对待地位低下的老百姓,却又展示出他那温和柔情的一面。《赠汪伦》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另外,李白在安徽漫游时住在一位老妇人家里。一天晚上肚子饿,老太给他烧了一碗面。但是李白看到农家的艰辛和困苦,秋收时节本应该是快乐的,但是在繁重的赋税下竟没有一丝的快乐可言,白天收割后,晚上还得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显得凄凉,竟让李白无法下咽。于是写诗一首:“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从这里,我们看到李白感情的丰富。
可以说,李白对待政治的天真和对政治局势的错误判断是他在政坛上的失意的主要原因;而这种在政坛上的失意却又促成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他的道骨仙锋是受道家思想和侠客精神的影响,所以他的诗和人都带有一种仙气。而他那建国安邦的政治理念却是受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纵横家如张仪和苏秦的影响。他常常将自己比喻成为诸葛亮,姜太公,李斯等辅助皇帝建功立业的人。但是他这种政治抱负不适合于唐朝这个歌舞升平的时代,所以他的这种愿望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不过,就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他才将这种情绪用在诗歌的创作上,使他的诗歌一会儿带有哀伤落魄的感觉,一会儿又充满了斗志,乐观,和幻想,让人眼花缭乱,欲罢不能。
李白(图片来自网络)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杨贵妃(图片来自网络)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杨贵妃(图片来自网络)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杨贵妃(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