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格竹子 VS 列文.虎克格软木 西方科学的方法,是分析;中国古人的方法,是整体论。 什么是分析?简单说,是把研究对象与环境进行完全切割,孤立地观察和分析它所具有的功能和属性。研究A,就切割A;研究B,就分割B。 研究心脏,就把心脏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从五脏之中分离出来;研究肾,就将肾与其他器官区别开,划清界限,不得逾越。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哪一部分的问题哪一部分承当,不会出现“张冠李戴”和责任不清的情况。 即:西方人看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基本不会出现头疼医脚和脚疼医头的状况。注意,我说的是基本不会,不是绝对不会。比如,要是你手脚麻木,就不单是手脚的问题,更可能是颈椎病——颈椎被压迫了,手脚就不听使唤了。 古人的思维,是整体论的,是不可分的。中医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五行学说,五行是以一个整体出现的,切割不开;作为一个整体,五行是有意义的;切割之后,就不再是本义了。这就意味着,问心脏,医生会扯到肾;问头疼,医生会联系到脚。看面相,据说能知道身上哪有黑痣;测八字,预知吉凶;批流年,推断祸福;五行相生,六脉相通,天人感应,世道轮回。一切,都在联系之中;一切,都难以从环境中独立出来。 分析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无止境地向下切分,一步一步地细化、求精和迭代优化,逐步向真相、真理靠近。 举个例子,原子论。 原子论首创者,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不过,德谟克里特之原子论,只是一种假设和空想,没有得到实证。即便如此,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一出现,还是把古希腊人原有的四元素论替代了。四元素论和五行思想,大致是同一时期。然而,四元素论早已进了思想博物馆,五行学说在今天,依然大行其道。可见,某地人之好古守旧,多么厉害。 近代,原子一步一步地切分,电子、质子、中子、夸克等,随着显微技术的进步,这一细分的趋势,还在持续。 这就是分析方法:无限细分、迭代优化,向着真理的终极目标前进。 人体研究,也呈现了这一进程:人-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细胞质-DNA-染色体—基因,自从165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第一次使用显微镜发现并命名Cell以来,300多年来,切分的脚步没有一刻停止过。 中医在哪儿呢?中医大师,还有中医粉们,还扛着五行的大旗,绕着“人体”这座大山转圈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医始终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不肯解剖,也不肯分割。如果,把人体比作大山,中医不敢、也不会切开山体,看看岩石是如何构成的;之后,切割岩石;看看岩石的结构、成分以及形成原理,就是不辞辛苦地绕着走,转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远观,能有什么收获呢?就像今天被捧到天上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格物,搬个凳子,坐在院子里,像看戏一样,看了七天竹子。 虎克如何“格”木头呢? 虎克是动手的,是把软木切片的,且,虎克没有火眼金睛,他用了自己发明的显微镜,发现了一个一个像蜂窝一样构造的小房间,虎克将其命名为Cell,奠定了今日生物学的基础结构。 当然,王阳明格竹子,收获更是大大地。他发明了心学,直到如今,明粉、王阳明粉儿们,依然如醉如痴。 2025年2月15日星期六; 北京,望京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