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无事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道德经》第四十八章指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论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我无事而民自富。”第六十三章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同无为的意义一样,无事的意义既是《道德经》的最基本的一个思想也是最让后人困惑的一个概念。以取天下为例,从狭义的字面意思来看,我们都知道,你什么也不做很显然是不可能取天下的。当然,与无为思想相一致,老子所说的无事是指不要为了取天下特意而为,而是要等你自己到了足以让天下归顺的时候,就水到渠成地取了天下。即便如此,听起来也像是要天上掉下肉包子,太理想化了。但是,古今中外的哲学的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从理想出发来看待现实。
其实,科学也罢,哲学也罢,其最基本的不是结论性的方法而是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出结论给出做事的方法;尤其是哲学,其观察的价值往往超出其结论的价值,有了观察可以启迪他人做出自己的研判与结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时候哲学家或科学家们对问题的症状的描述非常精准而相继的研判及解决的方案却有很多漏洞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已有的科学理论总会被新的理论所取代的一个原因。遗憾的是老百姓们往往对于在哲人们或科学家所做的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并不感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通常是哲人或科学家们告诉他们具体地如何去做。因此,常会出现一旦哲人们的结论出现了漏洞,人们不但会感到非常失望而且连他们的观察也一同否认的现象。而这种期待结论而忽视得出结论的观察的思维方式正是导致人们对于象《道德经》这样中外哲学感到困惑难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老子的事无事的思想,如果我们尝试着站在老子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就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深意。其实,通观《道德经》我们可以发现,事无事这个结论是基于对事有事的负面效果所得出的。自古以来,在人们的不幸之中人祸往往多于天灾,而人祸之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因为人们“没事找事”而来的。而人们之所以会没事找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使自己内心得到安慰或觉得踏实。朋友之间必须要经常在一起吃喝才彼此觉得都靠得住,夫妻之间也经常需要斗斗心眼,彼此试探才能使自己心里感到踏实,老板用人更是经常需要所谓的考验对方的忠诚才能放心。明明大家都是为了做生意赚钱,可是在有些地方,即便你高烧38度,也非要干了那杯烈酒才会与你签合同。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城墙斗勇,然后还被文学艺术捧为壮举。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所谓的利益而无事生非,虽不乏一时得利者,但也常常得不偿失。林林总总的完全是因为人们缺乏自信与互信,为了满足人们的安全感而采取的措施从本质上来说都属于“没事找事”。而在这“没事找事”的过程中大量的原本不需出现的邪恶与灾难就相应地产生。小的可能引起朋友摩擦,夫妻反目,个人丧生,严重的则会导致狼烟四起生灵涂炭。
当我们对于“没事找事”的事有事这个产生邪恶的根源有所了解了之后,就不难站在老子的立场来理解事无事的意义了。尽管我们知道,如果我们想要做成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什么也不做就坐享其成,尽管我们也知道,老板用人之前还是不得不考验对方的忠诚,但是,如果我们知道了“没事找事”所具有的潜在危害之后,我们一来自己在处事的拿捏上就应该注意分寸,二来对于周围喜欢事有事的人也应有一定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