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过北京、上海、广州的人不计其数,现场观看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观众也可能数以亿计,但真正亲自参与建设所有这三场百年不遇的盛会的人可能不多。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自2007年底至2010年底,先后八次回国,参与三场盛会场馆建设的一部分工作。 2008年3月底,我在北京奥运会场馆工作期间,曾平生第三次游览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北京生活的近十年里(1992-2001),曾两次游览故宫,第一次是在1992年刚到北京工作时;第二次是在1997年,陪同故乡来的母亲和姨妈去游览。)三次游玩,关注点都集中在那些高大的、富丽堂皇的明清建筑群、皇家后花园、珍奇古玩、珠宝展览以及导游饶有风趣介绍的皇家奇闻轶事,从没有想到过要去探寻那些藏在地宫中,数以百万件计的珍贵文物,比如说北宋张择端(1085—1145)的长卷风情画——《清明上河图》;我也肯定多次从位于养心殿内的乾隆皇帝(1711-1799)的书房“三希堂”匆匆而过,却未能感受到它那曾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过的无比巨大的影响力。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美伦美奂、震撼人心的巨幅投影水墨超长卷轴画,以及它所展现出来的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第一次唤起了我对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好奇和兴趣。 2010年3月,在上海世博园工作时,寒风细雨中,我曾坐车沿园区巡游一圈,并有机会进入当时正处于装修阶段的中国馆内参观。当世博会在上海热闹登场时,长达六个月的会展期间,我却只能在异国他乡的电视机前,欣赏偶尔播放的、短短的瞬间画面。无缘一睹,红彤彤的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动感《清明上河图》:历史的画卷,智慧的长河”。 世博会后,“动感《清明上河图》”在香港、澳门、台北三地巡展的轰动,又一次让我羡慕的心痒难耐、迫不及待。终于在2011年11月,动感《清明上河图》第一次飞出国门,来到狮城的新加坡博览中心。 这里,没有了世博会摩肩接踵的排队人群,没有了恼人的拥挤和喧嚣,但似乎也缺少了许多中华文化的氛围、热情和感染力。但终于让我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领略电子版《清明上河图》的风采。 驻足在百多米长的巨型投影屏幕前,听汴河潺潺的水流声和画中人的叫卖声,缓步前行,在白天与夜晚的场景不断轮回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梦回北宋,畅游了一次繁华的宋代都城——东京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其情其景,令人惊叹,让我震撼,让我留恋! 长卷的创新、绚丽的画面内容,前人,今人“之述备矣!”我无以复加。 然而,这次展览的“前厅”与“尾厅”的丰富历史文化介绍和礼品,更让我浮想联翩,值得一书。 首先是“前厅”的一大片墙上, 历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的一段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如何去理解这句话?宋朝距今近1000年,如果宋朝的文化已经登峰造极,那么,后来的元、明、清及现代处于什么地位?难道上海世博会期间,进入中国馆时,观众也看到过这段话?这只是个人的见解还是历史学者的共识? 其次,在“尾厅”售卖的黄金版《清明上河图》复制品上,还原了宋徽宗赵佶(1082-1135)在这幅风情画上题写的瘦金体“清明上河图”五个大字及其印鉴,后面有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印章。看到宋徽宗那熟悉的、独特的、难以摹仿的“月” 字写法,串起我脑海中一系列支离破碎的故事片段: 2011年底,先是有报道说宋徽宗书赐童贯的《瘦金千字文》册页在深圳被以1.4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卖,而上海博物馆却有人声称自己珍藏的是唯一宋徽宗流传下来的《千字文》手卷。 虽无缘无福亲睹所声称的两幅真迹,但在浩瀚的网络上,我也欣赏了多遍。双方都称是宋徽宗同一时期的作品,虽然我初涉书法领域,但经过仔细地比较研究,平心而论,从字迹、笔画、间架结构上看,上海博物馆的藏品更胜一筹。 深圳拍卖品的真伪非本文主旨,且留待史学家和买主定夺。 最后,宋徽宗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个收藏者,其后的近千年,经南宋、元、明、清,历尽劫难,四出五进皇家收藏馆,现在得以完好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让人啧啧称奇!遗憾的是:宋徽宗的题字及收藏印章不知被何人截掉而不知所终。我现在看到复制的礼品画,想必是后人根据《瘦金千字文》加上的。而仔细比较其字体,又与上海博物馆藏品和深圳拍卖的《千字文》里面的字体,仍有不同,特别是与深圳的拍卖品差别更大。难道是近现代人临摹的? 从宋徽宗的悲剧到《清明上河图》的磨难,不由我扼腕长叹! 这千年一叹!历史缘何惊人地相似? 说起宋徽宗,往往让人想起南唐后主李煜(937-978)。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300多位皇帝当中(有人统计总共346位皇帝),最有艺术气质和造诣的,两位绝对名列前茅。同样都是“才华赋比仙”的艺术家,前者自创独步天下的“瘦金体“书法,后者被称为“千古词帝”,却都是昏庸无为的失败帝王,流落到“彻夜西风撼破扉” 、“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境地,最终命丧敌国。 南唐后主被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囚禁,历经国仇家恨,受尽屈辱,后因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被毒死。而约一百六十年后的“靖康之耻” (公元1126年,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赵家后代宋徽宗、宋钦宗(1100-1156)两代帝王及其后宫又被金人掳猎、囚禁、蹂躏、奴役、流放在苦寒的东北边疆。不免让人感慨:“善恶到头终有报!”,有时,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不同的是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后主李煜的词的境界,是在被囚禁后达到顶峰;而宋徽宗的书法造诣在初登大位,二十出头时已经炉火纯青。 千年二叹!“若何生于帝王家?” 宋徽宗所写的《瘦金千字文》,是南朝梁(502-557)时,周兴嗣将从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321?-379?)的书法中选出的一千个字,编纂而成韵文。宋徽宗写了《千字文》中并没有的“清” 字 (不知是否也象“天地玄黄”的“玄”写成“元”来避讳?)和原本就重复的两个“洁” 字。“清”字,周兴嗣的原文中应是“贞”,“女慕贞洁”宋徽宗改为“女慕清洁”,与原文的意思和境界大不相同。而两个“洁”字出现在“女慕贞洁”和“纨扇圆洁”两句,其写法不同,分别为“絜”和“潔”。 恰恰是“清”、“洁”和他题写的“清明上河图”的“明”,这三个字,宋徽宗的一生都没有做到。 让人不得其解的是:众所周知,《千字文》最早是供皇子们学书用的,其内容涉及到有关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其在品德教育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意义更重要。宋徽宗自然从小就熟读《千字文》,又写了许多遍。竟然没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反而成为了治国无方,重用奸佞、挥霍无度的一代昏君。 学过书法的人都了解,即使是天才,也要花费许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去练习,需要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去熏陶。而宋徽宗不仅创作了许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而且是史无前例、后者不可追的书法创造者;他还是同时代卓越的山水花鸟画家和鉴赏大家。因此,宋徽宗一定是个非常勤奋、好学、拥有耐心和毅力的人。何以生在帝王家? 然而,同是文采飞扬的皇帝,命运何其殊异! 在宋徽宗之前五百年的唐太宗(599-649),不仅爱王羲之的书法成痴,自己也精擅书法,甚至绞尽脑汁骗取王羲之所作《兰亭集序》,死后更将其作为陪葬品。但唐太宗“始以武功一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 有理由相信,宋徽宗其后五百多年,缔造了“康乾盛世”的乾隆——另一位酷爱书画艺术的皇帝,曾经同时拥有《瘦金千字文》和《清明上河图》。在深圳拍卖的《瘦金千字文》上有其印鉴“八徵耄念之宝”,它是乾隆皇帝为纪念在位55年并庆祝80寿辰而特别制作的。尽管深圳拍卖品未确定为真品,不要忘记,绝大多数赝品非凭空臆造,而是基于真迹的特征和印鉴等附属品来摹仿。而《清明上河图》上则盖有“三希堂”印章,据记载,其印章的刻制更早于“八徵耄念之宝”。 千年三叹!“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汴河在南宋时期日渐干涸而逐渐被遗弃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也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了人世。有传说,南宋时,张择端为了让宋徽宗赵佶的儿子——宋高宗赵构(1107—1187)不忘记家仇国恨,曾经又重新绘制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献给宋高宗,却不被重视,被退了回来。后人解释,其实赵构怕自己皇位不保,根本不想让父兄回来。 所以,当南宋的抗金名将岳飞(1103-1142),作词《满江红》,吟咏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的时候,在“直捣黄龙府”的征程上,“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未酬之际,被赵构屈死在杭州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上。而赵构则在其父兄的痛苦呻吟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长命皇帝之一。 如今,无论是当年的“胡虏” 、“匈奴”,或者“金人”、“蒙古人”,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几千年的刀光剑影,鼓角争鸣和无数次的山河破碎、恩怨情仇也都淹没在百姓大众的笑谈声中。 这也许正是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所要表现的“清明”吧! 噫!吾何如哉?作此长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