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 阳明书院、诚品书店(2014年3月20日)
阳明山,在台北之北。它既不阳,也不明,既没有多少神奇的传说,也没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只是,由于蒋介石极为推崇明朝大儒王阳明,才把台北之后花园命名为阳明山。
阳明山是一座火山,1985年9月,辟为国家地质公园,面积11455公顷。在台湾的六个国家级公园中,面积最小。由于,它最接近台北,近水楼台,且在台湾半岛的北极端,四季依旧分明。春天的杜鹃、寒樱,夏天的雾雨,秋天枯黄的芒草与冬季纷飞的细雨,四季流转,每一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景色,让人流连。
风景,是自然的杰作,非人力所为,也与人无关。有关的,是风景是否遭到人为的破坏。一地风景之胜,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但风景之恶,如垃圾遍野,河水污浊,则必是人类之过。所以,我来阳明山,不是来看风景的;来台湾,也不是,著名的阿里山日月潭,都不在我的行程之内。
阳明书屋,原是蒋总统在台湾的最后一处行宫。蒋去世后,成为党产,归国民党中央存放档案资料之用。可是,阳明山是火山,空气中弥漫着硫磺,腐蚀性大,不利于书籍保存。台湾民主化之后,国民党将其交还,并对公众开放。
说是蒋总统行宫,其实,只是一座三层楼,地下一层,作安全防卫之处;地上两层,供日常起居和办公之用。行宫,是一座中式建筑,对称、四合院、五开间,前有影壁,内有回廊,中间有庭院。院中植桂树,寓意喜迎贵宾;窗格饰蝙蝠,蕴含万福之意。
有一点不合中式风格的设计是,行宫座南朝北,门,开在北边。中国传统建筑,无论是皇家还是民居,都是南向。其实,南向并没有风水术士说得那么玄乎——北回归线之北,冬天吹西北风,为了抵御严寒,避免喝西北风,当然,要把门开在南面。久之,成了定式。不过,人们忘记了南向最初的功能,却只记住皇帝面南而坐的礼仪了。
阳明书院,基本保持了蒋先生在世时的格局。蒋在阳明行宫避暑之时,已经到了其生命的尾声。深藏在密林之中巨大的行宫里,如没有机要事件,则只有蒋氏夫妇二人。空旷的大房间里,笼罩着一股日近黄昏的落寞。当二人围坐在圆桌上,共进午餐时,虽然,这是特别营造出来的增加温暖的家庭氛围,可是,除去杯盘相击的声响,没有一点声息,连吃饭咂嘴喝汤咂舌的声音,也没有——宋美龄有良好的西式教养,吃饭出声,是不可接受的。——那种彻底的寂寥,是只有独裁者才享有的。
饭后,蒋氏夫妻会来到南向的阳台上,遥望远山。天气晴好的时候,如没有雾霾,没有细雨,能看见台北的圆山饭店。更遥远的地方,则茫茫不可见、不可辨也。
一个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是与书籍的数量成正比的;没有书、只有《四书五经》甚至只有一种红宝书的社会,不是野蛮和蒙昧的,至少,也是专制愚昧的。一个城市的品质,是和书店的数量和吸引力,成正比的。台北,虽有迷人的风景,宜人的气候,醉人的小吃,但,真正能体现其活力和创新的,却是诚品书店。
诚品书店,在台北有多家分店,我住的台北车站地下街,就有一家。不过,10点就关门了。这一间,是24小时,大有与网上书店之决一雌雄的气势。以我的估计,绝大多数商家,会在网络店铺的挤压下倒闭,活下来的,也是经营惨淡。北京的大书店,比如中关村,就关门了。西单图书大厦,借地势之利,坚持着,可是,显然竞争乏力。图书快成了“羊头”,卖的其实是“狗肉”——非书籍开书发票,报销,才是其屹立不倒的奥妙。
诚品书店能屹立不倒,一定有其诀窍。可是,我时间紧急,要紧的是买书,买台湾出版、大陆买不到的书,对诚品之经营特点,没有上心。
我去的时候,晚上10点了。书店各处,散布着各色人等。由于24小时不打烊,所以,买书的,真有一份悠闲,个个不紧不慢,如闲庭信步,又如漫步赏花。我第二天还有行程,不敢怠慢,急急浏览,细细挑选。买了10种,关于日本和台湾的台版书,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尽兴,有点夸张,考虑到重量,有些书不得不忍痛不买,留待下回。
打车离开的时候,12点半了。书店里,依然灯光通明。在大陆,开夜店的商家,多是KTV;睡得最晚的,是“小姐”——此小姐,乃大陆专用,和台湾的小姐含义迥异。在台北,不是没有KTV、陪酒女、舞女和妓女,但也有诚品书店和泡在书店里的读书人。大陆还没有这样的书店,和这样的读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