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仅供参考】 《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 - 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Original 空间作者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Today) 题图:家门口不远的这个伊丽莎白湖,是我过去几年训练马拉松时绕着跑过几百圈的地方。(摄影:作者) 60个日夜,一晃而过; 60篇宏文,永载史册。 60人接力,有你有我; 60盏灯,把黑暗照破。 无数颗心,凝成一团火!
1、 20岁的那一年,寒假结束,元宵节的那一天,我从安徽老家经南京返上海的大学里。 与同行的女同学搭汽车,中午到了南京火车站。人山人海。根本买不到回上海的火车票。后来好不容易买到了南京西站第二天早晨6点钟去上海的车票。 我们穷,舍不得住旅店。夜里就在西站里面的候车室等。等到差不多凌晨2点时,车站等工作人员来了,不许我们在候车室里过夜,要求所有的人都离开。 外面太冷了。大家都不想离开。工作人员就拿着水枪冲着我们滋水,还拿棍子打动作慢的。 候车室里基本上都是民工。只有我们两个女大学生。驱赶我们的棍子打到了我的背。幸好不重。 后来我们就在车站外面等天亮车来。外面刮着寒风,那一夜特别的冷。我和女同学互相抱着取暖,还是瑟瑟发抖。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寒冷的夜。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后来,在武汉封城的时候,我读到那些流浪在武汉回不了家的外地人的故事。他们无处可去,只能在地下通道露宿,也是被驱赶,被子也被水枪滋湿了。 眼泪忍不住就流了下来。 2、 成为方方日记以及方方日记接力的小编,实在是我这辈子都没有想到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正如方方老师在关于 (10)- 关于二湘里写到的,我是二湘的读者,几年前因为格外喜欢二湘的文字,以文字为缘,与她遂成知己。过去几年里,从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狂流》到第二部长篇《暗涌》,以及她的不少其他作品创作,我都非常荣幸地成为了她的第一读者和校对。 2020年的这个春节,我原本是要回国去给爸爸妈妈庆祝他们60年钻石婚的。早在几个月前就买好了大年初二元月26日的机票,赶着初四到家给父母庆贺。回家的心是如此迫切,以至于后来当武汉开始发现不明肺炎的消息传来,先生要我再重新考虑还要不要回的时候,我都以我们家离武汉还远为借口,舍不得取消行程。 但是元月23日的夜,武汉封城的消息传来了。 我忍痛取消了回国的机票。 3、 我是元月31日在高中同学群里,第一次看到同学转发的方方日记的。还记得那是正月初七的日记截图。我读了,觉得喜欢。还跟二湘提起来,问她要不要转发到她的公众号上?正好二湘也有此意,她便去跟方方老师要来,每天转发。 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方方老师的微博被禁了,她于是请二湘帮她发微信公众号。一开始都是二湘自己弄,只是每次收到稿子后请我帮忙再校对一遍并推荐摘要。后来正如她在编辑手记中提到的,有一次她要开会忙不过来,就请我帮忙,从此我开始到后台去放留言,成了留言中常见的“小编”。再后来我也学着去编辑。 我算是理工女吧,机械工程系毕业的,虽然后来来美国读了MBA,小编的活儿也还是第一次做。编方方日记是我第一次进一个公众号的后台,完全不会操作,是二湘打着电话手把手教我的。4月下旬的时候我在微信上认识了一个非常擅长排版的读者,他就开玩笑地说, “(当初)看着粗糙的版式,就知道方方老师并没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在做这件事情。” 作为一个小编,我亲眼见到了千千万万的人如何在深夜里守候,见识到了一篇日记发送后,如何在一个多小时里就10万+, 而后台的留言如何像潮水一般涌了进来。我们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来一眼抓住最精彩的留言放出来,因为如果稍微慢一点,就会被更新的留言覆盖。精彩留言实在太多了。但是,一篇日记经常有数千条留言,而微信平台最多只让放100条,这让我总是对那些花了心血写了留言却不能上榜的读者心生歉意。 那时候,日记经常会发不出来,或者发出后又很快被删。平台也被关了小黑屋好几次,我们不得不打起了游击战,在不同的维度里上升下沉。但是,二湘哪里有那么多的公号呢?不得已,我们通过置顶留言跟读者们求助。很快,十几位读者就陆续跟我取得了联系,愿意贡献出他们的号来,让我特别感动。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几天里,除了二湘“我尽力了”那一天,就是3月5日,《常识是深刻中的深刻》那一天。我们一开始无论如何也无法群发当天的日记,后台无数的留言涌进来询问。这是我当天写在朋友圈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天的日记,后来经过二湘百般尝试,在几个小时之后,居然又发出来了。 4、 转眼到了3月底,方方老师的日记也要写到终结篇了。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平台下面的留言区成为无数读者深夜里的彼此陪伴,正好那时候因为北美的疫情爆发,我也都被禁足在家里不能出门工作了,感谢二湘的信任,在日记结束后就基本让我来负责编11维了。 正好3月25日的日记结束篇后,我认识的一个读者在完结篇日记发布后两个小时内写下了一篇读后感发给了我。我看了,觉得写得好,就跟二湘商量让我把它发出来到11维上。她同意了。那就是3月27日发出来的肆归:再见了,武汉日记。 在这篇文下单留言区,有一个读者留言说:“忽然有一个小小想法,虽然方方日记已结篇,但众多读者却不愿散去,以后能否以今天“肆归们”的读后感续上, 来个大家接力,让另一个“方方日记“生生不息?”我一听觉得有道理,就在这条留言下面回复并留了自己的微信号欢迎大家投稿。于是这篇“读后感”,就成了读者接力的第一篇。 所以现在回头看,这个读者接力完全是读者们自己的主意,没有人曾经“预谋”过。:)因为刚开始我还只是让大家投稿读后感,后来自然而然的,读者们开始在他们的读后感里分享自己在疫情中和疫情后的经历。我觉得特别好,这么多的声音汇集起来,无数个人的声音,正好就可以汇聚成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是对方方老师的日记的一个补充。 5、 刚开始跟着二湘发方方日记的时候,我们心里担忧牵挂的,还只是大洋彼岸的祖国的亲人和朋友。到了编辑日记接力的时候,疫情早已在我所在的美国铺天盖地爆发开来。学校停课了,公司在家上班了,各地都颁了禁足令,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在家整整“禁足”了72天了。 美国疫情刚刚开始大规模爆发的时候,我听我们BURN跑团的一位在附近的一所医院当产房护士的队友说,她们产房护士连口罩都没有,完全是在裸奔拼命。元月底武汉爆发新冠的时候,我们BURN跑团有组织大家捐款买物资捐到湖北。我自己那时候准备回国探亲,也提前买了一箱口罩准备带回去,后来取消了行程,就把大部分口罩寄回去给国内的家人了,自己手里稍微留了一点。听到我们自己的跑友连口罩都没有,我心里特别难受。于是我在我们跑团的微信群里跟大家说,反正现在我们都禁足在家了,是不是我们可以把自己手里暂时不用的口罩给捐出来,送给最需要的医护人员? 于是由我牵头,我们BURN跑团在东湾成立了一个小小的捐助组,大家把自己手中可以匀出来的口罩都送到我家来,由我一起转交给需要帮助的那位队友。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这个小小的捐助组在短短时间内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邻居和朋友们加入,没多久达到了300多人。而我们的捐助对象,早已经从那位队友的产房,变成了覆盖湾区的几十家医院、诊所和社区机构。 在过去这70天里,我们一共募集到了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面罩等在内的近10万只防护物资!几乎每天,在我们家门口都会上演一场动人画面:相识或素不相识的朋友们把自己辛辛苦苦买来的,国内亲人千山万水寄来的,自己都舍不得用的口罩等防护物资在我家门口,“扔下就跑”。 还有不少国内的亲爱的朋友们,也给我们寄来了他们的深情厚谊,支援美国的救灾抗疫。 这些珍贵的物资,都被我们以最快速度送往了附近的各家社区医院。这个由我们跑团的义工制作的短短的录像,记录了在那些早期的日子里,我在一边编稿的同时,一边参与社区救助的一些镜头:(视频编辑:Mingxia;画外音:一枚。video/photo略) 6、 我从小就喜欢文科, 但是数理化成绩也很不错, 高中文理分科的时候就选了理科,想着万一哪天不喜欢理科了,好像随时都还有这个选择可以换回文科来。但是万一学了文科不喜欢,好像再换理科就不大可能了。 大学的时候我被调剂的专业,学的是机械工程。果然是不喜欢。但是那时候的大学里也无法换专业,只好坚持着学完。在大四上学期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换一个自己更喜欢的专业来考研。我报考了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很认真地在一边上课之余,一边啃了十几本新闻方面的专业书,可后来还是以2分之差落榜了。算是断了我的记者梦。 后来的职业道路, 从机械工程师,到销售经理,到来到美国读MBA, 到高科技公司做市场,再到自己辞职来做地产经纪人,似乎都离媒体越来越远。我是无论如何没有想到, 在这多年后的庚子之春的2020, 我一不小心因着方方日记,又跨界加入了媒体人的行列里。 这个媒体人的新角色,我做得有欢乐,有痛苦。 先说痛苦的地方吧。这段时间以来,基本上白天黑夜都在看稿子,看留言,连夜里好不容易睡着两三个小时,也似乎都还在编辑稿件。手机提示我,过去一周, 我的手机screen time达到了18个小时。这可真是触目惊心。 然而,平心而论,作为一个编辑,最大的痛苦却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句话哪一个词就会踩雷,会导致文章发不出去,或者留言墙消失。编稿的过程中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形时,就会头皮发麻,有时候要花好久才能把可能根本都想不到的“害群之马”给揪出来。正如刚刚在输入上面那段报考新闻系的研究生的过往时,突然就提示我文稿涉及敏-感内容了,可能会需要3-4个小时的人工审核才可以发。还好经过过去三四个月的洗礼,我找敏-感-词的能力也在逐步加强了。很快就发现,刚刚导致出现警告的“罪魁祸首”,原来是“人民大学”的缩写。我不由得深深同情一把人民大学的学子们和毕业生。 然而相比于痛苦, 收获和欢乐却是巨大和无与伦比的。 这巨大的欢乐,来自于我们的一个个接力者们。是你们的投稿,让这个空间在过去的六十天里群星闪烁。因着你们的文,认识了你们的人,让我人生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与你们更密切的交往中,得到了我从未想象过的拓宽和加深。 我们的接力者,年龄跨度上,从八旬老翁40后,到十三岁的少年00后,中间一个断代都没有。性别分配上,男女基本持平;职业上,从医生、记者、教师、公务员、工程师、音乐人、司法人员、保安、快递经理、学生等各行各业;地理位置上,也是从海外到国内各省,除了湖北最多以外, 还包括了山东,贵州, 广西,甘肃,辽宁, 广东,北京,江苏, 四川, 天津等各处。 这巨大的欢乐,更来自我们空间的留言者们。每一天,当每一篇发布后, 我最期待的,就是去看后台的留言。空间下读者留言里的智慧和光辉, 我甚至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是我有机会浏览过的微信平台的留言区里从未曾见过的真实,深刻和广阔。你们的留言,包括后台很多没有机会上墙的留言,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滋养,真知灼见,熠熠生辉。我唯一遗憾的是,留言墙只让我放100条,实在是远远不够。为了让更多的留言可以被读者看到,我经常不得不忍心撤掉一部分上墙留言,换上更新的留言。非常感激,被拿下的留言者们给我的反馈,也都是理解和包容。 而我,又怎能忘记,那成千上万,无论我们的接力文推出得有多么晚,也仍然在守候等待和陪伴的读者们?60篇日记, 60篇接力, 120个日日夜夜过去了,仍然有你们在这里陪伴,彼此照亮,彼此温暖。 而这一切的开始,是我们几乎每一个接力者,都在文末深情问候的方方老师。从你的日记里,我知道,20岁的那个曾在南京西站被棍棒驱逐的我被你看见了。你用你的文字带领和抚慰了我们,你面对几乎血雨腥风洗礼里的坚强,更是点燃了我们无数读者心中那良知的烛光。 昨日, 孔雀东南飞的 至暗时刻,历历在目;追责反思,方能晴天,为我们的60篇读者接力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 太阳虽照常升起, 追责和反思却似乎还遥遥无期,我们又怎能就此告别呢?在过去的几个月里,那无数灵魂相知的盛宴和情感相连的峰巅,又让我们如何舍得说再见呢? 7、 经过了这日日夜夜从日记到接力的陪伴,我们都已经不再相同。 我不想告别,不忍告别,不会告别。 过去两个月里,所有的投稿都是到我一个人,由我初选后转给二湘,由她终审,决定可以发的, 再由我来编稿发布。 过去几个月在二湘的十一维空间的小编经历,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也将开启我的下一段旅程。 我和部分接力者们开办了一个新的平台:一枚园地,与二湘的十一维空间形成合作与互补。我们会在“一枚园地”里分享日记和接力中的精华回顾,并准备推出下一个系列:“我手写我心:后新冠时代,普通人的生活记录”。 欢迎大家扫描关注,一起来继续分享,探讨,反思,成长,共筑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十一维会继续刊发具有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的文章,敬请大家期待! 下面这首小诗,是方方日记接力之49: 我愿随喜这思想启蒙的传灯的作者林泉僧昨日写的,我非常喜欢,愿分享给大家: 日记初燃炬,接力复传灯。 移笔一枚园,开智众有情。 他说任他说,我手写我心。 鸿鹄千里势,雷霆万钧能。 诸法因缘灭,诸法因缘生。 今夜一团火,来日满天星! 方方老师在她的方方日记完结篇: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3月24日)里的结尾里说,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 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从那时起,我们又一起随着接力打了又一程美好的仗。而这一仗,仍然并没有结束。我们仍在路上。 此刻,我更想用使徒保罗的另外一段话来勉励我自己,也送给你: 忘记背后, 努力面前, 向着标杆直跑。 我在大洋彼岸的旧金山湾区,祝武汉城里的方方老师安好。祝国内和世界各地的读者朋友们安好。 (编辑:一枚)
【注:一枚:安徽人在北美。70后。理工女,地产经纪人,从方方日记和接力开始的纯业余小编。马拉松跑者。基督徒。两个孩子的母亲。方方日记读者。 二湘: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著有长篇小说《暗涌》《狂流》,小说集《重返2046》。 编者按:因为方方老师不同意为日记开赞赏的缘故,二湘的十一维空间也一直没有开赞赏。而我一直相信,用心写下的文字,是值得,也是应该被喜欢它的人赞赏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