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pifu01的博客
  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
我的名片
pifu01
注册日期: 2010-10-14
访问总量: 850,48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佛子行29-37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节选
· 中观逻辑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友好链接
· 润涛阎:润涛阎的博客
· 摩诃笨蛋:摩诃笨蛋的博客
· 珍曼:珍曼的博客
· 湮灭之城:湮灭之城的博客
分类目录
【生命历程】
· 未曾亲身参与64者,不足与言64
· 他乡遇“故知”
· 信仰与因信称义
· 陪伴 歌曲以及词翻译
· 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 戏说“我将无我,不忘初心”
· 母亲节梦见母亲
· 相遇
· 姑妄言之:我最近的“车祸”
· 如何应对新冠long haul(后遗症)
【天伦之乐】
· 工程师的疑惑
· 俺家小狗
· 小天才:枕套的用途
· 我闺女今天踢了个弧线角球,直接
· 中学生的自杀问题
· 沙滩漫步
· 高奇峰"怒狮"解
· 旋转木马
· 女儿的因果报应观
· 真实的爱情故事
【Buddhism】
· 佛子行29-37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Pig at the Crossing - A film b
· 佛子行 节选
· 中观逻辑论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 佛子行37颂之二2
· 道德经第14章
· 道德经第13章
· 道德经第10-11章
· 第十章
【Notes】
· 见或不见 我的英文翻译-- Maybe
· 梦
· 统一思想:多么伟大的雄思妙想
· 人间地狱
· 中共国叫兽之兽,与中共国高官之
· 从快活老人那里偷来一幅图并题诗
· 随学快活老人 五绝 春早
· 小诗 N 首
· 新唐人和川普关于WI选举所造的谣
· 国民教育与屁民教育
存档目录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4/01/2024 - 04/30/2024
03/01/2024 - 03/31/2024
02/01/2024 - 02/29/2024
12/01/2023 - 12/31/2023
11/01/2023 - 11/30/2023
09/01/2023 - 09/30/2023
06/01/2023 - 06/30/2023
05/01/2023 - 05/31/2023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04/01/2022 - 04/30/2022
02/01/2022 - 02/28/2022
01/01/2022 - 01/31/2022
12/01/2021 - 12/31/2021
11/01/2021 - 11/30/2021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20 - 10/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8/01/2020 - 08/31/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9/01/2019 - 09/30/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1/01/2018 - 11/30/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10/01/2016 - 10/31/2016
08/01/2016 - 08/31/2016
07/01/2016 - 07/31/2016
06/01/2016 - 06/30/2016
05/01/2016 - 05/31/2016
04/01/2016 - 04/30/2016
02/01/2016 - 02/29/2016
01/01/2016 - 01/31/2016
10/01/2015 - 10/31/2015
09/01/2015 - 09/30/2015
07/01/2015 - 07/31/2015
06/01/2015 - 06/30/2015
04/01/2015 - 04/30/2015
03/01/2015 - 03/31/2015
02/01/2015 - 02/28/2015
01/01/2015 - 01/31/2015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09/01/2014 - 09/30/2014
08/01/2014 - 08/31/2014
06/01/2014 - 06/30/2014
04/01/2014 - 04/30/2014
03/01/2014 - 03/31/2014
02/01/2014 - 02/28/2014
01/01/2014 - 01/31/2014
11/01/2013 - 11/30/2013
10/01/2013 - 10/31/2013
09/01/2013 - 09/30/2013
06/01/2013 - 06/30/2013
04/01/2013 - 04/30/2013
02/01/2013 - 02/28/2013
01/01/2013 - 01/31/2013
11/01/2012 - 11/30/2012
10/01/2012 - 10/31/2012
09/01/2012 - 09/30/2012
07/01/2012 - 07/31/2012
06/01/2012 - 06/30/2012
05/01/2012 - 05/31/2012
03/01/2012 - 03/31/2012
02/01/2012 - 02/29/2012
01/01/2012 - 01/31/2012
12/01/2011 - 12/31/2011
11/01/2011 - 11/30/2011
10/01/2011 - 10/31/2011
09/01/2011 - 09/30/2011
08/01/2011 - 08/31/2011
07/01/2011 - 07/31/2011
06/01/2011 - 06/30/2011
05/01/2011 - 05/31/2011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末法时代如何修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解 7
   

今天继续讲《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这节课,内容不算很多,先讲利养的二十二种过失。此处,藏译本分为三十种过失。再讲愦闹的二十种过失,这是今天的主要内容。

首先说一下,在西方经济学家,或者是现在的世间人看来,今天的内容不一定很适合,因为贪求财物、利养,对自己的修行各方面都造成障碍,所以佛陀在这里着重讲利养的过失。从非修行人、世间人的层面来讲,他们觉得利养很好。有了利养,办事方便,生活也快乐。暂时、究竟等各方面来讲,有利养是最好的。世间上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年轻到垂暮一直追求利养。

藏文《大藏经》讲,རྙེད་པ་དང་བཀུར་སྟི།即利养有两层意思。རྙེད་བཀུར།一指利养,二指恭敬。为此,我今天下午对照了很多汉藏词典,发现“利养”一词,在汉语中没有恭敬的意思。利养,不管是从利还是养方面,都指获得利益。རྙེད་བཀུར།一词,有利养和恭敬两种意思。世间八法也讲名闻利养或者恭敬、快乐。此处的利养,按照藏文的意思,是别人对你的恭敬、赞叹、喜欢也隐藏在此词中。两个汉译本都用“利养”两个字,下面我就按利养的意思来解说。

上一节课讲到,作为初学菩萨,舍弃世间法,真正去修行,可以产生智慧,因为智慧依靠种种因缘而产生。在座各位也是这样,有些人呆了十年八年,但他的因缘不正确,相续越来越刚强难化,没有被调伏。最后离开时,还是跟刚来的时候一样,下山后更加野蛮,也许有这种情况。若真正修持正法,初夜、下夜不睡觉,知足少欲,以种种方法积累资粮、遣除障碍。这样修,你的智慧一定能产生,因为智慧是因缘法。一阐提就另当别论,但其他人都能以修行产生智慧。

今天继续讲,修行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不管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真正学大乘佛法,看破今生的修行人,利养对他的人生而言,是很大的障碍。汉传佛教的前辈大德们,经常讲看破、放下、自在。很多道场对此也很强调,在醒目的地方,都贴有这几个字。同样地,藏传佛教很重视舍弃今世,即舍弃世间利养。前辈修行人,除了基本的生活所需,不会积累很多财富,这样修行才会成功。财富没有大过失,但是凡夫人有了财富和利养后,就开始执着,各种不合理的情绪在自相续中不断产生,最后利养成了修行的道障。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嗔恚故。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什么是名闻利养的过失?”为什么佛陀经常在佛经说利养有过失,为利养故,为名声故?佛陀在相关经典中,经常讲利养和名声,那它的过失是什么?“如果观察,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是怎样的?”前面部分讲利养的过失,后面部分菩萨通过观察后,知足少欲,不生烦恼,这两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弥勒菩萨代表大家,问这个问题。

汉译本中,利养的过失有二十二种。藏译本把其中某两个利养的过失合并在一起,并增加了不同的说法,故有三十种过失。在这里,我们稍作分析。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当观利养。”上面讲的慧行菩萨,有一些利养也没事,他不会被这些财富所转,依此可以饶益很多众生。他看利养是如梦如幻,对他而言,没有大的执着,束缚不大。就像以前讲过,蒋扬钦哲旺波尊者那么富裕,但他没有什么执着。华智仁波切,显现上只有一个木碗,但是他很执着[1]。后来他的上师对他作了一些教诫。下面开始讲利养的二十二种过失。

一、当观利养。生贪欲故。即观察利养有什么过失呢?有了利养,相续产生贪欲。以前没有财富,贪欲很少;有了利养,渐渐变得执着。像你以前没有银行卡就没什么,有了以后就经常摸一摸口袋,看它是不是丢了?要不要把它跟系解脱拴在一起?(师笑,众笑。)产生贪欲故。像我的系解脱,是法王在世时做的,后来很长时间不见了,前两天才找到。不知道放到什么地方,应该是放在法王加持过的地方?但你们别认为我这里面有什么东西,里面是空的。这是第一点,因为有利养,对它产生贪爱。

二、当观利养。坏失正念。应该观察利养,没有利养的时候,心很清净。有了利养,坏失正念。以前修行很不错,现在却越来越不像修行人。以前的正知正念,全被毁于一旦。生嗔恚故。先产生贪心,后产生嗔恨。为了你的施主、财富、房屋等这些事情,经常生贪心。如《入行论》云: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即有贪心,就经常生嗔恨心。对人、财物不贪执的人,嗔恨心不严重。这一点从现实生活也可以看得出来。一个人嗔心严重,就说明其相续的贪心和执着,也很严重。因为贪心和嗔心是相辅相成的。为了利养,历史上有些人做各种各样很过分的事情。

在米拉日巴的传记中,有一位匝普瓦格西。此格西在当地开法会时,法座是最高的。后来大家觉得米拉日巴尊者的修行很好,就把尊者的法座放在最高处,匝普瓦格西的法座放在第二位。匝普瓦格西很不开心,他想,如果我给米拉日巴尊者顶礼,他会给我回礼,这样别人就会恭敬我。于是他为了得到尊者的回礼,就向尊者顶礼。但是米拉日巴尊者的习惯是,只对上师顶礼;对其他人,尊者是不会顶礼的。匝普瓦格西期望落空,得不到尊者的回礼。于是,他怒火冲天,与其他人勾结,给米拉日巴尊者送毒药。以米拉日巴尊者的修行境界,尊者是了知的,但基于种种原因,显现上享用了他的毒药。有些历史说,尊者因此示现圆寂。

从历史上看,为了利养、财富等种种目的,不要说修行人,连世间恶劣的人都做不出来的事情,有人因为利养做了。今天所讲的利养过失,大家好好思考一下,凡夫人容易因为利养产生烦恼,做不如法的事。

三、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应该观察利养,有了利养,会患得患失,想着利养会不会失去?会不会不断增长?人变得越来越愚痴。以前修行很好的人,得利养后,只顾沉溺在利养中。这种情况,修行人当中也有。有些法师,以前修行很好,特别精进,生活也很清净。后来因为有利养,他经济条件好,就经常沉溺其中。像法师等人,稍微出名的时候,利养相比以前是不同的。以往过清贫、清净的生活,后来得到很多供养。有些人不把它当真,做上供下施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有些人贪心比较重,有供养后没法转为道用,以此失去自己的修行,产生愚痴。他以前智慧很不错,得到利养后,渐渐变得愚笨。

四、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应该观察利养,依靠利养,生起高下嫉妒心。有高下之较,有嫉妒心,害怕别人进步,超过自己。因为利养,嫉妒心的心火越烧越严重。如果没有利养,就不会攀比,不会对别人不满。因为心有高下、执着、贪求,导致嫉妒心越发严重。

五、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应该观察利养,对自己的亲友、施主产生吝啬执着。为了施主对你供养,对他们的财物产生嫉妒心,经常欺诳、诱惑他们,这种嫉妒心还是很可怕的。如《入行论》云: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施主的财物,在施主手里,还是在谁的手里,对自己而言,都没有差别,因为不属于自己。但是自己为了得到利养,施主对别人作供养时,自己心里很不舒服,产生各种痛苦,有这样的情况。

有经典讲,提婆达多让未生怨王想起小时候的事,挑拨他和频婆娑罗王的父子关系。为了能够显现神通,欺骗施主,提婆达多到处找人教他神通,目犍连、舍利子都没有教他,最后他找到了阿难。阿难虽然没有得果,但是他过目不忘、智慧很好,而且提婆达多是阿难的哥哥,阿难就给他教了禅定。后来提婆达多得了四禅,经常显现各种神通,得到了很多利养。在当时的历史上,包括提婆达多的五百个眷属,与提婆达多一起获得了很多利养。[2]

六、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应该观察利养,为了得到饮食美味、妙衣,行各种谄曲之事。显现上是一套,实际上是另一套,做各种假相的事情,装模做样,诈现威仪。现在有些佛教群体中,有很多人不是上师的,装成上师。不是活佛,装成活佛。不是大成就者,装成大成就者,唯一目的就是要利养。除了利养,他们不见得有其它政治目的、军事目的。他们很善巧,对于如何诱惑别人,如何以谄曲的方式抓住别人的心,这个专业他们很懂。他们也有调研,知道现在的人喜欢什么,像喜欢念咒语、转经轮、甘露丸……对这些都很清楚。

在座各位,如果你在学院,在道场里,自己的行为要清净。有些人因为自己的愚笨,好心好意推荐这个、推荐那个。一会造佛塔,一会供僧等做很多事情。虽然种下善根,但现在很多的假相,尤其在网络时代,真的很难分析。在这个时候,如果行为不如法,反过来说,就造了非常严重的罪业。所以,大家对自己的行为,一定要负责。在佛学院,大家要过清净的生活,没必要到处宣传,如果把佛法和利养混在一起,这样真的很不好。如果你想发财,获得地位,请你不要用佛教的招牌,出家人、居士的身份,你可以变成网络诈骗者。我昨天看到一个僧人说:“我从今天开始不会以出家的身份……”意思是否以在家身份欺骗别人?我不知道。每个人要守护自己的身口意,即使要饶益有情,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都要看形势,各方面都要观察好。

七、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应该观察利养,有了利养,会舍弃四种圣者种姓。圣者种姓的威仪,是简单的衣服、食物、床榻,其事业是闻思修行。如《俱舍论》云:འདོད་པ་ཆུང་ལ་ཆོག་ཤེས་པ་འཕགས་པའི་རིགས།གསུམ་ནི་ཆོག་ཤེས་བདག་ཉིད་དོ།།彼等无贪圣种中,三者即是知足性[3]。即知足少欲者是圣者种姓,那什么是圣者种姓呢?按照声闻乘的观点,如《毗奈耶经》云:仅依简陋法衣、乞食、卧具,即为知足者,乃圣者种姓;乐断乐修者,乃圣者种姓,是为四种。即真正的圣者,不贪吃穿,不贪床榻,精进闻思修行。有些人对吃穿不是很在意,很重视闻思修行,这种人可以叫做大活佛,因为其圣者种姓已经显露了。有些人爱吃,爱穿好的衣服,对床榻、住处的要求也很高。他对闻思修行,却一点兴趣都没有,这不是圣者种姓。不要说一般人,像有些高僧大德,如果整天都是吃喝玩乐,那不见得是圣者,可能是“幻化而来”,不是真正的圣者种姓。耽著名闻利养,会远离四种圣者种姓的功德。如《佛遗教经》云:若离惭愧,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即无惭无愧也很可怕,如果有惭愧心,则有一切善法的机会;无惭无愧者,与禽兽无别。

八、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应该观察利养,有了利养,初学者菩萨会受到其损害,所有的未来、现在、过去十方诸佛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讲是不开许,不会赞叹的。此处,藏译本把“一切诸佛所不许可”单独列为一项。隋译本则把“一切诸佛所不许可”与“无惭愧故”放在一起的。数习憍逸生高慢故。数数地积累骄傲、放逸、傲慢。

骄,如《亲友书》云:及以种貌闻韶华,权势而骄视如敌。即对自己的种姓、相貌等满足,但他不一定说出来,只是自己很高傲。

慢,《俱舍论》把它分为七种傲慢。有利养的人,容易骄傲。在学院,你有好的房子、好的衣服,大家或会用另一种态度来看,这是什么途径来的?但世间不是这样,人稍微有点财富,就得意洋洋,态度完全不相同,自然而然有傲慢心。[4]

修行人有了利养,其示现也会不同。以前学院有位法师特别贫穷,有一次下山后,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回来的时候带着一批眷属。那时候的他,拿着大老板用的黑色钱包,态度傲慢,可见利养很快就能把人的相续毁坏。修行好的人,无论有多少福报,他的行为、形象也没变化,还是那样谦虚。但有些人只要有利养,马上变成另一种人,看不起身边的亲朋好友,只是看着虚空,不会看身边的人。像这样,利养会令人产生傲慢心,其不知天高地厚的心态,旁人一目了然。

如《杂宝藏经》云,佛言,利养之害,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云何为破,破持戒之皮,禅定之肉,智慧之骨。即利养能害一切,而且破皮——破坏戒律,破肉——破坏禅定,破骨——破坏慧,破髓——破坏自己的善行。利养会破皮、破肉、破骨、破髓,依靠利养会毁坏善根。不仅是修行人,世间人有了利养后,也是这样。比如一个领导,本来非常廉洁清净,有了利养以后,完全变了。破皮、破肉、破骨、破髓的过失,全都在他身上出现。

 

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当观利养。多所贪著犹霜雹故。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能令一切他论胜故。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当观利养。互相嗔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当观利养。为于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于法住。堕恶道故。

九、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此处的“胜福田”,隋译本翻译为尊者,藏译本翻译为上师[5],殊胜福田可以说是上师吧。应该观察利养,有了利养后,对殊胜的福田起轻慢心--对自己殊胜的老师、阿阇黎、辅导员,都看不起了,生轻慢心。此处,藏译本把“于胜福田起于轻慢”单独列为一项。此译本则把前者与“为魔党故”放在一起。为魔党故。有了利养,自己最后变成魔的眷属,像着魔了一样。晋美朗巴尊者在其著作《功德藏》里说过,作为修行人,如果所有资具样样具足,法没有修成,魔已经成了。作为修行人,若条件太好,则很难修行。凡夫在利养面前,心是很脆弱的。自己像温水煮青蛙,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渐渐变成很糟糕的修行人。对此,我很有感觉,以前的自己,很努力很精进。有了利养后,道心弱了,行为会不如法,闻思修行也不精进,可见利养为我带来很多过患。对大多数人来讲,修行境界没有稳固时,尽量少一点利养,这对修行人是很好的事情。否则自己认为:“我现在还可以,别人对我恭敬供养,现在我的闻思修行,真有结果了。”呵呵,但这是好的,还是坏的结果?很难说。由此可知,这部经对我们修行来讲,很重要。

十、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应该观察利养,有了利养后,散乱、贪嗔痴、懒惰懈怠……各种恶法自然出现。而所有的善法,像闻思修行、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对众生的慈悲心,渐渐减弱。最后在利养的战争中,自己被打得头破血流,无法站立。

十一、当观利养。多所贪著犹霜雹故。藏译本中,多所贪著是单独列为一项[6]。应该观察利养,有了利养就有对各方面的贪着与染污。犹霜雹故,藏译本是单独列为一项。就像世间当中的庄稼,打霜以后就没有了;或是下冰雹,一般人或许不在意,对有庄稼的农民来讲,一下冰雹所有的庄稼都毁坏了,利养就相当于是打霜或者下冰雹。如《大庄严论经》云:雹害及一世,利养害多身,雹唯害于财,利养毁修道。下冰雹只是对今世的财物有害,不是害多生累劫,下冰雹只是对庄稼有损害。作为修行人,越来越多的利养,毁坏了他今生来世的所有修行成果。我们下冰雹的时候很害怕,会不会打到我的头?会不会打到我的花、我的田地?凡夫有了利养很开心,今天一个人供养10万块钱:“我是不是黄财神修得很好,是不是单坚护法神的加持力,是不是念了地藏王菩萨的加持?这个10万块钱怎么办呢?”晚上睡不着,第二天把闻思修行都放弃了。他想:“要有一点利润,光这样留着,现在人民币也贬值,这10万块钱还是要用上,其中1万块钱用于善法。剩下的我还是要留着,做点理财?”像这样,修行慢慢就毁了。

十二、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应该观察利养,对亲友、施主、家人,经常要看他们的脸色。“今天施主有点不开心,好长时间没给我打电话。他是不是不开心,那我以后怎么办?”然后你就给他打招呼:“你最近怎么样?”没想到你的修行也倒退了很多,因为要看这些施主、亲人的脸色,故产生各种各样的忧恼、痛苦。如果没有这样,就不会痛苦。如《大庄严论经》云:由贪利养故,不乐闲静处,心常缘利养,昼夜不休息。贪利养的缘故,不乐闲静处;心常常缘利养,昼夜不休息。世间人经常心攀着利养,自己连昼夜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十三、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应该观察利养,得到利养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得到喜欢的财物,像瓶子、手表。自己喜欢的财物,平时没有毁坏,那可以。但如果毁坏了,或被别人偷了,心里非常痛苦。《极乐愿文》的公案中说,有比丘死的时候,贪着钵孟、妙衣,这样的公案比较多。以前我讲过,元朝的金碧峰禅师,修行很不错。有次国王供养了他一个金钵,有说是玉钵。他对钵很贪着,保护得很好。每天禅修的时候,他把钵隐藏在一个地方,很执着。后来阎罗王看到他寿命已尽,派两个阎罗卒去抓他,但好几天都找不到。于是阎罗卒问当地的土地神:“为什么找不到金碧峰禅师?”土地神答:“你们想要找到他,就敲一下他的钵,他最执着这个。”两个狱卒就敲金碧峰禅师的钵,金碧峰禅师果然出现了。狱卒准备用绳索抓他,他想,原来是因为自己贪执这个钵而被抓。于是他把钵盂扔到地上,钵盂粉碎后,他当下开悟,诵了一个偈颂:“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7]他真正获得了像虚空一样的境界:“如果你们想要拿我,除非铁链能够锁住虚空,除此之外你们没办法。”世上很多事物,因为你执着,最后让自己解脱不了。自己最执着的东西,临死的时候,不要放在心里面。像我,没什么可执着的,但对我的念珠会不会执着?这个念珠我戴了很多年,当时买的时候才2块钱。这么久了,有时候找不到,我心里有点着急。对其他像钵孟、房子,没有什么好执着的,到时候把它烧了好一点。执着东西真的不好,这种心的近取因很可怕。如果没有转为道用,临死时对财物产生一刹那的忆念,果报很可怕。

十四、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此处的内容,藏文译本分为两项[8]。意思就是应该观察利养,如果有利养,比如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忘得很快,白法削弱,因为有了利养,令你善法和白法的境界越来越减退。

十五、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应该观察利养,四正勤——已有的恶消除,没有的恶不要积累,已有的善不要退失,未有的善要生起。能令一切他论胜故。藏译本是障碍他人产生信心[9],这里讲让一切他论胜过自己。比如说外道或其它论典胜过自己,因为有利养就不管修行,别的世间论典都已经胜过你了。

十六、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要观察利养的过失,因为自己得到的神通、智慧,要么全部违背,要么全部退失。意思就是,因为利养,自己没神通也说得了神通,没有得智慧说得了智慧,做很多违背真相的事情。

十七、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应该观察利养,先前得到利养,后来又失去利养时,会产生怨憎之心。有佛经讲,以前有施主供养一个婆罗门,后来施主又看到一个独觉神通比较大,开始供养独觉。婆罗门看到自己的供养没有了,到处去诽谤独觉。这是佛陀前世的故事。意思就是,先得到利养,后来又失去,失去以后不开心,因为利养产生很多怨恨、憎恨。如果你对利养不关心,有供养无所谓,没有也无所谓。此处藏译本也是单独立为一项。

十八、当观利养。互相嗔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要观察利养,互相嗔嫌,互相说过失,众多的觉观,觉观是分别念,分别念越来越多,互相说过失也越来越多。

十九、当观利养。为于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应该观察利养,为了邪命养活造各种世间琐事,整天想为得到利养怎么样去做,这样不会有快乐的时候。如《福盖正行所集经》云:多求不遂,发生热恼。无欲无求,心则安隐。为了利养经常求得多,痛苦也多。没有欲望,就没有什么可求的,快乐也是自然而然来的。

二十、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三摩钵底,藏译本译为无量心[10],意思就是应该观察利养,因为利养的缘故禅定退失,解脱三昧退失,无量心也退失。心如淫女能退失故。藏译本说淫女是能勾引、引诱别人。同样,利养引诱我们。引诱过后,令我们的智慧、禅定全部都退失。此处,隋译本也不是很好懂,像淫女的心一样,智慧、寂静都一一远离,淫女整天想着贪欲,除了邪行以外没有解脱的心。

二十一、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舍离智断,藏译本和隋译本都没有[11]。如果非要解释,就是远离断证功德的意思。应该观察利养,依靠利养而舍离了断和证,之后堕于地狱、饿鬼、旁生。阎摩罗,也就是阎罗狱卒,饿鬼种姓。因为利养断了断证的功德、智慧的功德,这句话,藏译本没有。另外还会堕入三恶道当中。

二十二、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于法住。堕恶道故。提婆达多,大家都知道,有经典说他已苦行了十二年,十二头陀行做的很好,能背诵六万部经典,这些经文一头大象都无法承载,但是后来因为利养,所有的功德都失毁了[12]。乌陀洛迦,有讲是优陀罗家,以前贪执利养,后来变成飞狸。有法师说这是一个饿鬼的种类,藏译本有"是有"这个名字,但不是特别熟悉,跟提婆达多比较相同,可能是同类。刚开始有世间、出世间的功德,后来因为利养而退失,最后住于恶道。

以上按照汉译本讲了二十二种得到利养的过患,大家都要记住。讲的时候,我只是字面上解释了一下。你如果有信心,仔细观察利养对自己的修行,有没有利益?作为初学者,利养对自己还是有损害的。只要自己的生活过得去,其它不用太担心。没有福报的人今天很开心:“我的修行有把握。”福报现前的人,可能有点不开心:“怎么办呢?这些也舍不得。有的富豪说钱来得很容易,但是花钱很痛苦。”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一切过皆悉不生。堪为诸佛清净法器。而不系属在家出家。住于真实最胜意乐。不为卑下亦不惊怖。离诸恶道堕落畏故。无能映蔽舍耽味故。众魔境界得解脱故。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诸天及人亦当爱羡。于诸禅定而不染著。住边际故。其心质直无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见其过故。如说修行能住圣种。同梵行者亦当爱乐。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胜意乐当舍利养。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为断贪爱而发起故。

佛告诉弥勒菩萨:“作为初学者,应该如是观察利养的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烦恼。”不管对人还是财富,不要产生过多的贪欲。贪欲越来越多,带来各种各样的痛苦,修行根本谈不上了。我们应该在很清净的生活中修下去,如果连清净的心态都没有,想得到出世间的功德很难。这是为什么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少欲菩萨。于一切过皆悉不生。堪为诸佛清净法器。”少欲菩萨于一切过失不会产生,而且堪为真正的清净法器。贪欲很少,为他讲法他能听得进去。如果欲望很多,嗔恨心很严重,烦恼粗大,就像《如意宝藏论》讲的十六种暇满难得。而不系属在家出家。另外两个译本都这样讲。没有利养,就不会成为在家出家人轻慢、厌恶的对境。因为有利养,大家都对他产生邪见,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在他们面前不是很如法。住于真实最胜意乐。住于真实的意乐中。不为卑下亦不惊怖。对利养没有耽著,不会有卑下的情绪,像“这个东西别人都有,就我没有。”也没有恐怖,担心会不会财富被偷走、抢走了。离诸恶道堕落畏故。远离一切恶道,也没有堕落恶趣的畏惧。无能映蔽舍耽味故。见其过故。没有各种遮蔽,不会贪着美味。众魔境界得解脱故。在众魔的境界中得到解脱。有利养,众魔有机可乘。没有利养,就没有什么害怕的。因为有利养的执着,晚上不关门都害怕。没有利养的执着,没事,谁也不会吃自己的肉体,没有畏惧心。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诸天及人亦当爱羡。一切诸佛都赞叹,为所有的天人和人共所敬爱。于诸禅定而不染著。所有的禅定都不会染着。“住边际故。”这句话稍微有点难懂,隋译本指不染着禅定寂静,藏译本指修禅定而得以清净[13]。住边际,藏译本的意思就是修禅定,而且禅定不会有染污。没有利养的人,修禅定很清净。像炒股的人,根本没办法坐得住,看指数上了没有,下了没有。股价跌了,心里不舒服,半夜三更还盯着、看着。现在很多老年人喜欢炒股票,不念阿弥陀佛。禅定的染着是利养。其心质直无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没有利养心,没有谄曲,在五欲中也不会放逸,因为见到利养过失的缘故。

如说修行能住圣种。同梵行者亦当爱乐。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胜意乐当舍利养。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为断贪爱而发起故。这样的修行,能住于圣者种姓,持梵净行的人也喜欢他,因为与他有共同的行为。佛告诉弥勒:“如果有菩萨智慧聪敏,应该了知如是功德。”有智慧者,应知道利养的各种过失,以殊胜的意乐来断除利养,住于少欲,断除贪爱而发起真正殊胜的意乐心。

上述是二十二种利养,因为时间关系,没办法讲得太广。

接下来讲二十种愦闹。法王如意宝讲完此经后,我们讲经时经常引用此处的二十种愦闹,下面简单讲一下。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愦闹中过。若观察时。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弥勒菩萨代表大众问:“世尊,什么叫做愦闹的过失?如果观察时,菩萨独自住在寂静的地方,是不是不生烦恼?”愦闹有散乱的意思,也有热闹、混乱、喧闹的意思。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散乱、愦闹对他来讲,是很大的过失。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弥勒。云何名为乐于愦闹二十种过。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四者多饶贪欲。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者世话。七者离出世语。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习。九者舍离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著。十三者多诸觉观。十四者损减多闻。十五者不得禅定。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佛告诉弥勒菩萨:“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有二十种过失。如果没有这些愦闹,住在寂静的地方,不生热恼。”学院跟大城市相比,算是比较寂静的。除了闻思修行、发心,没有其他事情,但是跟有些寂静的山洞森林相比较,也有各种声音、各种人群,不算特别寂静。

愦闹有哪二十种过失呢?

一、不护身业,在愦闹中没办法护身业,天天造业。

二、不护语业,在灯红酒绿中,哪里能护持自心?故在嘈杂、说绮语的场合,无法护持语业。

三、不护意业,心里被贪嗔痴、邪见所转。

四、多饶贪欲,一直被贪心转,增长贪心。在城市里,诱发贪心的因很多,此处,藏译本还有增长嗔恨心的意思[14]。下面的过失,有些在藏译本里面是合在一起,其他与隋译本大致相同。

五、增长愚痴,有些在寂静地呆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人,到了城市以后,闻思修行的出世间智慧很难增上,这也是正常的。世间的智慧还会有一些吧,不然活不下去了。

六、耽着世话,世间的战争、爱情等各种语言,在愦闹的地方肯定多。

七、离出世语,离开了出世间的解脱、菩提,这种语言越来越少。大家都在说如何赚钱、如何竞争。

八、于非法中尊重修习,对世间各种造恶业的非法感兴趣。

九、舍离正法,没有平时的闻思修行的正法。

十、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在这样的群体中,魔王随时想找你,很方便。你没有念咒语、没有护轮,每天看电视、上酒吧。在浑浑噩噩中,魔众找你很容易。

十一、于不放逸未曾修行,这两项藏译本只有一项[15]

十二、于放逸行常怀染着,意思就是,经常处在放逸的状态中,没有很好地修行,三门没有正知正念守护。

十三、多诸觉观,分别念很重,此处,隋译本也是分别念的意思[16]

十四、损减多闻,以前的多闻,现在消失怠尽了。以前学过中观、因明,广闻博学。但到了散乱的地方,学过的都几乎忘了。

十五、不得禅定,不得寂止。

十六、没有智慧,没有胜观。

十七、速疾而得非诸梵行。以前是出家人,在愦闹的地方呆一段时间,最后梵净行也没有了,变成了非梵净行。

十八、不爱于佛,在散乱地方的群体中,受环境的影响,对佛和佛像渐渐没有信心。

十九、不爱于法,对佛所讲的法,也没有信心。

二十、不爱于僧,对僧众也没有信心。[17]

佛告诉弥勒菩萨:“关于愦闹,有这样的二十种过失。”这二十种过失比较好懂,大家要经常以此反观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过失。如果经常处于散乱、愦闹的环境,自相续的道心很容易退失。我们要依止清净的地方,远离二十种愦闹的过失,远离二十二种利养的过失。今天如果写日记,你就可以写二十二种利养的过失,以及二十种愦闹的过失,总共四十二种法。藏译本是三十种利养的过失,以及二十种愦闹的过失,共五十种法。如果不能全部记住,对大多数的内容,我们要去观察,这样对自己的修行很有帮助。我们毕竟需要受教育,要经常改正自己的错误,增加自己的福德、智慧、善心,这样很有意义。

今天讲到这里。



[1] 拓展内容【1】

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1808-1887)在德格的时候,华智仁波切(1820-1892)正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他有一个木碗,伴随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华智仁波切十分喜爱它。当他去拜见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时,见到上师的周围眷属云集,房间里富丽堂皇,宛如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金银财宝,心里想着: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这满屋的珍宝他一定很执着吧!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便一语中的地高声喝道:“华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着,远远不如你对你那木碗的执着!

[2] 拓展内容【2】想学神通的提婆达多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名叫提婆达多的比丘,非常聪明好学,十二年中,修所有的禅定都能够成就,并且诵经六万部,无人能出其右。但是,随着修行时间越久,提婆达多逐渐希望藉由这些成就获得利养。他想了想,觉得唯有学会神通变化,才能够让大家敬畏自己。

这天,提婆达多独自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处所,顶礼佛足后退坐一旁,迫不及待地表示自己想要修习神足通,飞行变化至他方世界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世尊早已洞悉他的动机,淡淡地说:"你先放下这样的欲望,思惟一切世间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

提婆达多心想:"哼!你就是怕我学会神通之后胜过你,才会密藏而不传授。"于是提婆达多比丘离开佛所,又来到人称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前作了同样的请求。已经证得阿罗汉的舍利弗当然明白提婆达多的心性,亦规劝他修学"无常、苦、空、无我"。提婆达多听不进去,骄傲地认为:"舍利弗号称智慧第一,跟我比起来,就如萤火比于日月。没有人能像我一样能诵读六万部经,我尚且不解神足之道,舍利弗又怎会懂得呢?"

第三次,提婆达多找上了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却被尊者以同样的理由所拒绝。调达立刻起了嗔恚之心,心想:"目连自夸神足第一,就是恐怕我得了神足通,令其失去神足第一的盛名。"他觉得这些人既自私又小气,不教便罢,还要他思惟‘无常、苦、空、无我’这么简单的道理,实在看不起人。最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弟弟──阿难。阿难虽然广学多闻,仁慈善良,但因还未证得圣果,不知提婆达多的心思,故不疑有他地教授提婆达多修习神通的次第与方法。

好不容易得到教法的提婆达多,在闲静偏僻的地方专心一意地修法,运用之前禅定的基础,心念从粗到细,由细还粗,身心和合渐渐离地,飞升屋顶乃至虚空,作十八种神变,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从东而没、从西而出,从西而没、从东而出;或化多分身还合为一,或穿墙越壁,了无障碍。

提婆达多知道自己已经修习成功,便从空中而下,进入宫廷谒见频婆娑罗王的儿子阿阇世太子,并在太子眼前化作小儿,面如桃花,庄严无比,跳坐太子的膝上任其抚玩。阿阇世太子欢喜无比,认为提婆达多比父亲所尊崇的世尊还要伟大,便每日赏他五百金,日日形影不离,随时供养不令匮乏。

日后,提婆达多果然唆使阿阇世杀老王作新王,自己并欲害世尊而作新佛,毁谤三宝、出佛身血,造了五逆重罪后,大地迸裂,应时身堕地狱。

典故摘自:《出曜经·卷十四》文字来源于网络

[3] 拓展内容【3】

《俱舍论》:彼等无贪圣种中,三者即是知足性,前三示理末说业,对治产生贪爱故,谋求我所我执物,暂时永久息灭故。

知足少欲是无贪之自性,而且属于圣者种性

四圣种中的前三者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宣说了修行解脱的威仪之理,最后一种则说明了圣种事业。为了对治产生贪爱的根源而宣说了四圣种,其中前三种可以暂时息灭对我所执的贪求,最后一种则可以永久断除我执之身体。

四圣种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一个修行人的威仪应该知足少欲,法衣、食物等尽量简单,因此前三圣种说明修行人趋向解脱的威仪之理,`最后一种说明了圣者的事业,闻思修行就是修行人的事业。而且依靠无贪等三种威仪再继续闻思修行,很快就可以获得解脱。

——《阿毗达磨俱舍论颂讲记》

[4] 拓展内容【4】

A,藏译本把“一切诸佛所不许可”单独列为一项。见下图红线标示处(图略)。

B,隋译本:当观利养无所羞愧,一切诸佛不许可故。--《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俱舍论》七种慢:

1)傲慢:与下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2)过慢:与同等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3)慢过慢:与殊胜者相比,认为自己更胜一筹;

4)我慢:认为近取蕴为我;

5)增上慢:本未获得功德,却认为已获得;

6)卑慢:认为自己与特别优秀者比起来,略显低下;

7)邪慢:本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5] 拓展内容【5】

A.藏译本说的上师。བླ་མ།上师,见下图蓝线标示处(图略)。

B.隋译本说的尊者,见下文蓝线标示处(图略)。

当观利养生于我慢贡高,尊者边不生爱敬,一切人所不记录故。——《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6] 拓展内容【6】

A,犹霜雹故,藏文译本中是单独列为一项。对应处见下图紫线标示处(图略)。

[7] 拓展内容【7】

从前,有一位高僧,名叫金碧峰,这位金碧峰禅师,有很深的禅定功夫。有一天,皇帝送他一个紫金钵。他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对钵起了贪爱。由于他禅定功夫已经到达无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一日,他阳寿将尽了,阎罗王就派了二个小鬼来找他,可是任他们东寻西找,就是找不到!

二个小鬼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去找土地公帮忙,土地公对小鬼说:「金碧峰是个大修行人,他已经入定了,你们是没办法找到他的。」二个小鬼央求土地公为他们想个法子,否则不知如何向阎王交差。土地公想一想说:「金碧峰他什么都不爱,就爱他的紫金钵,如果你们想办法找到他的紫金钵,轻轻地弹三下,他自然就会出定。」

土地公知道,只要紫金钵一响,禅师马上就会起心动念,从定中出来了,他不动念时在定中,小鬼就看不见他;而他只要一动念一分别,两个小鬼就能看见他了。

于是,二个小鬼东找西找,找到了紫金钵,轻轻地弹了三下。当紫金钵一响,

果然!金碧峰出定了!说:「是谁呀!在碰我的紫金钵?」小鬼就说:「你的阳寿尽了,现在请你到阎王爷那里报到。」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这么久,结果还是不能了脱生死,都是贪爱这个钵害的!」于是,就跟小鬼商量:「我想请几分钟的假,去处理一点事情,处理完后,我马上就跟你们走。」小鬼说:「阎王要你三更死,焉能留你到五更。」

金碧峰说:「我这一生都没有犯罪,到哪里去都可以,但可否等我处理一下琐事?我很快就处理好。」小鬼看金碧峰是修行人,便答应了他,说道:「好吧!就给你几分钟。」

于是,金碧峰将紫金钵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然后,双腿一盘,又入定去了。这一回,任二位小鬼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了。

这时,禅师在虚空中说了一首偈子:“若要拿我金碧峰,犹如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

[8] 拓展内容【8】

A,藏译本把“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立为一项。见下图第四行橙色色标处。

四念处

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的内容主要以五蕴为主: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9] 拓展内容【9】

A.藏译本是障碍他人产生信心,见下图倒数第三行蓝色线标处(图略)。

[10] 拓展内容【10】

A.藏译本译为无量心,见下图倒数第一行绿线标示处。藏译本说淫女是能勾引、引诱别人,见下图倒数第一行紫线标示处(图略)。

B,隋译本:“当观利养犹如淫女,智慧寂靖远离故;”——《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11] 拓展内容【11】

A,舍离智断,藏译本没有。见下图红线标示处。

B,舍离智断,隋译本没有。

“当观利养堕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如提婆达多、优陀罗迦闻行故。”——《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12] 拓展内容【12】

佛在这个地方给我们举一个例子。『提婆达多』大家都很熟悉,我们这是老讲经的一个道场,这也是世尊的一个学生,他跟世尊关系非常的亲近,他是世尊的堂兄弟。由於嫉妒释迦牟尼佛,所以不择手段的破坏僧团,造五逆十恶之业,生生堕陷地狱。在《提婆达多经》里面,诸位可以看到。『乌陀洛迦』是饿鬼的名字,这个名字的意思没有翻译,世尊把他列在此地,大概这个饿鬼就跟提婆达多的性质差不多,无恶不作。你跟他们是同类,『同於法住』,这个法是恶法,不是善法,果报一定是堕在恶道。——《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净空法师讲记第十集

[13] 拓展内容【13】

A,住边际,藏译本的意思就是修禅定,而且禅定不会有染污。见下图第四行绿线标处。

B,住边际,隋译本指不染着禅定寂静。

“弥勒,少欲菩萨无有如是等诸过患,当为诸佛法器,不随出家及在家之所欺慢,能无恐畏得清净信,一切恶道皆无恐怖不被降伏,远离一切爱味,离诸魔境当得解脱,一切诸佛所叹,天人所爱念,不染著诸禅定。”——《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14] 拓展内容【14】

A,此处,藏译本还有增长嗔恨心的意思。见下图红线标处(图略)。

[15] 拓展内容【15】

A,这两项藏译本只有一项。见下图第三行紫线标处(图略)。

[16] 拓展内容【16】

隋译本:

佛答言:“弥勒!世间言说有二十种诸患,应当须观,菩萨观时乐独行。何者二十?不护身行;不护口行;不护意行;当有杂欲行;多有嗔恚;多有愚痴;彼于世间多有言说;于出世间减损言说;亲近不敬法;远离正法;魔得其便;当行放逸;令向放逸;多有分别;观减于多闻;当不得奢摩他、毗婆舍那;当速成非梵行;于信佛中减;于信法僧减。弥勒!此等二十诸患世间言说,若菩萨观如是等已,乐独行而不疲倦。”——《发觉净心经》隋北印度健陀罗国三藏阇那崛多译

[17] 拓展内容【17】

《大宝积经》云:菩萨应舍愦闹乐于寂静,舍诸世话观于实义,舍于众务及诸戏论,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弥勒,云何名为乐于愦闹二十种过?

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四者、多饶贪欲,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著世话,七者、离出世语,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习,九者、舍离正法,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著,十三者、多诸觉观,十四者、损减多闻,十五者、不得禅定,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