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生長在農村。上小學一年級時,語文第一課的圖畫是彩色印刷的“我愛北京天安門”。那雄偉的城樓,寬闊的廣場,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至今仍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天安門在哪裡?北京在哪裡?那時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上天安門廣場逛一逛。 對於逛街的印象,就是坐上村里運送公糧或拉煤的兩輪馬車,去三十里外的縣城。 駕車人坐在駕轅的大棗紅馬後邊,手裡舉着長長的竹竿,竹竿前繫着皮鞭。另有兩匹馬、騾子或驢子分別在馬車及大棗紅馬的前邊,左、右各一匹,用粗壯的韁繩及籠頭拴着,拉着馬車。馬車上裝滿麻袋,我跟其他人坐在裝滿小麥的麻袋上面。趕車人手握韁繩,長鞭空中一揮,“啪”!一個響亮,馬車沿着鄉村走了幾百年的土路,在“得兒、得兒、得兒”的馬蹄聲中,一起一伏地開動了。 到了縣城,看大人將一麻袋、一麻袋的小麥,從馬車上扛下來,過秤,然後再扛起麻袋,順着木板搭成的斜坡,上到十幾米高的圓形糧倉,解開麻袋口,將小麥倒進糧倉。然後,坐馬車在幾百米長的大街上溜一圈,看看高樓,看看城裡人,然後回家。 或者是,將馬車趕到縣城的煤場,看整整齊齊,大片大片高高的的煤堆,一望無際地排列在煤場。有時還可看見運煤的火車剛剛進場,大批的工人,拿着鐵鍬,肩上搭着被汗水和煤黑染成黑白色的花毛巾,從一節節車箱裡往下卸煤。我們將馬車裝滿煤屑,過秤,交完錢,一臉烏黑地回家。中午吃飯,將家裡帶來的饅頭,就着鹹菜或油潑紅辣椒吃,再喝點涼水,就解決了。 每次去一趟,回來都要高興好幾天,唾沫星子四濺地向小夥伴炫耀。 上初中時,鄉里的初中是新建的,距離鄉政府所在地,那時還稱人民公社,比較遠。一般小鄉鎮,最繁華的地方都圍繞着鄉政府。每個星期六的下午,回家時,路過街道,常常進供銷社轉一圈,農機站轉一圈,人民食堂看一眼。什麼也不買,當然也沒有錢買。 家鄉有一種小吃叫“綠豆糕”,是用綠豆磨成粉,加上紅棗,柿子,糖等蒸成糕。放涼,就可以上街賣。那時,賣綠豆糕的往往都騎一輛自行車,車後座上綁一塊,約三尺長,一尺寬的木板,木板上放上綠豆糕,有兩寸厚。綠亮綠亮的顏色,透着深紅色的棗泥或柿子,蓋上白色的布,看了讓人垂涎欲滴。賣綠豆糕的右手拿一把切西瓜的大刀,切時,先將刀往水盆里一蘸,根據客人需要,橫、豎各切一刀,再將刀放平,插入綠豆糕底下,將所切下的小塊,放在左手的牛皮紙上。交給客人。盛夏里,吃上一口清涼、甜香的綠豆糕,那滋味實在是令人難以忘懷。 那時小妹還小,剛剛三歲左右。我周末回家時,常常告訴小妹,綠豆糕有多好吃,其實我也沒吃過幾次。有一次,我對小妹說,哥哥下次回家時,給你買一塊嘗嘗。小妹欣羨地望着我,好像就要吃到了。 下個周末回家時,我記着用省下來的零用錢,買了一小塊綠豆糕,小心翼翼地捧着,往八里外的家裡走。天熱,口渴,忍不住打開想吃一口,想想小妹,又包上。再走一段路,又打開,忍住,又包上。最終還是沒能夠戰勝口渴與綠豆糕的美味,在回到家之前,將綠豆糕吃掉了。小妹直到我初中畢業,也沒能吃上二哥買的綠豆糕。 回想往事,不勝唏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