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西下村东,沿引黄大渠20多里到永济县城。由北往南的黄河与东北西南走向的中条山,一西,一南,汇交处围绕着运城盆地的最西南端——永济。黄河的河床在这一段变的异常宽阔,河中间有许多芦苇荡荡的沙洲。滚滚的黄河水流过永济境内后,隐没于沧凉,黛灰的中条山的南麓,进入河南境内。永济地处晋、秦、豫黄河由南往东折拐处内侧的“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
自永济沿同蒲(大同-蒲州)铁路线,与现在的运风(运城-风陵渡)高速公路平行,往西南,在风陵渡过黄河铁桥到达陕西。往东北,至运城直达大同、太原,再转京包铁路线到北京。长大后,我曾经无数次往返于这条路线,离开故乡,去运城、西安求学,去北京工作。列车上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儿时还不能完全理解的故乡风情:自古以来,西下村之外,百里之内,早就是文人荟萃,群星灿烂。
故乡的人们都说: “二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运城。”
且不说更大范围的运城地区,仅在永济境内的百里之地,沿黄河岸边,依中条山北麓,如天上的星辰般,散布着许多名垂青史的先贤遗迹、回荡着流芳百世的警人诗篇。
时至今日,我都常常想象着乘坐冒着浓烟的隆隆内燃火车,汽笛声中缓缓驶过黄河铁桥,然后逐渐加速,进入永济蒲州境内,逐一眺望、瞻仰沿途的这些先贤遗迹:
殷商末周朝初的孤竹国君的儿子,叔齐不愿意继承王位而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违背父命而作国君,以至于兄弟二人为避让君位而先后出走,为忠于商朝而耻食周粟,采薇隐居于首阳山,一称雷首山,最终饿死在山中。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忠贞不二的高洁品行,虽被后世有些人讥为盲目愚忠,但仍彪炳史册,为更多人的榜样。
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 “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位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唐朝边塞诗人王之涣,其光耀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地球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吟咏它的声音,其朴素的哲学思想、与磅礴大气的视野,警示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
坐落于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上的普救寺,是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冲破礼教束缚,缘定终生的地方,现在成了千千万万青年人追求爱情的圣殿。“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纯真爱情的祝愿和向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是用萧瑟凄凉的景调描写缠绵绯恻,凄苦别情的千古绝唱。
普救寺中巍然屹立于黄河岸边的舍利塔,俗称莺莺塔,是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古建筑之一。其巧妙使用地形地貌、独特的建筑结构、特殊的建筑材料所创造出奇特的,与蛙声极为相似的回音现象,是现今科学仍无法完全破解与复制的高超技术。
火车驶过永济市区西南,来到山花烂漫的中条山麓,茂密松林中隐藏着静谧的“中条山第一禅寺”——万固寺。涓涓细流从寺侧的碎石滩潺潺而下,欢快地流进附近山村的水库。景色甚为秀丽。寺中的万固寺塔和十几里之遥的莺莺塔遥相呼应。一塔倚山,一塔傍水,晴空万里时可相互眺望。传说两塔建造人为师徒二人,徒弟建万固寺塔,造型远比莺莺塔漂亮。只是因《西厢记》一书让莺莺塔比万固寺塔更广为人知。
在西安上大学时,有一年暑假,我邀请朋友来故乡玩,我们骑自行车畅游两寺,当时普救寺刚重修完毕,而万固寺则是只有塔,没有寺庙,由当地的农民管理。我们将自行车寄放在好客的山民家中,徒步上山登塔。在塔中墙上的文物名单中,赫然发现属于西下村的新石器时代的瓦当记录。如今,遭破坏的寺庙殿堂已经修复,对外开放。
火车经过蒲坂,永济市区的古称。这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这里为“天下之中”。相传蒲坂为舜都。舜帝曾在涑水河边指导先民耕田、制陶,在黄河上捕鱼,开展生产活动。《二十四孝》的第一孝“孝感动天”就是颂扬舜帝。以致于当尧帝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最终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代先贤。
相传舜帝的出生地就在黄河边上的张营公社的舜帝村。我在常青公社(现在称乡)上初中时,舜帝村的党支部书记是我们西下村嫁过去的姑娘。当时的舜帝村听起来好远,出嫁时从西下村骑自行车要骑几十里的土路,下一个几里长的大坡,大坡旁的村庄就叫“坡下”,下坡容易上坡难。回一趟娘家,新娘子可费劲了。我所在的常青中学刚刚成立,张营公社的学生慕名而来读书。我的同学中有好几个是舜帝村人。每次谈论“舜帝”、“坡下”时,都让我这个从未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的人羡慕不已。
火车行驶百里,快要驶出永济时,可看到祭祀云游四方、悬壶济世的战国神医扁鹊的扁鹊祠,和传说中的埋葬之地扁鹊墓。远远望去,香烟缭绕的祠内至今仍有人在寻医问药,治病把脉。
留下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的唐朝诗人,“诗佛”王维,也在永济的黄土地上长大。灵秀山川孕育出的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音乐、禅都很有造诣。
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河东柳宗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倾城倾国又误国的杨贵妃的祖先,也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永济人。
然而,千百年来,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灿烂群星、矗立着千古名刹的桑梓之地却一直默默无闻,就象有些璀璨明星不被生活的那个时代理解、尊重、重用一样,郁郁寡欢。永济仍然处于贫穷,闭塞的状态。许多的村庄,都如同生养我的西下村一样,只有老人小孩子在留守。有的村庄小学因招不到学生而关门大吉。象我一样考上大学的年轻人,多已远走高飞,想方设法地留在大城市。其他的年轻人也已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开餐馆,遍布全国各地的“永济饺子刀削面”就是明证。平时寂寞的乡村只有在每年的春节才能听到久违的嘘寒问暖、欢声笑语。
不知何时?我的故乡,才能象她哺育的这些先贤,孕育于她的那些千古名篇一样,名扬宇宙。
注:本篇博客书写过程中,部分内容参考“百度网”“永济”词条,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