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化 “大一统思维”在中国的意识形态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一千年前如此,一百年前如此,今天仍然如此。尽管政权轮换,治乱交替,城头变幻了不知多少大王旗,只有一种思想始终没有变,这就是“一统”或“统一”。它被几乎每个中国人珍藏在内心,视为最高原则。台湾或西藏新疆民众如有任何政治要求,衡量标准在中国人眼里是:不在乎有多正当,反正必须服从“统一”,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中共无论做什么违反基本伦常的恶事,只要手执“一统”旌旗,都可以被接受和原谅。中国自秦以后的两千多年,极权体制根深蒂固,不容动摇,其根源就在于民族文化中的“大一统思维”。 自然是多样的,生命的形式变化万千。社会是多元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赞成单极,全都提倡多边原则。为什么到了中国,就要头朝地,脚朝天地颠倒过来呢?恐怕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国的乱世太多。每一代人最害怕的是“乱”。而只提倡“统一”,事与愿违,最终的结果却都是“乱”。 原因不难解释。如果违背事物本来的原理,就一定受到大自然固有规律的惩罚。人的愿望可以十分美好,但违背基本规律的愿望一定落空。中国古代思维和西方现代思维,对事物认知的顺序刚好相反。前者是从整体到局部,后者是从局部到整体。“大一统思维”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在实践上最有代表性的是秦始皇。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第一个多民族大国家(大一统)时代,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等,尤其统一文字(小篆/隶书),对后世历代中国的多民族大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在理论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董仲舒。董沿着《公羊传》从“王正月”到“大一统”的思维路径,提出了天下一统于新王,王一统于天,天一统于元的“立元正始”思想。 但是比较中国历史上的治乱状况,秦之前的两个千年基本安定,少有长期动乱。春秋时期多国并存,相当繁荣。秦之后的两个千年中,统一时期为1200多年,分裂内乱时期为785年(加上统一时期的中后期内乱,约800多年)。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越是追求“一统”“稳定”,越是分裂和动乱?有没有人好好分析过这个奇特的关系? 与人的刻意追求相反,“大一统思维”可能正是动乱的最终根源。这里的道理其实很简单。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人是多元化多样化的,天赋予人的是一人一面,不是千人一面。自治或分治是独立人的最佳状态。家庭的基本单元是夫妻,“捆绑不成夫妻”,只有自愿的夫妻结合,家庭才长久稳定。而在一个“老爷子 ”的统一之下,所有的大家庭都摆脱不了冲突矛盾,每天都面临“不安定因素”。最终大家庭分裂了,亲戚之间反倒相安无事。 这是因为,刻意地追求统一,必然要压迫某一部分人的意志,牺牲某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这种压迫,除了武力之外,别无良方。哪怕欺骗,也有失效的一天。“兵者,凶也”,一种长期“利剑高悬”的状况,不可能引来安定和谐。此外,被压迫那一部分人的意志不可能永远被压服,利益也不可能长久被牺牲。下一次的重新组合,也就是另一次“统一”不可避免。任何一次新的“统一” 开始,同时也开始新的动乱。 原载《动向》2010一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