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艺术之旅(3):巴黎行 我欧洲行的第二站是法国。带着对罗浮宫,艾菲尔铁塔,凯旋门等名胜古迹的向往和对巴黎时装和高档商品的好奇,我坐上了英法的直通火车:欧洲之星(Eurostar) 。出发前,对于法国人的傲慢,我略有所闻,但从未亲身领教过。为了在旅途中减少麻烦和增进与法国同胞的友谊,我从朋友那里学了四句法文:bonjour(早上好), merci(谢谢), pardon(对不起),和 bonsoir(晚安),并将它们工工整整地写在小本子上,以便随时排上用场(结果,前面两句基本上每天都用到, 第三句只在厕所排队时用了一次,最后一句没机会用上因为金融危机法国人早早就回家睡觉去了,晚上只剩下各国游客还在街上作乐)。尽管我抱着对法兰西民族的敬佩和法国同胞的友好态度,在到达巴黎的第一天,我还是感受到了法国人的了冷漠和高傲。经过两个小时的火车,我们终于到达了巴黎的火车总站。但面对着上下几层的火车站台和拥挤的人群,面对着一个个含糊不清的标示牌,和一大堆看不懂的法文解析,我们仿佛乡下人进城,搞不清东南西北。问一下路边的行人,答案一样的无零两可。 最后花了一个多小时才搞清楚通往戴高乐机场的火车的班次,因为我们的旅馆正好在机场的附近。到了戴高乐机场后, 如何用公用电话打通旅馆的服务台,让他们派车来机场接我们又成为我们的另一道难题,因为听不懂公用电话里的解说。无奈,只好请一个有手机的行人帮忙接通旅馆。结果旅馆服务员的回答是:我们来的太晚,超过了接送的时间了。最后,带着被出租车蒙骗的忧虑,我们坐上了一辆出租车,在11pm 以前终于到达了旅馆。经过这三小时的折腾,加上看见火车旅途中铁道两旁那些灰蒙蒙的法国居民住宅,机场内那收费而破烂不堪的厕所,和那含糊不清的指示牌,还有法国同胞哪口齿不清的英文和严肃的表情,我对法国的良好印象一下子大打了折扣。 但随后几天参观的著名景点和法国那辉煌的艺术却让我对法国人的傲慢有了更多的理解,也让我将旅途中的不快完全抛到了九霄云外了。罗浮宫的外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气派,古典气息很浓却又不失现代感,而且]很有艺术性。再加上里面那华丽的装潢和珍贵的收藏如《维纳斯》雕像,《蒙娜丽莎》油画,和《胜利女神》雕像等,让我觉得它比大英博物馆更有艺术价值和更美。这也让我感觉到不枉此行。最让我开心的是,里面大部分的作品都允许参观者拍摄。 但入门是要收费的,而不象大英博物馆那样是免费的。 但是走在这座充满艺术性的古城堡内,一边欣赏着这些无价的艺术珍品,这对于我本身就是一大的享受, 再贵也是值得的。坐落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罗浮宫始建于13世纪, 是当时法国皇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了改建,从而使这座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来又经过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和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当我刚进入罗浮宫时,里面众多的展品和展厅让我有点摸不清东南西北。与大英博物馆不一样,里面的展品不是按照国家地域来划分的,而是按照艺术品的种类来分布的。它一共分为八个区域: 1)古代东方文物,其中包括美索不达美亚,伊朗,地中海以东,印度的文物;2)古代埃及文物;3)古代希腊,伊特鲁利亚及古罗马文物;4)绘画:包括18~19世纪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及北欧的画派;5)雕塑:从中世纪到19世纪中期的欧洲雕塑; 6)工艺品: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的工艺品,以及拿破仑三世的套房。7)伊斯兰艺术。在所有这些展品中,让我最喜爱的是古罗马和古希腊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塑:那洁白无瑕的大理石,那优美的造型,那逼真的表情,比起中国的玉雕有胜之而无不及;还有就是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油画和壁画:那丰富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 那大胆的想象力都让我大开眼界。 我不得不佩服西方艺术家们的天才。 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参观过中国的敦煌壁画。 当时我被壁画里那些逼真的人物表情,丰富的色彩, 和大胆的造型而震撼,因为在此之前我所看到的都是清一色的“红色艺术”。但这些与欧洲的艺术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不是一个档次。 我后悔没有早点来欧洲去领略欧洲这丰富的艺术, 尽管我只是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而已。 第三天参观的凡尔赛宫( Palace of Versailles) 更能让我理解为何法国人如此傲慢。的确他们有值得骄傲的东西,特别是他们具有与其他民族不一样的审美能力, 因而创造了一个个的艺术奇迹, 如歌特建筑和凡尔赛宫。不管是从外观和内部的装潢来说,凡尔赛宫都是我看到过最漂亮,最气派, 最有艺术价值的建筑:那城堡一样的建筑,那灰色但镀金的外形, 那像天堂一样的花园, 建筑里面那金碧辉煌的装潢, 和巨大的皇家收藏都让我叹为观止。法国人喜欢用金色来装潢建筑,但用得非常协调和柔和,如在灰色的建筑上镀上金色, 让人感觉到富贵而不俗气。而不象中国的皇帝也喜爱金色, 但往往与大红大绿合在一起, 给人一种俗气的感觉, 即是在故宫的装潢上也是如此。从凡尔赛宫你能感觉到18~19世纪法国的鼎盛和皇家生活的奢华。凡尔赛宫位于巴黎的市郊。1682年路易十四被迫迁离首都巴黎并迁往此地。 从此凡尔赛宫取代巴黎成为政治和权力的中心。路易十四将此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豪华的宫殿,希望从此摆脱法国贵族的控制。这里占地面积巨大, 能容纳大批的一定级别以上的贵族每年在此服役一段时间, 因而使到贵族们不能发展他们自己的势力。路易十四对凡尔赛宫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改建。 随后, 路易十五,十六对凡尔赛宫也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但都没有像路易十四那样大规模。在法国大革命的前夕, 路易十四被迫迁离凡尔赛宫而回到巴黎。 拿破仑1804年称帝以后, 虽然没有在居住在凡尔赛宫, 但却用它作为皇家作乐的地方。 除了罗浮宫和凡尔赛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外, 巴黎其他的一些地方也各有特色。 与伦敦的街道那喜喜洋洋的格调不同, 法国的街道更显得深沉而壮观, 特别是那些高大灰色古城堡一样的建筑。 人们身上那深色而时尚的衣服,严肃的表情配上深邃的眼睛,让人感觉到法国人从骨质里的散发出来的贵气, 时时都在提醒世人:法兰西民族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拿破仑曾经让整个欧洲吓破了胆, 虽然现代法国已经落后于美英等国。 从路人那严肃的表情上仿佛能感觉到法国人对现状的怨气和不服。尽管如此, 从香榭丽大街上,从Lafayette 高级商场内的品牌商品, 从火车站台那穿着讲究的黑人大妈身上, 我还是能感受到法国同胞那非同一般的审美力和品位。 如果, 西太后当年去巴黎视察一下, 我想她一定回留连忘返, 甚至希望住在凡尔赛宫。 参观完罗浮宫, 凡尔赛宫,香榭丽大街, 我已经觉得法国行的确很有价值, 尽管有语言和其他的不便,甚至有时还会被法国同胞冷落。 因为这让我真正领略到了欧洲艺术的辉煌。 剩下来的景点如凯旋门, 艾菲尔铁塔倒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兴趣。 倒是坐落在塞纳河畔的巴黎圣母让我领略到了法国哥特建筑的风采。 而且法国的唐人街也比较乱,还不如英国的唐人街来的干净。我也没有找到象英国那样的廉价连锁店, 太贵的LV 包包和法国香水我又买不起。由于在英国吃坏了肚子,对这法国蜗牛我已经没胃口了(其实我口袋里的钱不多,想剩一些下次非洲游)。 但对于我,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巴黎是我去的三个城市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城市,无论是从建筑,到人们的衣着, 到艺术博物馆内的收藏, 到各种高档品牌都让我大开眼界。 罗浮宫正门 维纳斯雕像 罗浮宫内展厅
汉姆拉比法典
这艾菲铁塔边上买东西的小贩真是太萨风景了
瓦赛!凡尔赛宫也!
火车站台上的非洲大妈们。够时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