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与万维朝夕相处的众网友们一起送走了多难的2014,翻开2015的新日历。借自己这块小小的博客园地,谨向所有熟悉与不熟悉,有感情和有宿怨的新老朋友问候平安,恭贺新年!
我最终定居万维的时间并不久,只有两三年。尽管开博早一些,约在十多年前,有万维的网墨文集为证,但中间很长一段时间离开,去了多维和明镜。因此这段时间的活跃网友我都不熟悉。具体名字就不报了,报起来一长串,挂一漏万。不过后来多维换了东家,又在明镜丢了密码,连何老板本人都帮不上忙,早先常去的文学城也出于心照不宣的原因把我封了,只好回到万维。不过这次回来就有点找到家的感觉。万维网管明知我的文字敏感,得罪人多,有时为我备受压力,仍支持我写作,每次都给予不同程度的鼓励。网友们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都不对我这个归来户有歧视或偏见。由于我关心的话题比较冷,照我的良师益友,已故寡言的说法“曲高和寡”,但仍能在一叶颠簸的扁舟上找到栖身之地,实践自己“我写故我在”的追求,有不尽的感恩,在此向各位深深鞠躬致谢!
我相信在新的一年,一定会在万维博客和论坛里,读到更多具有精神创新的佳作,不论文学艺术还是思想文化。期待新作的同时回顾旧作,在这里评几句老不死博的大作《我的岳父岳母》系列。知道这个系列的人一定很多,当然也有人没有注意过。我非常喜欢这个系列,每篇必读,每读必感慨。将来这个系列如果有幸整理出版,是一段精彩的中国当代史。中国的史书汗牛充栋,但非常遗憾,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都是帝王或大人物的家族史,没有哪一位知名的历史作家有兴趣写一个小城镇里的一对小右派的生平和经历。只写大人物不写小人物的历史记录是残缺的。从一部残缺的历史里,人们吸收不到营养,只吸取帝王术一类的毒素。所谓以史为镜,在中国是一句空话。没有完整准确的历史,相对而言等于没有文明。道理是,文明体现的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精神追求,而不是少数特殊人物的特供。把普通人排除在外的历史,借给人的是怎样的一面镜子?
我这里把文明理解为精神而不是物质追求,一定会引来很多反对意见。最主要的意见恐怕会说,物质是基础,精神产生于物质。精神追求不能脱离物质,否则就是唯心论。到底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这里就免谈啦,一笔糊涂账。还是借向网友贺年的机会,谈一点自己的心得,精神活动到底对物质活动有多大的依附性,两者是怎样互动的,它们各自的地位和关系到底如何?不搞清楚这些,最终可能走两个相反方向,一是笃信物质活动会自然产生精神活动,仓廪足,知礼仪,因而放弃精神追求。二是精神活动的自我封闭,躲进象牙之塔,与外界隔绝。
据我的观察,人的精神活动独立于物质活动独自存在,但两者互有影响,互为主次。具体讲,精神对物质没有依附性,并非过去认为的那样,只有先打好物质基础,才能开始精神建设。没有物质条件,免谈精神。虽然从某个极端的角度,这是对的,没有肉体,哪来的精神?不过这里在谈论两者关系的时候,有个最低条件,也就是说,谈论的是一个健康的生活正常的人。如果连这个条件都不具备,那只能讨论救人和治病。逻辑学讲究前提和对象。没有固定前提,后面则都是乱码。
一个满足了基本衣食需求以后的健康人,他的精神活动是独立的。也就是说,他可以毫无精神活动,也可以进行很高级的精神活动。这些活动的有与无,同他多享用几餐酒宴,多占据几套住房都没有关系。相反,过多物质享受会降低精神活动的欲望和质量。所谓的“肉食者鄙,不能远谋”,“忧患出诗人”,连古人也具备这些常识。我们这代人看的最多的革命回忆录,有很多革命者背叛剥削家庭的故事。这一普遍现象说明个人意志可以不受环境局限。先有甲再有乙的理论在这里不适用。
我甚至发现,人所有的物质活动,无论赚钱致富,还是买房养二奶,归结到最后,并非仅仅为了物质需要,最终只不过都为了精神满足。有个笑话很点睛。说一个富翁和一个流浪汉一同在海滩上晒太阳闲聊天,富翁开导流浪汉,劝他去找工作。“找工作干什么?”“赚钱。”“赚钱干什么?”“富有。”“富有了怎么样?”“可以悠闲地在海滩上晒太阳。”“我现在不正悠闲地在海滩上晒太阳吗?”悠闲地晒太阳的确不需要那么多钱。
并且,通过物质活动所得到的精神满足只是很浅的满足,不过某种感官上的愉悦和快感而已。同样甚至更高级的愉悦和快感,并不需要相对的财富,甚至在纯精神活动中也可以获得。比如创作,游戏,体育,探险,艺术表演,旅游,等等。这些活动的快感远比吸毒以后的飘飘欲仙有价值。一个人天天吃山珍海味,满足了口舌之欲之后会发现,结果不过是创造更多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癌症的机会。一个人情妇二奶一夜情一天换一个,频繁性高潮以后得到的反而是更多的空虚,且伴之性病或性器官衰竭。追求物质反把命送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但为什么今天的国民全体疯狂地追求物质,忽略甚至放弃精神追求呢?原因我都理解。一句话,穷怕了。这个穷是怎么造成的,不多说了,很多人讲得比我好。不过现在好歹已经不那么穷了,有条件以后,多少考虑把方向转一转,不要被唯物论的副产品物质主义引向迷途。穷透了以后变富的中国,出现的这个巨大空缺,更难弥补,因为在精神人文领域的教育学术研究开发有超过半个世纪的空白。假如说中国需要转型,这是比制度改革更大更艰巨的转型。
很多人怀念毛泽东时代,说那时候的人际关系比现在好,把功记在毛名下。这是误判。实际上,毛时代的精神影响,来自于三四十年代,是民国时代的优秀人文教育,造出了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和谐。不可能换了一个名字就出“新社会”。当然民国也有很多糟粕,但至少不虚假。而毛时代的教育造出了什么,那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造假和脱离现实。教育显现的影响大约有一到两代人的滞后。
凭万维网友们的才华和潜能,以及所享有的这个自由环境,在新一年里开发更多精神产品,以满足国内转型的需要,绝非无所作为。谨此2015新年来临之际,写下这些与各位同袍共勉。
2014-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