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按 语:
|
牧人的小文《同性婚姻和天赋人权》引起了不少争论,跟牧人持不同意见的很多是牧人的朋友。其中大家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同性恋是不是后天影响造成的。牧人在小文里说过这个疑问是医言堂医兄帮我解释的;牧人嘴拙,又不懂医学生物学,下午在微信上跟医兄请教,他转来了这篇文章。
文章是医言堂医生四年前写的,放在今天依然价值很大。征得医兄同意,转载于此。原文后有他对一些疑问的解答。
|
周日,乡下人家的湖边树荫下,凉风席席,毫无城里的酷暑感受。
外甥在林中小木屋里的一夜消遥之后,不知为何突然和我聊起了同性恋的医学解释问题。联想到最近博客天地里几位博友也有兴趣了解医学界对同性恋之源的解读,便趁着这避暑的乡下周末也来码上几个字。本文属闲侃这同性恋的先天与后天因素之纠结,就不列出医学文献索引了。有兴趣朋友可以Pubmed搜索引擎上自行追究。
现今医学界,包括中国,早已不把同性恋视为病态。也早已度绝了对同志们的心理治疗。好象把同志们当作病人的大多是各派宗教界的极端人士,在美加两地基督教里则以福音派Born Again类,和原教旨主义的信徒们为主。所谓对同性恋的心理辅导,在美加二地大都是福音基要派对人的洗脑。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这类做法也早已有负面的定论。
同性恋社区常常引用的10%人群是同志一说也是有夸张之嫌。根据不同的人口普查,并对地下同志社调作了统计学校正后,一般为医学界接受的数据是在5%至7%之间。
同性恋的基因学说源自于1963在Yale大学的一项果蝇遗传突变的研究。那时,来自印度的访问学者Kulbir Gill在建立一个女性不育的果蝇模型。他偶然发现当果蝇被强烈的X光射线照射后,一小部分基因改变后的雄果蝇会表现出对同性果蝇的性行为。Gill写了一个简短的通报后便对此失取了兴趣。他继续进行对不育模型的研究。
十年后,Brandeis大学的Jeffery Hall开始对Gill的奇怪发现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并命名了这个造成果蝇性取向改变的突变基因为Fruitless-无果基因。带有无果基因的雄性果蝇不仅会主动地去寻找雄性进行果蝇的性行为,它也会去找雌性果蝇进行性行为。有趣的是,无论是与同性或异性果蝇性交,这些突变后的果蝇无法完整地完成果蝇的性交行为。二个同样是突变后带有无果基因的雄性果蝇会互相进行性行为,虽然它们无法完成整个程序。而一个不带有无果基因的正常雄性果蝇则会拒绝与携带无果基因雄果蝇共赴巫山。
NIH早年曾经支持过对人类同性恋基因,类似与果蝇中的无果基因,的寻找。但是好象一直无法找到一个单一的基因来解释人类同性行为(读者中对此有研究的朋友请加评论并指正)。业界对此的解释是一组基因,而不是一个基因在性发育的过程中起到了对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and Identity的引导作用。显而易见,人类在各个方面都比小小的果蝇要复杂得多了。相关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
如今,一组人类基因(Genetic makeup) 在特定环境下的表达是为现代生物医学届普遍接受的学说。换句话来说:同性行为和其它许多人类其他行为相似,是一个先天Nature和后天Nurture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延伸出来的结果。
这个Nature和Nurture相互作用的学说是这样来解释同性行为的(本堂综述。有误之处,欢迎指正。):
-
如果某人的同性基因组表达力强,则无论该人的社区人文生活环境如何,他她只对同性的同志有性兴趣。既使冒着生死的风险,只要有机会他她皆会有断背的行为。唯一的不同是明的,或暗的。他她是无法压制自己体内最深处在觉醒的同性基因组。这类人完全排斥异性恋行为。
-
如果某人的同性基因组表达力弱,而该人又正好生活在一个对同志生活方式极为恶劣的社区人文环境之中,则他她很可能就找一个异性来满足其性的兴趣与需要。有时,甚至连自己是同志也末必一定明白。这种若是换了一个生活的环境,则极可能演变如下第3类的行为。在外人看来,某人似乎从异性恋忽然之间转成了同性恋。
-
如果某人的同性基因组表达力是不强,但是该人又正好生活在一个对同志们极其宽容的社区人文环境下。那么,他她完全有可能在性行为上表现得和基因组强劲的第1类人完全一样。该人也会从小断背到老。
-
如果某人的同性基因组表达生来就为零,既先天在这同性基因组的结构上就有缺陷。这种缺陷是和物种进化过程相一致的。(物种在起源的远古亿万年前,是以无性或双性生殖为主。随着物种的进化,生殖系统有了分化,生殖过程从原始的无性,双性逐渐演变为较高级的异性繁殖。对进化理论有造诣的读者请评论并指正)。那么该人既便是天天泡在同志堆里,时时皆有断背的机遇,他她也不会有同性恋的性行为。这类占人类大于90%的绝大多数。
有趣的是一些性心理的研究发现在某些反对同性恋最强烈的人群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能归属于上述第二类人群。他们常常以极端的言语来压抑自身基因组的觉醒,以反同的高调行为来求得自己被他她所在人文环境的认同。这种个案常常以丑闻的型式见诸于媒体,无辜伤害自己与家人。实为不幸。例如近来常常见诸媒体被八卦的福音基要派牧师Ted Haggard。
行笔至此,本堂不得不要致谢这埸网络口水大战的源头吕丽萍和他先生孙海英,是他们提高了华人社会对同性恋的认知。其实,吕孙二人也不过转了一下他人的围脖。对他们二人的围攻是有点过火。绝大多数人对于同志生活方式有宽容,但不认同,或也有反感。这些感受与反应皆是在情理之中。本堂好奇的是那些借吕孙的枪口狂躁而极端反同的朋友们:你们是否对自己的性取向真正了解? 你们是否是属于上述第二类有如Ted Haggard的人群?
外甥听了我的疑问,哈哈一笑:"I don't care, Why should you?" 话音末落,人已经一头扎入湖水中凉快去了。
是啊,Why should I ? 看来我也该那儿凉快那儿去。
(医言堂:初稿于二零一一年七月十七日。完稿于七月十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