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人按 語:
|
牧人的小文《同性婚姻和天賦人權》引起了不少爭論,跟牧人持不同意見的很多是牧人的朋友。其中大家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同性戀是不是後天影響造成的。牧人在小文里說過這個疑問是醫言堂醫兄幫我解釋的;牧人嘴拙,又不懂醫學生物學,下午在微信上跟醫兄請教,他轉來了這篇文章。
文章是醫言堂醫生四年前寫的,放在今天依然價值很大。徵得醫兄同意,轉載於此。原文後有他對一些疑問的解答。
|
周日,鄉下人家的湖邊樹蔭下,涼風席席,毫無城裡的酷暑感受。
外甥在林中小木屋裡的一夜消遙之後,不知為何突然和我聊起了同性戀的醫學解釋問題。聯想到最近博客天地里幾位博友也有興趣了解醫學界對同性戀之源的解讀,便趁着這避暑的鄉下周末也來碼上幾個字。本文屬閒侃這同性戀的先天與後天因素之糾結,就不列出醫學文獻索引了。有興趣朋友可以Pubmed搜索引擎上自行追究。
現今醫學界,包括中國,早已不把同性戀視為病態。也早已度絕了對同志們的心理治療。好象把同志們當作病人的大多是各派宗教界的極端人士,在美加兩地基督教里則以福音派Born Again類,和原教旨主義的信徒們為主。所謂對同性戀的心理輔導,在美加二地大都是福音基要派對人的洗腦。臨床心理學的研究對這類做法也早已有負面的定論。
同性戀社區常常引用的10%人群是同志一說也是有誇張之嫌。根據不同的人口普查,並對地下同志社調作了統計學校正後,一般為醫學界接受的數據是在5%至7%之間。
同性戀的基因學說源自於1963在Yale大學的一項果蠅遺傳突變的研究。那時,來自印度的訪問學者Kulbir Gill在建立一個女性不育的果蠅模型。他偶然發現當果蠅被強烈的X光射線照射後,一小部分基因改變後的雄果蠅會表現出對同性果蠅的性行為。Gill寫了一個簡短的通報後便對此失取了興趣。他繼續進行對不育模型的研究。
十年後,Brandeis大學的Jeffery Hall開始對Gill的奇怪發現進行深入研究。他發現並命名了這個造成果蠅性取向改變的突變基因為Fruitless-無果基因。帶有無果基因的雄性果蠅不僅會主動地去尋找雄性進行果蠅的性行為,它也會去找雌性果蠅進行性行為。有趣的是,無論是與同性或異性果蠅性交,這些突變後的果蠅無法完整地完成果蠅的性交行為。二個同樣是突變後帶有無果基因的雄性果蠅會互相進行性行為,雖然它們無法完成整個程序。而一個不帶有無果基因的正常雄性果蠅則會拒絕與攜帶無果基因雄果蠅共赴巫山。
NIH早年曾經支持過對人類同性戀基因,類似與果蠅中的無果基因,的尋找。但是好象一直無法找到一個單一的基因來解釋人類同性行為(讀者中對此有研究的朋友請加評論並指正)。業界對此的解釋是一組基因,而不是一個基因在性發育的過程中起到了對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 and Identity的引導作用。顯而易見,人類在各個方面都比小小的果蠅要複雜得多了。相關的研究仍在進行之中。
如今,一組人類基因(Genetic makeup) 在特定環境下的表達是為現代生物醫學屆普遍接受的學說。換句話來說:同性行為和其它許多人類其他行為相似,是一個先天Nature和後天Nurture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延伸出來的結果。
這個Nature和Nurture相互作用的學說是這樣來解釋同性行為的(本堂綜述。有誤之處,歡迎指正。):
-
如果某人的同性基因組表達力強,則無論該人的社區人文生活環境如何,他她只對同性的同志有性興趣。既使冒着生死的風險,只要有機會他她皆會有斷背的行為。唯一的不同是明的,或暗的。他她是無法壓制自己體內最深處在覺醒的同性基因組。這類人完全排斥異性戀行為。
-
如果某人的同性基因組表達力弱,而該人又正好生活在一個對同志生活方式極為惡劣的社區人文環境之中,則他她很可能就找一個異性來滿足其性的興趣與需要。有時,甚至連自己是同志也末必一定明白。這種若是換了一個生活的環境,則極可能演變如下第3類的行為。在外人看來,某人似乎從異性戀忽然之間轉成了同性戀。
-
如果某人的同性基因組表達力是不強,但是該人又正好生活在一個對同志們極其寬容的社區人文環境下。那麼,他她完全有可能在性行為上表現得和基因組強勁的第1類人完全一樣。該人也會從小斷背到老。
-
如果某人的同性基因組表達生來就為零,既先天在這同性基因組的結構上就有缺陷。這種缺陷是和物種進化過程相一致的。(物種在起源的遠古億萬年前,是以無性或雙性生殖為主。隨着物種的進化,生殖系統有了分化,生殖過程從原始的無性,雙性逐漸演變為較高級的異性繁殖。對進化理論有造詣的讀者請評論並指正)。那麼該人既便是天天泡在同志堆里,時時皆有斷背的機遇,他她也不會有同性戀的性行為。這類占人類大於90%的絕大多數。
有趣的是一些性心理的研究發現在某些反對同性戀最強烈的人群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能歸屬於上述第二類人群。他們常常以極端的言語來壓抑自身基因組的覺醒,以反同的高調行為來求得自己被他她所在人文環境的認同。這種個案常常以醜聞的型式見諸於媒體,無辜傷害自己與家人。實為不幸。例如近來常常見諸媒體被八卦的福音基要派牧師Ted Haggard。
行筆至此,本堂不得不要致謝這埸網絡口水大戰的源頭呂麗萍和他先生孫海英,是他們提高了華人社會對同性戀的認知。其實,呂孫二人也不過轉了一下他人的圍脖。對他們二人的圍攻是有點過火。絕大多數人對於同志生活方式有寬容,但不認同,或也有反感。這些感受與反應皆是在情理之中。本堂好奇的是那些借呂孫的槍口狂躁而極端反同的朋友們:你們是否對自己的性取向真正了解? 你們是否是屬於上述第二類有如Ted Haggard的人群?
外甥聽了我的疑問,哈哈一笑:"I don't care, Why should you?" 話音末落,人已經一頭扎入湖水中涼快去了。
是啊,Why should I ? 看來我也該那兒涼快那兒去。
(醫言堂:初稿於二零一一年七月十七日。完稿於七月十九日。)
|